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兵压境皇上问怎么办,恩师道:御驾亲征,皇上转脸却杀恩师全家

一、皇上不好当

都说,当皇上好,倘若我要当了皇上,想怎样怎样……但问题是,真当了皇上呢?如今这个问题,就被汉景帝遇到了。那就是藩王的权力太大了。对这个问题,他的老爸汉文帝也有深刻认识,在他当政时曾"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上亲策之",其实就是问计天下,选拔人才的举措,最后太子的老师晁错写了文章,夺了第一。

其实那文章里,主要内容之一便是削藩!也许是汉文帝考虑时机不成熟,所以没有采纳,但从他欣赏晁错这个角度来言,谁又能否认,这不是留贤于后代,让后代完成这个任务呢?因为汉文帝除了把晁错留给汉景帝外,还在临终前,告诉汉景帝:万一帝国有乱,就启用周亚夫!(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

敌兵压境皇上问怎么办,恩师道:御驾亲征,皇上转脸却杀恩师全家


文有晁错,武有周亚夫,这是如今汉景帝手中最牛的两张王牌,所以汉景帝登基的第二年,就推行削藩了,哪料却是吴楚七国之兵尽起,打出"清君侧,杀晁错"的旗帜,一时间是来势汹汹,敌兵压境了。

二、问计恩师,斩杀恩师

面对如今这个局面,汉景帝似乎有点慌乱了,意思仿佛是:朕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阵势?我皇上还没坐够呢。为了应对这个局面,汉景帝找来了恩师晁错。意思非常简单:削藩建议,我当太子时,您老就经常给我念叨,如今我照办了,可这局面好吓人,怎么办?等于汉景帝把削藩的责任,变相推到了晁错头上了。晁错很沉稳道:"皇上,你现在应该御驾亲征!至于京城,你不用担心,我替你看着,做你后盾。"

敌兵压境皇上问怎么办,恩师道:御驾亲征,皇上转脸却杀恩师全家


汉景帝啥表情,谁也不知道。反正恰好一直反对削藩的宰相窦婴来了皇宫,汉文帝自然要接见,窦婴便推荐了一位叫袁盎的人,因为他曾在吴王刘濞那里当过宰相。结果袁盎给出了一个相反的建议:如今以吴王为首的七国起兵,无非是不想被削藩,而主要矛盾就是你恩师晁错酿成的。如今只有杀了晁错,这事才能平息。

就这样历史上诡异的一幕出现了,汉景帝竟然采纳了袁盎的建议,将恩师晁错腰斩并诛杀全家!显然这里面大有问题——不说别的,就说汉景帝,袁盎这等拙劣说辞,怎么可能就轻易骗过了他?

敌兵压境皇上问怎么办,恩师道:御驾亲征,皇上转脸却杀恩师全家


三、晁错之错,错在"太有为"

其实在七王之乱发生后,汉景帝首先想到的是周亚夫,任命他为太尉,统"三十六将军往击吴、楚"。从汉景帝的这个任命来言,已显出了早有准备。前面说过,削藩这事是汉文帝和汉景帝,这对父子的共识,并不是因晁错提出并坚持的。

晁错无非是给了汉景帝一把梯子罢了,使得汉景帝能借助晁错之言,名正言顺地开展削藩。如今事情已成,那么晁错的作用就已经达到了,所以趁机杀掉晁错,貌似是堵一下那些藩王的口,但实则却传达出来这样一个意思:我汉景帝削藩是板上钉钉的事,你们想要晁错死,我念及咱都姓刘,就让他死,如今你们该怎么办?

敌兵压境皇上问怎么办,恩师道:御驾亲征,皇上转脸却杀恩师全家


这层意思诸王们读懂了吗?当然懂,因为汉景帝若真想认错,就该撤兵,换掉周亚夫,而不是杀晁错!所以汉景帝"阴"就阴在这里,一面借用晁错做事,一面又把自己塑造成"不想骨肉相残"的位置,占尽道义上的高地。

其实对于晁错的死,他的父亲曾早有预见,说:"皇上刚登基没多久,你就建议皇上削藩,这等于是让皇上一家骨肉相残,你这是挨骂、招恨的事,你不知道吗?"

晁错当时回言道:"我就是要巩固大汉天下,不削藩皇上的地位就不稳固,汉朝江山就不安全!"结果晁错的父亲因此而自尽。死前留下一句:"我不忍心看到大祸临门的那一天!"

敌兵压境皇上问怎么办,恩师道:御驾亲征,皇上转脸却杀恩师全家


所以晁错之错,就因他"太有为"了。倘若他遇到的是汉武帝,那么晁错不会遭到这样的噩运,但可惜他遇到的是汉景帝,因为这位皇帝,虽是文景之治的缔造者之一,但同时也是位极其手段阴狠的人。因为随后,七国之乱才三个月的时间,就被周亚夫等给平叛了。而汉景帝便又盯上了周亚夫,最后使得周亚夫受辱饿死在狱中。就这样两位汉文帝留给他的棋子,在发挥完作用后,便都被汉景帝统统丢弃。其中尤其是晁错,身为汉景帝的恩师,直至汉景帝死,竟然一句道歉或怀念的话都没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