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是一場最大的人生騙局

01

智商測試,是一場“騙局”

大家從小到大一定很熟悉一個概念,就是:智商,即智力商數(Intelligence Quotient)。

我猜也一定有很多同學們做過類似的智商測試,但是絕大多數人,對於智商測試這件事的理解,完完全全的錯了——

我們通常會把智商測試看成了一種變相的算命:

測試分數高,說明腦子夠聰明,大概率也能獲得未來的成功,相反,分數低的人,只能被歸為普通人甚至是笨蛋,未來多半也沒有大獲成功的可能。於是,面對智商測試,高智商的同學自鳴得意,感覺天賦異稟,而得分比較低的同學,對於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人而悶悶不樂。

智商測試的發明者,是法國的一位心理學家,叫阿爾弗雷德·比奈(Alfred Binet),他20世紀初在巴黎設計出了智商測試,目的並不是要讓人們在智商上比個高低,而是為了鑑別那些無法從巴黎公立學校的教育中獲益的孩子,通過設計新的教育計劃,讓這些孩子回到正軌。

在他的代表作《兒童學的新觀念》中,通過對幾百名在學習方面存在困難的孩子,進行研究後總結道:

一些現代哲學家斷言,個人的智力是一個定量,這個定量是不會越來越多的。我們必須同這個殘忍悲觀的結論進行對抗……通過練習、培訓,以及最重要的方法,來設法增加自己的注意力,提高自己的記憶力以及判斷力,讓自己切實變得比以前更聰明。

他並沒有否認“不同的孩子智力是不同的”這一觀點,但他相信教育和練習可以帶來智力上的根本改變。

而這背後,其實就蘊藏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

固定型思維與成長型思維。

如何理解呢?不多贅述,兩張圖來了解他們的定義(建議認真看圖)。

智商,是一場最大的人生騙局
智商,是一場最大的人生騙局

02

如何判斷自己處於哪種思維模式?

可以通過一個很簡單的自問自答來分析你處在哪一種思維模式,下面有四個問題,請閱讀並判斷你對這些表述是否同意:

1. 你的智力屬於你比較基本的特質,很難做出很大改變。2. 你可以學習新事物,但你的智力水平是無法改變的。3. 無論你的智力水平怎麼樣,你總是可以大幅改變它。4. 你什麼時候都可以對你的智力水平做出根本性改變。

問題1和2,就屬於固定型思維,3和4則反映出成長型思維模式。

研究表明,大多數人都傾向於前者,也就是固定型思維模式,所以,你並不孤獨。

固定型思維模式相信:能力是固定的,需要被證明;

成長型思維模式相信:能力是可以改變的,可以通過學習來培養。

不同思維模式下的人,就像處在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

前一種,遇到挫折,意味著失敗。

比如考砸一次,輸掉比賽一次,面試失敗一次,這些挫折,會被自己解釋為“我不夠聰明,我沒有天賦”。

但是在成長型思維的人眼中,他們不會把挫折當成失敗,而是把“不再成長,沒有發揮出自己的潛能”當做真正的失敗。

就像我們經常會有的一種誤區:

努力是一件壞事,努力和失敗一樣,意味著我自己不夠聰明,如果你足夠聰明,根本就不需要努力。

但是,成長型思維就會引導我們相信:努力可以提高你的能力和智力,這是毋庸置疑的真理。

而兩種思維模式,就像兩種信念,不是所謂的「本性難移」,而是可以自主選擇的。

改變信念,改變思維模式,你的心態和行為也會跟著變化,接著便是人生。

03

為什麼我們會成為“固定型思維者”?

社會學家本傑明巴伯曾說:

“我不會將世界簡單分成強和弱,成功和失敗……我會把世界分成 「好學者」和「不好學者」。”

為什麼會有好學與不好學之分呢?

其實,好學與不好學,也就是兩種思維模式的區分。

我們剛出生的時候,都有著強烈的求知慾,我們在嬰兒時期每天都在竭盡全力地擴展自己的技能,就像走路,就像說話,這些對於他們來說最難的事,他們從來沒有過抱怨,也不會擔心自己說錯了話而不再嘗試,不會因為摔倒了就再也不願意站起來。

可以這麼說,我們天生就是一個成長型思維的人,尤其是在嬰兒時期,但是隨著我們年紀增長,閱歷增加,與這個社會接觸越來越多之後,我們被周圍的環境影響之後,從成長型思維,變成了一個固定型思維的人。

大年初一那天,我們一家四口圍在一起看電影《哈利波特》,這也是我們未來春節的保留項目,在看著哈利波特從小就天賦異稟,能力超群的時候,我開始反思:

或許,我們的成長型思維,就是被一個個這樣的故事所毀滅的。

智商,是一場最大的人生騙局

想想看,從小到大的電視電影裡,我們最愛看的就是那些「超人」形象,儘管他們也會歷經苦難,但這些故事中,最讓我們心潮澎湃的,通常是主人公超乎常人的天賦或者極為神奇的經歷。

這種故事情節,固然可以吸引我們的眼球,看得很爽,但在潛意識裡,會讓我們產生一種固定型思維,那就是,能力都是天生的。

就像以前看金庸老爺子的武俠小說,幾乎每個主角都不是凡人。

說實話,這些小說我已經很久沒翻了,當時看也是圖個熱鬧,但直到現在,我對於幾個主人公的認知,依然是他們「生來彪悍」。

比如,郭靖傻人有傻福,入了「仙境」,得了高人指點;比如,楊過天生聰明,智商過人;比如,張無忌也是機緣巧學會了九陽神功;再比如,段譽忽忽悠悠就學會了激光手,虛竹啥都沒幹就開掛漲了幾十年內功……

不得不說,這些精彩的故事,讓我們多多少少開始相信,牛逼的人,天生牛逼,反倒是他們的努力,只是輕描淡寫而已。

當然,電影電視只是一個縮影,在我們身邊,充斥著太多類似的神奇故事,我們從小也聽過太多的所謂「這孩子真聰明」的誇獎,讓我們失去了對『努力很重要』的認知,打碎了我們原有的「成長型思維模式」。

04

不同的思維模式,

會對我們造成哪些不同的影響?

我們來講四個方面:

1.學習認知

固定型思維的人,希望能夠確保自己的成功,而成長型思維的人則更在意這件事本身是不是能夠讓自己獲得技能的提升,實現個人的成長。

所以,在學習方面,兩種思維,對學習能力的影響極大。

有一個心理學研究,給一群四歲的孩子兩個選擇:

一是拼簡單的拼圖;二是拼複雜的拼圖。

固定型思維的孩子,會選擇第一種,而且不厭其煩地重複選擇這些簡單的拼圖,因為在他們心中,不犯錯就是成功,不犯錯就證明自己是聰明的。

所以,他們也就更傾向於一種「安全且穩妥」的選擇。

但是成長型思維的孩子,則完全相反,他們會把複雜拼圖看作是一種挑戰,不會擔心拼錯而被人當作“笨蛋”,錯了再拼就好了,只要能完成這次挑戰,就代表自己比以前的能力更高了。

他們心目中的成功,是不斷拓展自己的能力邊界,成功就是越來越聰明,而不是不犯錯。

不同思維模式的人,連腦電波都是不一樣的。

研究顯示,固定型思維的人,只會對反應其能力高低的反饋展現出興趣。比如上學的時候,他們對於分數、排名特別在意,在公佈答案的時候也僅僅關注對和錯,即使答案錯了,對於正確答案也毫不關心。

而成長型思維的人,更加關注那些可以提高知識水平的信息,他們關注點在錯題上,在如何讓自己不再犯錯上。對他們來說,學習才是第一要務。

當然,兩種思維模式不僅僅適用於學習上,在很多方面都有普適性,比如商業管理、人際關係,婚姻情感,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幾乎決定了完全不同的兩種人生狀態。

2.情感認知

假如你被某個沒良心的欺騙了,在分手之後,你會如何對待這份感情經歷呢?

固定型思維的人,會感到自己被他人的拒絕和欺騙貼上了標籤,而且是一份永久性標籤,好像陪審團下達了判決書:“你並不招人喜歡”,所以,他們會猛烈抨擊對方,甚至選擇報復。

也就是說,固定型思維模式,讓他們失去了痊癒的能力,他們想做的就是去傷害那個使他們遭受痛苦的人。

類似分手導致情殺的案例,就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維模式造成的悲劇。

他們認為復仇才能對他們自己提供補償,但事實上,這反而成了他們真正無法療愈的創傷。

而成長型思維的人則完全不同,他們同樣為分手感到痛苦,但他們選擇了理解和原諒,並且繼續生活。

他們被傷害的很嚴重,但是更希望從這段情傷中,得到一些領悟,讓他更明白如何去愛,如何去相處,如何去更好地開始和延續一段親密關係。

書裡提到一位成長型思維的女性,她說:

“我不是聖人,但我知道,為了自己內心的安寧,我必須去遺忘和原諒。雖然他傷害了我,但我面前還有一生在等待,如果我一直生活在過去,那我就太蠢了。”

3.商業認知

大家都知道,當年美國汽車行業在全球一騎絕塵,福特、克萊斯勒等,都是超級巨頭,而有一個人,竟然在這兩家汽車巨頭都做過CEO,他叫艾柯卡。

智商,是一場最大的人生騙局

這個人最厲害的一點,就是隻要一上任,就能迅速讓公司業績實現扭轉,短期內獲得超高盈利,因為他更關注於短期利益,希望可以在最短時間內證明自己。

但是,這一點也讓他嚐到了兩次被解僱的悲劇命運,正是因為他過於追求眼前,不敢創新,坐吃山空,公司在短期盈利之後,很快便迎來了衰退。

當年克萊斯勒的車型,幾年來沒怎麼變過,市場抱怨聲音那麼多,艾柯卡置若罔聞,結果日本汽車橫空出世,以更便宜的價格和更省油的車型,橫掃美國汽車市場。

艾柯卡,就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維CEO,他一味想要證明自己,而放棄了讓公司和自己實現長期成長,也就無法逃脫被解僱的命運。

智商,是一場最大的人生騙局

未來還想給大家分享另一本好書,叫做《刷新:重新發現商業與未來》,作者是微軟的印度裔CEO薩提亞。

當年他臨危受命接管微軟,而他在上臺後做的第一件事竟然是,要求所有的微軟管理層都去讀《終身成長》這本書。

因為他發現,當時的微軟,大公司病蔓延。無論是管理層還是普通員工,似乎都已經忘記了創新和努力,業績下滑也無法激發他們對工作的熱情,人人都不願嘗試和冒險,為了不犯錯,選擇逃避責任,甚至指責他人。

而薩提亞堅信,要想實現微軟的重新崛起,必須首先改變微軟人的認知,建立成長型思維理念,也正是這次思維升級,讓微軟在後來完成了一次巨人的逆襲。

4.個人認知

雖然我也是個管理學類的在讀博士,但說實話,我對管理學的認知實在太淺薄了,所以最近一直在系統學習管理學的內容。

精讀的第一本書,就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而彼得德魯克老爺子開篇花費了大量的筆墨,就只說一件事:

“卓有成效,是可以習得的。”

因為他看到過無數的管理者,會把「卓有成效」這件事當成一種無法學習的天賦,好像那些高效能人士,都是天生如此的。

這其實和我們的「成長型思維」完全契合,要想讓自己變得更好,首先要相信,一切都可以改變,一切都可以習得,你是可以做出自主選擇的。

包括我堅持了兩年多的週記,現在已經快100篇了,每週輸出1-2萬字,雷打不動地交付給週記群的小夥伴,而這個輸出過程,收穫最大的就是我自己。

因為每一次的覆盤,都是對成長的總結,我相信未來可以更好,所以我願意用現在的努力,來換取更多未來的可能。

《終身成長》裡,案例最多的就是體育明星,比如我們很熟悉的邁克爾喬丹,他就是典型的成長型思維模式者,今天我們不聊喬丹,畢竟離我們稍遠。

我們來看看另一個偉大球員,科比,也是我最喜歡的球員之一。

科比最有名的一句話,就是“凌晨四點鐘的太陽。”相關的故事,相信大家已經看過很多了,我今天不贅述了,直接放上一個視頻,也是我每次看到都熱血沸騰的一段視頻:

05

如何從“固定型思維”

向“成長型思維”轉變呢?

讀到這裡的同學,可能會有一種雞湯的感覺,其實就像李笑來說過的,所謂雞湯,就是一些心理學研究成果的濃縮版。

這些雞湯,只告訴了你結果,卻不給你勺子,不知道該怎麼喝。但《終身成長》絕不是這類雞湯書。

比爾蓋茨在評價這本書的時候就說:

“我愛這本書的一個原因是,它不僅提供了理論,還闡明瞭方法。”

具體方法怎麼做呢?我在這裡簡單梳理一下,一共四個步驟:

第一,學會接納自己。

一定會有很多人,開始意識到,“壞了,我就是那個固定型思維的人啊!”

其實,絕大多數人並不只是擁有一種思維模式,而是兩種思維的混合體,有些時候,我們偏向於固定型,有些時候我們又是成長型,所以,即使你感覺到了自己在某些方面存在固定型思維的問題,也沒有關係,先要接納自己,而不是對自己給出一些評判。

把這些評判的標籤先撕掉,開放地接受這一切,不要隨意指責自己。

第二,觀察與分析。

試著找一張紙,列出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固定型思維。

比如,在學習認知上,是否你也相信智商最重要?比如,在職場上,是否你也相信高效是天生的?比如,在面對挑戰時,是不是下意識會選擇逃避?……

列出來之後,可以試著還原一些場景,什麼狀態下出現了類似的情況?

先觀察,再分析原因,不用著急做評判。

第三,命名。

啥意思呢?就是給你的固定型思維,取個人名。

這也是很多國外心理學家喜歡用的一招,就是給你的某些理念或者心理,設定一個具體的形象。

就像你腦子裡有兩個小人,一個是固定型,一個是成長型,固定型的人,就像你身邊的一個有些陌生的朋友,比如我們提到的那位CEO,艾柯卡,那我們不妨就取這個名字。(當然,你也可以思考一下身邊有沒有很強烈固定型思維的人,乾脆就把這個人當成代言人)

第四,教育和交流。

命名之後,接下來就是教育和交流了。

你要試著和那個固定型思維的人,作交流,並且教育和引導他。

一旦我們的固定型思維冒頭了,這個時候把他想象成艾柯卡,然後嘗試阻止他,說服他,或者邀請他一起來接受挑戰。

當我們把這個心理過程變成一種具體形象化的場景時,思維轉換的難度也會極大地降低,也會有趣很多。

06

一張圖小結

好啦,洋洋灑灑又是5000多字,但其實書裡還有很多精華,強烈建議大家可以認真閱讀一下全書。

最後,我想用一張圖來做一個小結,來自於吳軍博士專欄的一篇文章《如何做好一件事?》:

智商,是一場最大的人生騙局

這是一個字母“Z”,上下各有兩根線,中間有一根斜線將他們上下相連,斜線下面粗,上面細。

如何理解呢?

下面一條線是基礎,叫基線,它代表你目前所掌握的知識和能力,我們所有的工作都應該建立在這條基線的基礎上,而我們接受教育,努力學習的目的,就是提高自己的基線。

上面那條線,是理論上的極限,也就是理論上的天花板,就像造物主創造這個宇宙時留下來的,比如光速,能量守恆,屬於顛撲不破的真理,也可以理解為我們事業的天花板。

這條線,是要讓我們知道極限在哪裡,才不至於相信那種“只要努力,就沒有極限”的雞血傻話。

最重要的,則是中間那條斜線,就像一個能夠扶著向上攀登的繩索和階梯。其實,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在「成長型思維」下,不斷學習的過程。

下面的斜線比較粗,因為在學習之初通常都比較簡單,但是越往上越難,繩索也越細,也意味著你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所以,我們要實現終身成長,需要做的是:

努力沿著那條斜線向上爬,盡力提高自己的基線,直到那條天花板,然後再尋找一個新的領域,繼續攀升。

不過現實是,達到天花板的人太少太少,哪怕只是成為斜線上的前20%,就已經成為一個超級強悍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