名著研读|“考神”范进到底有无真才实学

编者荐语:

范进,不管他中举还是不中,都是当时科举考试下读书人的一个典型缩影。

以下文章来源于大王和小王的美丽语文 ,作者大王和小王

名著研读|“考神”范进到底有无真才实学

大王和小王的美丽语文

Hi,这里是大王和小王的语文世界,大王和小王分别在兰州和上海当语文老师。他们是一对父女。这里将记录这对父女在教学、读书写作、行走中的点滴。


说范进是“考神”,因为他参加了二十多次的过关性考试,但一直拿不到“秀才”的资格证书;54岁那年,周进主持考试,周学道三读范进的考卷,给了范进的文章极高的评价:“……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当年正好是乡试年,范进很顺利地中了举,接下来也是一次考试就中了进士。不得不说,范进的秀才证书考得真是难上加难,而中举、中进士又似乎太容易了。

周学道说范进的文章是“天地间之至文”,称得上“一字一珠”。那么,范进到底有没有真才实学?如果说有,为何考到54岁才取得秀才资格?如果说没有,为何能一次性地通过乡试、会试,中举、中进士?

从书中的情节看,范进并无真才实学。

我们来看第四回的一段情节——

去了一时,只听得吩咐道:“且放在那里。”回来又入席坐下,说了失陪,向张静斋道:“张世兄,你是做过官的,这件事正该商之于你,就是断牛肉的话。方才有几个教亲,共备了五十斤牛肉,请出一位老师夫来求我,说是要断尽了,他们就没有饭吃,求我略松宽些,叫做‘瞒上不瞒下’,送五十斤牛肉在这里与我。却是受得受不得?”张静斋道:“老世叔,这句话断断使不得的了。你我做官的人,只知有皇上,那知有教亲?想起洪武年间,刘老先生……”汤知县道:“那个刘老先生?”静斋道:“讳基的了。他是洪武三年开科的进士,‘天下有道’三句中的第五名。”范进插口道:“想是第三名?”静斋道:“是第五名,那墨卷是弟读过的。后来入了翰林,洪武私行到他家,就如‘雪夜访普’的一般。恰好江南张王送了他一坛小菜,当面打开看,都是些瓜子金。洪武圣上恼了,说道:‘他以为天下事都靠着你们书生!’到第二日,把刘老先生贬为青田县知县,又用毒药摆死了。这个如何了得!”知县见他说的口若悬河,又是本朝确切典故,不由得不信。……

这段情节的背景是,朝廷下令严禁屠宰耕牛。这导致高要县(回民聚居区)从事宰牛职业的人的生计成了问题,高要县的回民送了五十斤牛肉来走动汤知县,让其网开一面。汤知县就此问题向曾经做过知县的张静斋讨教,张静斋以“你我做官的人,只知有皇上,那知有教亲”为由,认为绝对不可答应回民百姓的请托。这段情节的亮点是张静斋在答话中用了刘基的典故,而正是通过张静斋、范进、汤知县谈刘基这一典故,我们看到了这三人的无知,听到了张静斋、范进的信口胡说。

人教版《儒林外史》对“刘基”和“洪武三年”作了注释——

名著研读|“考神”范进到底有无真才实学

名著研读|“考神”范进到底有无真才实学

从注释中我们了解到,刘基是元统元年(1333)中的进士,洪武三年(1370)封为诚意伯。“洪武三年”只有乡试,会试始于洪武四年。

另外,刘基在明代声名显赫,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张静斋、范进、汤知县生活在明朝中期,但他们好像对大名鼎鼎的刘基其人比较陌生。汤知县对刘基一无所知,“见他说的口若悬河,又是本朝确切典故,不由得不信”。张静斋一本正经地讲述着他杜撰的刘基的故事,范进煞有介事地更正着刘基中进士的名次;江南吴王张士诚早在明朝建立前一年就兵败自杀了。张静斋、范进的强不知以为知,充分暴露出他们的无知。张静斋、范进、汤知县在当时算得上高级知识分子了,但遗憾的是,他们连本朝大名人刘基都不知道,这就是当时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人才!

第四回,范进不知道明初诗文大家刘基;第七回,作者还告诉我们,范进不知道宋代有个大文豪叫苏轼,详情见《吴敬梓先生的冷笑话》。

由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范进其人并无真才实学。

特别提醒:人教版《儒林外史》除了正文下的注释详尽,每隔四回的《阅读规划进度及自我测评》设计得好!思考、演绎、辩论,设计得都挺有意思。这是《儒林外史》其他版本不具备的优点。下面是前四回的内容,一看便知。


名著研读|“考神”范进到底有无真才实学

转自《语文报·九年级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