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特曼的商业逻辑(五):三条总结

通过对奥特曼系列半个多世纪的制作播出历程的回顾和总结,大体上可以归纳出这个日本国民级科幻IP背后的基本商业逻辑。

首先,类型先于作品。科幻文学常被归于类型文学,科幻影视常被归于类型片。但“类型”本身如何定义,学界至今却依然没有共识。而从创作实践的角度来看,类型本质上是创作者与受众之间对文本中包含的要素进行的一种约定。也就是说,当人们翻阅小说或是观看影视作品的时候,会预期在这个作品将出现某些要素,而另一些与预期不符的要素则不会出现。类型本身是动态的,在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下,一种类型会被创立,会发生演化,会出现分裂,也可能走向消亡。比如,东宝电影公司在1953年立项拍摄《哥斯拉》的初衷,是为了模仿美国电影《原子怪兽》(The Beast from 20,000 Fathoms)拍摄一部以怪兽为主角的科幻惊悚片。然而,因为拍摄资源有限,无法采用美国电影使用的定格动画技术来拍摄特效场面,圆谷英二领导的特殊技术班便采用了真人钻进橡胶制成的怪兽模型皮套中的办法进行拍摄。结果大受欢迎。这种拍摄方式又在后来的类似题材电影中被反复使用。于是,这种采用真人穿皮套进行表演为主要特效手段的影视作品,就逐渐演变成了日本影视的一个独有类型——特摄片。首部奥特曼电视剧的播出是在1954年版《哥斯拉》上映的十二年后。而在这十二年间,特摄片作为一种类型影视作品,不仅仅在日本国内已经有了很高的接受度,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也已经获得了认可。这也就是为什么TBS愿意跟圆谷公司合作,甚至为这种合作承担短期经营风险,并且愿意在合作初期给予圆谷公司较大的创作自由度的根本原因——说到底,无论是作为一种类型片的特摄,还是特摄领域的第一金子招牌圆谷英二,都可以说是久经市场检验,是盈利(收视率)的保障。

奥特曼的商业逻辑(五):三条总结


奥特曼的商业逻辑(五):三条总结


其次,关键人物的作用无可替代。这一点体现在创作趋向和价值认知两个层面。在创作趋向层面,作为圆谷公司创社时代就担任企划室室长,几乎参与了圆谷公司早期的所有电视剧前期策划和脚本撰写工作的金城哲夫,他本人对于科幻题材的偏好,尤其是将原创性的科幻构思带入剧作中的做法,在相当程度上,促使“初代奥特曼”和《奥特赛文》成为整个系列中科幻属性最显著的两部作品。当然,这也与圆谷英二对他的支持和信任密切相关。尽管为了照顾电视台方面的要求,很多情节设计不得不做修正,但保留下来的部分仍然能突显出强烈的作者性。而在金城哲夫离开圆谷公司后,奥特曼系列尽管仍然保留了科幻元素,但却已经几乎没有任何原创性可言,各种借鉴模仿的痕迹越来越明显,很难再带给观众新鲜感。而从价值认知的层面,又可以分为对内和对外两个方向:对内来说,圆谷英二是日本特摄的一面旗帜,在圆谷公司内部,被昵称为“老爹”的圆谷英二是亦父亦师的偶像式存在,他本身就是整个公司团结和有序运作的枢纽,随着他的去世,很多员工内心中的价值排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圆谷公司的内在凝聚力开始溃散,而由于电影特技本身对于员工技术熟练程度和经验积累的高度依赖性,一旦重要岗位人员离职,几乎找不到替代人选,从而导致作为圆谷公司核心竞争力的特技制作水平显著降低;对外,圆谷英二本身所具有的名誉和声望让圆谷公司在与其他商业主体的博弈中拥有了充分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反过来也为制作团队争取了更多的创作自由度——换句话说,有圆谷英二把关,电视剧本身一定不会有问题。但是随着圆谷英二的离世,圆谷公司便失去了主动权和话语权,指挥棒就自然交到了更加强势的电视台或赞助商的手中,以至于圆谷公司甚至要为自己责任以外的情况负责。

奥特曼的商业逻辑(五):三条总结

再次,对一个科幻IP的持续开发,不取决于其内在艺术价值,而在于其衍生的消费价值。奥特曼系列是一个典型的通过对热播作品的持续开发而获得IP属性的作品。这跟《星球大战》系列有相似之处。乔治•卢卡斯在构思《星球大战》的时候,本来就是一个六部曲的长篇巨制,只不过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只能先拍摄实为系列第四部的《新希望》。在《新希望》取得空前成功的基础上,又拍摄了作为续集的《帝国反击战》和《绝地归来》。而从1999年到2005年间推出的“前传三部曲”《幽灵的威胁》、《克隆人的进攻》和《西斯的复仇》实际上是对原本六部曲计划的补完。《星球大战》的系列故事到此本应该就结束了。但是,在迪斯尼公司收购了卢卡斯影业后,出于商业目的,从2015年开始,又继续推出续作。这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IP增值战略。换言之,新作的推出未必能让原作内在艺术价值得到提升,只是为了版权持有者创造新的经济价值。与此类似,无论是从科幻还是从特摄的角度,奥特曼系列艺术价值的巅峰都是在“初代奥特曼”和《奥特赛文》的时代。此后,无论是其剧情模式还是特技手法,都已经逐渐落后于时代。之所以能够延续至今,本质上还是因为其能不断地衍生出新的消费价值,给版权持有者带来真金白银的收入。

奥特曼的商业逻辑(五):三条总结

隐藏在科幻影视作品背后的商业逻辑,虽然看上去并不尽是美好,但不可否认的是,其本身也是驱动科幻影视作品不断发展的动力源之一。对其进行充分认识的目的,也是要在未来的科幻影视创作中充分的趋利避害。当然,最终决定科幻影视创作成败的,仍然是创作者及其团队本身的经验和能力,商业逻辑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充当约束条件。而能否突破这些束缚,创作出真正的科幻影视精品,则是对参与各方智慧与信念的考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