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浪費變消費這事上,閒魚可以不低調

摘要:說到共享經濟,曾有批評認為一些所謂共享其實是在製造浪費,創造一堆大家並不真正需要的資源去共享,成為擺設,不是浪費是什麼?像閒魚這樣充分盤活作為存量的閒置資源,這是沒有負外部性、創造了價值的真共享經濟。反對舌尖上的浪費已經深入人心,如何將反浪費延續到更多資源上,這種“浪費變消費”的市場創新值得推廣。作為年避免2000億浪費的反浪費標兵,閒魚這個名字及其代表的文明,值得被更多人知道,別浪費了這種市場創新。


在浪費變消費這事上,閒魚可以不低調

 吐槽青年出品


哲人云,我們可以把所有問題都歸結為兩種:一種是沒飯吃餓出來的;一種是吃飽了撐出來的。——浪費,顯然就是“撐出來的”,當“撐的人”多了,就需要反浪費觸及一下撐著的靈魂,想著那些餓著的人。當下反浪費正如火如荼,上上下下都在行動,不過也有個別地方用力過猛的行為引起公眾反感,如搶吃剩飯、暗訪火鍋店批年輕人調三個料碟、對點菜的過度干預,等等。這些行動都太硬,甚至變成低級紅,如何反浪費才比較自然,高效潤物無聲又可持續?正好看到家人在閒魚上置換我那堆放了好久的舊書,突然想到,如果評反浪費標兵,閒魚當仁不讓啊!


閒魚是閒置二手交易平臺,讓閒置的東西變現。閒置,很多時候不就是浪費?特地查了一下數據,一個權威統計說,過去一年,閒魚通過撮合2億人交易,成功讓2000億浪費變成了2000億消費。2000億,什麼概念呢?王健林的小目標是一個億,一個武漢人賺一個億需要1316年,也就是從唐朝到現在,2000億也是一年中等規模國家的GDP。而這種反浪費效果,都是在無聲無息中、以讓人無感、融入日常生活的方式進行的,悄悄地就避免了2000億的浪費。不評個反浪費標兵,真對不起這種市場創新。


我是愛書人,特別看了一下關於書背後的浪費。平均每個人一生會閱讀260本書,相當於會用掉39000g煤炭和68250g木材,如此這些書都能回收,平均循環閱讀5次,那麼節約下來的電夠三家之家用兩年。——將那些閒置的書放到二手市場上進入循環,避免了多大的浪費,更重要的是,浪費進入經濟循環中成了消費,這是雙重的價值創造。想起一句話,群體中的人是由最低程度的共同點來統領的,而更高形式的知識和道德往往是個人的產物。也就是說,要想讓一種行為成為大眾持續的習慣,而不是個人行為,必須找到“最低程度的共同點”。閒魚找到了這個點,所以能讓更多人參與到反浪費行動中。


我一直認為,一種道德和文明,如果能通過市場和合作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才能真正沉澱下來,而不會進入“隔段時間就健忘就需要重啟”的週期律。為什麼呢?進入市場和合作,就會形成一種相互關聯、並讓你受益的網狀結構,不是靠你的意志和道德感去堅持,而是在無形中有一種相互依賴的合作制度推著你往前走,變成一種習慣。把家裡閒置的、可能浪費的東西,拿到平臺上去交易,不就是這種合作方式嗎?道德說教,是一種點對點的線性壓力,沒有人盯著,時間久了,說教之“線”很容易就斷了。而市場則能人與人互相依賴的網狀結構,則讓合作變得牢靠,某個行為就為結晶化為一種成為身體記憶的習慣。


前段時間在看《理念的力量》這本書,其中很多關於市場力量的觀點值得分享,不少理念對理解當下的反浪費行動也很有幫助。經濟學的邏輯起點是,人是由利益驅動的,以自我為中心。基於這種認知,市場不是致力於改變這種人性,而是努力以制度設計去將私利追求在合作中變成公益後果,人與人只有通過自願的合作才能互助互利。


反浪費就是如此,一方面需要道德倡導,需要行政規制,同時也需要市場的力量。在物質匱乏的傳統社會,不存在成為社會問題的浪費,老一輩人的節儉習慣,很大程度上是生活環境塑造,即使現在條件好了,那種節儉習慣已經融入骨子裡。但豐裕社會中長大的這代年輕人,似乎缺少養成節儉習慣的生活場景,消費社會的場景更多張揚和刺激的是炫耀性消費的慾望。用道德和行政力量去遏制這種慾望,成本非常高,本身會造成很大浪費。


這時就凸顯出市場的力量,創造出一種反浪費的市場場景,通過合作機制讓人們從閒置資源的循環交易中獲益。很多閒置和浪費都源於信息、技術、個人偏好、資源的不對稱,閒魚C2C交易的設計就是打破了不對稱,讓可能被浪費的閒置資源在出清-消費中得到了最優化的循環使用,使很多年輕人接受了擁抱新品也不拒絕二手的文明觀念,對於反浪費功不可沒。反浪費不是抵制消費,物盡其用,真正消費掉的都不是浪費,浪費變消費更有市場意義。


說到共享經濟,曾有批評認為一些所謂共享其實是在製造浪費,創造一堆大家並不真正需要的資源去共享,成為擺設,不是浪費是什麼?像閒魚這樣充分盤活作為存量的閒置資源,這是沒有負外部性、創造了價值的真共享經濟。反對舌尖上的浪費已經深入人心,如何將反浪費延續到更多資源上,這種“浪費變消費”的市場創新值得推廣。作為年避免2000億浪費的反浪費標兵,閒魚這個名字及其代表的文明,值得被更多人知道,別浪費了這種市場創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