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危为契——疫情期间日间病房“防控+诊疗”全流程管理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肿瘤患者仍需如期治疗,由于免疫力相对较差,和普通人相比更容易成为易感人群,这也给肿瘤患者带来了更大的心理压力;而对于医院而言,日间病房简单、快捷、随治随走的优点,在疫情期间反而变成了劣势——患者往返次数的增加,也给医院的院内感染防控工作带来挑战。

一方面是疫情防控的压力,另一方面是肿瘤患者就诊的需求,在疫情期间,患者和医院似乎都陷入了两难境地。

4月25日,由北京药理学会与中国智慧药学联盟联合主办的“助力抗疫 拥抱未来”智慧药学云讲堂精彩开讲,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刑沫、天津市肿瘤医院门诊办公室主任孙蓓、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临床药师郑凯,就肿瘤患者日间化疗智慧化解决方案进行了分享,科协频道微博进行了全程直播,共23.6万人次观看并积极互动。科协频道微信也对专家的部分精彩直播内容进行了汇总,以下内容整理自天津市肿瘤医院门诊办公室孙蓓主任的分享《疫情期间肿瘤患者日间诊疗管理》,介绍了防控+诊疗的全流程管理,一起看看吧!

转危为契——疫情期间日间病房“防控+诊疗”全流程管理

孙蓓

天津市肿瘤医院门诊办公室主任、日间病房负责人

新冠肺炎疫情给肿瘤患者就诊、医院疫情防控工作带来了哪些影响?

整体疫情应该说对患者治疗产生了很大影响,在疫情防控下,进入了“两难”的情况。一方面是医院之困,另一方面也是患者之困。

疫情对患者就诊和医院防控带来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患者治疗需求大,供需不平衡

由于疫情的影响,医院住院部收治量是有下调的,同时周边地区医疗机构的收治条件也是受限的,导致在今年1月底、2月初的时候,日间病房的患者激增,超过了整个病区的承载力。

二、 肿瘤患者免疫力差,人群极易感

尤其在化疗后,肿瘤患者会比其他人更容易成为易感人群,这样的状态下,一旦他感染了,发生重症的概率又很高,这也是让我们感到压力非常大。

三、 治疗周期长,患者多往返

肿瘤患者治疗周期很长,而且要如期的治疗,需要反反复复多次来院,造成了人流量的持续增加。

四、 人员易聚集,感染压力大

人员聚集给我们的感染、感控增加了很大的压力。和普通病房相比,日间病房会在一个区域里解决所有的流程,在平时这是比较方便的,但是此时此刻就给院感带来很大压力。

五、入院限流,就医压力增大

入院限流量,各个医院都会有各种管控手段,患者预约的难度会增加。

六、 医患难沟通,治疗遇难题

由于预约难度增加,患者不像以往一样,能随时找到医生,医生长期的指导、随访,因为疫情的影响,增加了难度,使患者有一些疑问不能得到及时的回答。

七、 诊疗无保障,疗效恐不足

肿瘤患者的治疗通常有长期而且相对稳定的方案,一旦时间延长了,患者会担心对自己产生不良的效果,反复的质疑这个问题,会对治疗效果产生怀疑。

八、疫情不清晰,情绪易恐慌

患者对疫情认知不同,再加上肿瘤疾病原因,患者容易恐慌,治疗过程中带来了比较大的负面的影响。

这样的情况下,把医院和患者带到了相对“两难”的境地。面对这种情况,日间病房以往的优劣势在疫情期间发生了逆转。往常,日间病房有很多优势的,比如治疗简便、快捷,能随治随走,而且相对来讲在院时间短,院感的风险就比较小。另外它一站式的服务,方便快捷。可是,这样的优点在疫情期间,反而变成了劣势。简单、快捷,随治随走,就增加了往返次数,院感风险就增大了。患者在医院时间相对比较短,但是治疗是比较集中的,院感风险也增大了。另外一站式服务,人员都在一个区域内聚集,感染几率也增加了。所以在疫情期间,日间病房的优势一下子就变成了劣势。

针对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是防控的压力,另一方面是患者就诊的需求,我们也是多次召开了会议,医院想了各种办法,推出了防控+诊疗的全流程管理。

从疫情发生到现在这个阶段,根据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流程,目前医院整个管控分成五个阶段:高峰期、管控期、分时段精准预约期、扩容期和现在常态的稳定期。

疫情期间,如何保证“防控+诊疗”全流程管理的顺畅性?

主要是通过科学的部署防控、精准的测算分析、梳理问题导向、开展特色诊疗、加强健康宣教这五个环节来保证流程的管理的顺畅性。

1. 科学部署防控,强化管理措施

整个楼宇中有10部电梯,现在减少了进出口,变更了日间病房的电梯,设置了唯一的出入口来便于管理。同时严把入科,每一位患者在医院进门处和入楼处,要进行体温监测,在入科之前要求患者再次进行体温监测,来确保整个诊区的安全。另外我们也在诊区内加强了空气消毒,每日定时多次进行开窗通风和空气消毒。

2. 精准测算分析,合理安排床位

原先体量是180张床,按照疫情期间要求,双人间都是单间收治,多人间是床位保持1.5米的间距,这样测算了一下收治最大限度的承载量,我们在180张床的基础上,测算完之后应该是64张床。

同时开启了全预约的流程,因为我们原来也是在预约,这个时候我们开启了所有的诊疗项目和所有的精准时段,现在放到了15分钟一个时段,每一个患者做治疗,都是精确的时间。只有在治疗前的15分钟和治疗后结束15分钟,我们把他单一治疗时间控制在半小时之内整个流程缴费过程当中。这样我们对日间化疗、PICC换药,开始了分流,减少患者的聚集。我们也根据不同的方案来合理的调配床位数,最大限度满足患者的需求。

3.梳理问题导向,扩大接诊体量

刚才也提,64张床运行最初的时候,跟患者的需求之间其实是形成了一个很大的矛盾。我们看了一下预约单,一下子要约到了两周、三周,这个时候病人非常焦虑,因为他不能如期治疗了,他的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也调整了对策。

我们梳理了相关的情况,我们决定一方面要增加班次,每天输液延长到了晚上十点,最大限度的来满足收治患者;同时拓展病区,我们把后面移动综合楼变成了日间病房,增加了床位,进一步满足患者的需求;把号源进行了更改,增大号源池,同时精准预约;对人员进行调配,从其他的科室来调配医护人员的力量;另外,开展信息化系统的调试,利用微信和公众号,及时向患者更新我们最新的安排;同时,我们开展了一些特色的诊疗的活动,包括多学科的会诊模式,包括内科医生、专科护士、临床药师、还有心理咨询师,在这段期间尽可能的安抚好在日间诊疗进行治疗的患者,不管用哪一种方法,我们最终就是给他们最优化的、最个体化的治疗需求。

4.安全用药体系,保证合理用药

虽然患者量激增,但是合理用药体系是一如既往地在做着保驾护航的工作,包括事前干预、事中干预和人工审核,包括事后处方点评、查病史专项的分析等,为治疗进行保驾护航工作。

因为在日间诊疗过程中,居家管理这块还是很重要的环节,在这个期间我们也是开启了日间病房居家护理的线上平台,让患者可以能够通过居家平台来跟我们进行沟通。我们也提供书面的用药的指导,也发布了疫情期间患者用药指导专项文章。

5.加强健康宣教,医患配合战疫

我们利用了宣传栏、宣传版、视频以及微信公众号、官微的方式,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尽可能对肿瘤患者进行肿瘤知识、疫情防控和流程变更的宣教,多种途径、及时地通知患者,方便患者就医。

另外借助互联网+医疗的形式,及时开通了线上的咨询服务,47名医生固定出诊,可以让患者及时通过在线的方式找到大夫,减少来医院,避免交叉感染。

整个疫情期间,我们觉得日间病房虽然有一些刚才提到的往返人数、治疗集中、区域内聚集的风险加大的劣势,但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新的机遇,尤其是像互联网医疗的拓展、互联网医疗的服务模式,同时让我们分时段预约更加精准化,也促进了我们日间化疗流程的再改造。

经过努力,患者当天治疗的等候时间由最长的60多分钟控制到30分钟以内,大大减少了等待时间;同时我们也实现了来自高风险地区的患者零感染、不良反应的零上报、院内的感控的零发生。在这么大的体量下,在满足患者需求的情况下,我们把工作做到零感控,觉得还是比较欣慰的一件事情。

现在大家都讲后疫情时代的工作,我想之后我们还是要继续拓展好我们智慧医院的功能,加强线上患者和随同就诊人员的信息采集,把居家诊疗全流程做得更全面、更完善。同时,加强肿瘤早筛的能力,扩大宣教影响,提高整体防控水平。

应该说,在疫情期间,科学的防控,乘胜追击,让我们的日间诊疗突破困境,转危为契。面对疫情,我们日间病房的管理不仅体现出科学的管理和高精的技术,同时更体现出了医院管理者的人性光辉和对生命的敬畏,期待疫情早日完全得到控制,同时也期待我们一切会变得更好!

编辑:zz吖 冯冯

排版:冯冯

审核:老醋 苏苏

转危为契——疫情期间日间病房“防控+诊疗”全流程管理

北京药理学会成立于2007年9月8日,北京市民政局社团办授予4A级社团称号。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李林教授担任理事长,秘书长先后由魏海峰、张兰博士担任。10年来,学会队伍有了很大的发展,拥有临床药理、抗感染药理、神经精神药理、中药药理、生殖药理、心脑血管药理、精准药学、合理用药与健康促进、药物代谢等多个专业委员会,学会理事包括科研院所、高校、医院、制药企业等基础与临床药理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基础与临床充分结合,发展各自优势。学会现有获得省市以上各类称号的科技工作者、著名专家、学科带头人、863计划或973计划等国家级、北京市级项目负责人200多名。

转危为契——疫情期间日间病房“防控+诊疗”全流程管理
转危为契——疫情期间日间病房“防控+诊疗”全流程管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