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我是怎麼喜歡上京劇的吧

小時候爺爺特別喜歡聽平影戲、評劇,電視裡也經常放京劇,我也耳濡目染,可就是喜歡不上,覺得慢慢悠悠,咿咿呀呀的好無聊啊

直到大學,那時候我特別想當一名主持人,但非科班出身的我,即便有機會,我估計也得是以非大眾的節目作為敲門磚,所以我乾脆想到從年輕人都不太關注的戲曲節目入手。於是那個時候,我從圖書館借了很多戲曲節目的書籍,瞭解京劇的行當、服飾、化妝、派別等,為了彌補在播音主持上的不足,我只好在戲曲專業上下功夫,除了瞭解理論知識以外,我還找了很多膾炙人口的京劇片段,下載到手機上聽

我記得我聽的第一個就是梅派《玉堂春》裡的《蘇三起解》片段,節奏明快,朗朗上口,其實小時候就聽過,其實有很多人都會哼哼,尤其是第一句“蘇三離了洪洞縣”,我先以這段比較喜歡又熟悉的為突破口,因為梅派的聲音確實空靈仙氣,先以這個把興趣建立起來,至少不會太排斥

第二個我聽的是李勝素和於魁智合唱的《四郎探母》選段,也是節奏很快的那種皮黃唱腔,說實話,直到現在我也最愛聽皮黃

所以開始我選的都是梅派的經典皮黃選段,單純就是為了節奏好聽,先把自己吸引住,後來我又聽了梅派的《穆桂英掛帥》選段“猛聽得金鼓響”,《貴妃醉酒》選段“海島冰輪初轉騰”,而且自己也跟著學會了唱,雖然不是專業的唱,但至少可以大體不錯地唱下來。然後也聽和學了我的家鄉戲評劇《花為媒》選段“報花名”“闖洞房”,《楊三姐告狀》選段“楊母哭靈”“尊廳長休要怒氣發”,以及豫劇《穆桂英掛帥》選段“轅門外那三聲炮”

但不知不覺得,我開始喜歡聽一些戲曲了,尤其是京劇,覺得京劇裡的皮黃旋律特別好聽,直到畢業了,我也沒有能做成主持人,也沒能做成戲曲節目,但是愛聽京劇和其他一些戲曲的愛好倒是培養起來了,可以說是失之桑榆,收之東隅

漸漸聽得多了,自己也接觸到了其他派別,我也漸漸從只迷戀梅派轉到程派,第一次聽程派是張火丁和於魁智合唱的《武家坡》選段,說實話,我第一次聽程派時特別不適應,因為習慣了梅派的高亢靚麗的嗓音,乍一聽張火丁這種迂迴悶嗓特別不適用,我還以為是個業餘演員呢,後來因為是皮黃旋律,經常聽,所以慢慢的喜歡上這種悶嗓唱腔了,也知道程派後期的特點就是這樣,也知道了程派第三代傳人張火丁的個人票房魅力

還有一些京劇曲目,會讓你被京劇的真功夫所折服,比如《三岔口》這段摺子戲,一招一式,真是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真心推薦那些不喜歡看或是沒看過京劇的人去看一場這出摺子戲,兩人的默契表演、打鬥,一個個跟頭把式,一個個力辨的眼神,是那麼的有力量那麼的大放光彩,讓人看了不得不服,不得不承認:你大爺終究是你大爺。說實話,我第一次去現場看,也是我第一次現場看“武打片”,心情久久都沒有穩定下來,被驚到,被帥到,被征服到,或許這就是京劇的另一個魅力所在

再到後來,我開始從迷戀唱腔、動作到迷戀戲詞了,因為我覺得古老的戲詞裡有很多人生道理和老話,是現在互聯網社會不會經常說的,戲裡的故事也都在講述著為人的道理並含有一些哲理,最有代表性的我覺得要數《鎖麟囊》了,其實我第一次看完這部戲,我就想到了高中哲學政治裡講的“因果關係”“萬事萬物都在變化之中”,其實這部戲要揭示的應該是因果循環、善惡報應等道理

這部戲薛湘靈的故事告訴我為富切莫嬌嗔,受窮也不必怨天尤人,為富也要積德行善,受窮才能柳暗花明。就像戲詞裡唱的那樣“柳暗花明休啼笑,善果新花可自豪,種福得福如此報,虧我當初贈木桃”。講的就是種什麼因得什麼果

所以,有不少好的戲曲都在講述著如何做人做事,而這些最為傳統最為簡單的道理,在年輕人快節奏的社會里越顯彌貴,恐怕只有去聽聽戲,才能讓你靜下來,感受感受這些最簡單的道理

身邊很多人都說我愛好京劇挺奇葩的,我告訴他們,你們只是沒有給自己喜歡京劇的機會,你們從來不聽,不用心感受,當然也或許你的心智還沒有足夠成熟來接納你認為是古老的東西

當然,從整體來看,其實還是有很多年輕人逐漸的愛上了京劇,我舉個栗子,有一次我去梅蘭芳大劇院看一場京劇演出,演出結束我們在退場時,發現了好多類似大學生年齡的人群,在樂隊池邊上和樂隊老師交流,這也能看出這門古老的藝術仍舊在發光發彩,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人,這當然也離不開每一代京劇人的努力和推介,就像張火丁和王佩瑜,那絕對是票房的保障,他們也在用自己的個人魅力在年輕人群體中推廣京劇

我覺得京劇作為國粹短期內是不會失傳的,好東西在哪都會發光,吃慣了快餐的年輕人,回過頭來還是覺得精心烹飪的食材味道最好,尤其是隨著年輕人的逐漸成熟或是對藝術、對文明精神的追求,京劇會逐漸被更多的年輕人喜歡的,就像王佩瑜說的那樣,世界上只有兩類人,一類是喜歡京劇的人,一類是還不知道自己喜歡京劇的人

一旦愛上京劇,你便一直追下去,難捨難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