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香飄揚,香囊百樣。端午節,你吃粽子了沒?

端午節是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之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列。“端午節”是它知名度最高的名字,其實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龍舟節、龍日節、正陽節、浴蘭節、粽子節等等。關於端午節,大多人只知其起源於中國,不知道的是,其原本是上古先民擇“龍昇天”吉日祭祀龍祖的節日。因傳說稱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時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據載,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但確切的說,端午節早先起源於南方吳越先民的龍圖騰祭祀,發展至今已經愈發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情感深厚。

粽香飄揚,香囊百樣。端午節,你吃粽子了沒?

秀別樣“恩愛”,曬端午民俗。

端午節的“代言人”可謂豐富且各具特色:肉粽、棗粽、香包、五毒糕、五彩繩、雄黃酒、鴨蛋、龍舟等等,它們各自寄託了不同的情感和節日祝福。同時,它們的存在也使節日的氣氛更加濃郁,營造了一幅熱鬧非凡的端午畫面。風物各式各樣,具有各地的風俗特色,民宿活動亦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以福建、廣東、江蘇、河北為例:福建各地的端午習俗主要有煮粽水洗身、燻黃煙、送魚、唆囉嗹舞蹈、賽龍舟、蘭草水洗浴、採草藥作為午時茶、捉鴨子,吃桃子、吃粽子、吃煎堆、吃碗太平燕等等。廣東端午節習俗甚多,主要有扒龍船、食粽、插艾草、龍點睛、拜神祈福、打午時水、聚午宴、放紙鳶、洗藥水澡、浸龍舟水等等。江蘇的端午習俗除了划龍舟外,節日飲食有粽子、雄黃酒、五黃宴,節日裝飾則有五毒圖、菖蒲艾葉、鍾馗像、纏臂的綵線,掛絲線粽、穿五毒衣、戴香包等。而我的家鄉河北,端午節必不可少的便是包粽子、煮雞蛋,同時會憑藉北方的優勢,製作五毒糕(一種麵食)來祈求平安健康。南北方的端午味道,都各具特色,在我看來,皆是美味。

粽香飄揚,香囊百樣。端午節,你吃粽子了沒?

端午故事匯——北方特色的“南方粽子”

在北方生活過得人,大都知道北方的粽子幾乎都是棗粽、豆沙棕,甚至是白棕。並無肉餡的粽子。可媽媽是南方人,她想重溫南方肉粽的家鄉味道,便買回粽葉、糯米、鮮肉準備製作。我們兩個人既反覆看視頻,又遠程請教了奶奶,最後包出來的粽子歪歪扭扭,像一塊塊“醜石”。味道也是難以形容,但我們還是全部吃完了,一邊吃,一邊互相嫌棄,不肯承認這些“醜石”是出自自己的手。後來再也沒有試過了,但每每回想總是笑個不停,嘴上說著什麼時候再做一次,可卻再沒做過第二次……此刻,身在異鄉,試圖回想那難以形容的味道,卻如何也想不起來了,但我清晰的記得我和媽媽當時的歡快笑聲。

粽香飄揚,香囊百樣。端午節,你吃粽子了沒?

歷史上的端午

“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為屈原陳昔冤。”“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支艾。”

因不同時代、區域、人群以及特定的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節慶的主要儀式和活動,是不盡相同的。“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故五月又有“惡月”之稱。《荊楚歲時記》有言:“五月俗稱惡月,多禁忌曝床薦席及忌蓋屋。”因此,端午節又形成了一系列除瘟避毒、祛邪的節俗。艾蒿、菖蒲、桃枝、硃砂、雄黃、五彩線等都是端午節常見的節日用品與物飾。是日,人們在門前系朱索,貼五毒符、張天師像、鍾馗像,在門窗插艾葉、掛雄黃袋,把蒲劍、桃枝放在床邊,用蘭湯沐浴,喝雄黃酒、艾酒,給小孩佩戴香囊、穿五毒衣、圍老虎肚兜、系五色絲縷等,從而祈求小孩健康成長,祝願老者延年益壽。當然,還有賽龍舟、煮鴨蛋、煮雞蛋等其他活動因多種因素影響而各有風采。

文學中也不乏關於端午的詩句:“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為屈原陳昔冤。”“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支艾。故人不可在,新知萬里外。”可見,人們對端午的情感是由來已久的。

粽香飄揚,香囊百樣。端午節,你吃粽子了沒?

端午的生活味道:

美味的“端午”

北方的粽子多為甜棕,利用北方自產的紅棗、蜜棗或是豆沙做餡蒸之而成。入口後,棗香混著米香,香甜、軟糯,使人忍不住一吃再吃。河南有煮白粽沾白糖的方法,之後再以煮雞蛋佔甘鹽用來“蓋膩”減輕甜膩感。五毒糕的外形也許會讓部分人望而卻步,其美味卻讓無數小孩爭先恐後。時代的發展,太多網紅小吃的問世,使端午節不再侷限於粽子,但經典永垂不朽,粽子及其含義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必不會動搖。

端午正值初夏時節,不如拉上小姐妹穿上好看的裙子來一場短暫又美好的旅行。陽光很是耀眼記得備好墨鏡與防曬用品。滿身汗水一點也不像個小仙女,帶上香囊,來一場充滿芬芳的旅行。記得帶上五彩繩,在五月裡五彩繽紛。為了留下美美的回憶,記得帶上自拍杆,擺脫“大合照”。

粽香飄揚,香囊百樣。端午節,你吃粽子了沒?

我相信肯定很多人,與我一樣,面對炎熱的夏日,處處人滿為患的景區,更傾向於待在宿舍過一個涼快簡單又不失儀式感的端午節。何來儀式感?一起留下的小可愛們一起買來各種口味的粽子做一個拼盤,再將早已淘來的香囊掛滿每個人的書桌。大家圍坐一圈,在歡聲笑語中度過一個溫馨的端午節。

中國是一個重視情感的國家,節日中所涵的情感更是源遠流長。認真對待端午節,對待每一個節日,傳承中華民族的寶貴民族情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