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解读《面纱》:女性觉醒的背后,藏着毛姆对生活的深刻洞察

01

作家里面,毛姆算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旅行家。

从1916年开始,他的脚步遍布世界各地,远赴南太平洋,到访远东,还游历过拉丁美洲和印度。无疑,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激发了毛姆的文学创作。

另类解读《面纱》:女性觉醒的背后,藏着毛姆对生活的深刻洞察

在他的多部小说作品中,如《月亮与六便士》、《人性的枷锁》、《刀锋》里面,读者都可以寻觅到毛姆在不同地方的旅居印记。

其中,有一本小说稍显特殊,那就是毛姆的《面纱》。和前三者不同不同,《面纱》的主人公是一个容貌美丽的女性角色——凯蒂。

另类解读《面纱》:女性觉醒的背后,藏着毛姆对生活的深刻洞察

漂亮却又爱慕虚荣的凯蒂,在自己25岁那一年感受到了来自母亲和自身年龄渐长的双重压力,仓促之下接受了细菌学家沃尔特的求婚。随后,婚姻的无趣将凯蒂引向越界之路。

她在一次宴会上邂逅了风趣迷人的有妇之夫查理,并迅速坠入爱河。

事情败露后,凯蒂认识到了查理的真面目。无奈之下,凯蒂跟随丈夫来到了霍乱疫情严峻的湄潭府,却意外获得了心灵上的洗礼。

另类解读《面纱》:女性觉醒的背后,藏着毛姆对生活的深刻洞察

但真正让凯蒂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是在与查理的再度重逢之后,她再次败给了情欲的纠葛。

故事的最后,经历了生活的一系列波折,凯蒂终于顿悟:能让女性获得安宁的不是看似浪漫的爱情,也不是依附于男性,而是靠自己的力量独立于世。

另类解读《面纱》:女性觉醒的背后,藏着毛姆对生活的深刻洞察

所以,毛姆的《面纱》往往被誉为女性精神觉醒读本,很多关于《面纱》的解读也是从这一角度出发。

不过,我今天想和大家探讨另一种解读这本书的方式,那就是在女性精神觉醒的背后,潜藏着毛姆对生活的洞察,对现实的辛辣讽刺。而这恰恰正是面纱之下,毛姆对真相的隐喻。

02

当现实与理想背道而驰的时候,人们惯于用甜美的语言来麻痹自己。尤其是面对爱情的时候,我们通常用这样一句话来安慰自己或他人:没关系,总有一天会遇见真爱的。

毛姆对此大概持否定意见,至少在《面纱》这本书里,女主人公凯蒂自始至终都没有遇到真爱。

另类解读《面纱》:女性觉醒的背后,藏着毛姆对生活的深刻洞察

首先,她和沃尔特的结合是源于自身的错误婚恋观和外在的家庭压力。

一方面,凯蒂的婚恋观深受母亲畸形价值观的影响,凯蒂接受到的教育是婚姻是通往上流社会的梯子,是互相攀比的工具。两个人的结合可以没有爱情,一切都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之上。

另一方面,25岁还没有结婚的凯蒂面临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一部分来源于母亲对自己态度的骤然冷淡与苛责,一部分来源于妹妹爱丽丝觅得佳婿后给自己带来的情感冲击。聪明漂亮如凯蒂,怎么能够忍受输给自己的妹妹呢?

所以,凯蒂和沃尔特的结合毫无爱情基础,有的只是凯蒂的凑合,有的只是沃尔特单方面的爱恋。

凯蒂对这一点有着清醒的认知,她从未承认过自己喜欢沃尔特,哪怕在认识到沃尔特的优点之后,她依然无法说出自己爱沃尔特。

另类解读《面纱》:女性觉醒的背后,藏着毛姆对生活的深刻洞察

其次,凯蒂和查理的私通更谈不上什么爱情,只不过是包裹着糖纸的弹药。

凯蒂曾误以为自己和查理之间是真爱,她为对方的风趣幽默、机智谈吐、得体穿着而沉迷与着魔。但这一切几乎是出自于查理毫无保留的一次狩猎,狩猎的对象正是凯蒂。那些凯蒂所认为的美好爱情只是查理为猎物蒙上的虚幻面纱,面纱之下是查理的卑劣与自私。

另类解读《面纱》:女性觉醒的背后,藏着毛姆对生活的深刻洞察

所以,在毛姆的笔下,凯蒂并没有遇到所谓的真爱。但这也正是毛姆的用意之深,没有爱情也没有什么所谓。在通往内心安宁的道路上,一个人真正可以仰仗的不是爱情,是自由自在的个人力量。

对此,我们还可以做一点延伸。男人也好,女人也罢,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境遇,人都不应该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寄生在他人身上的人,到头来是要自食恶果的。

另类解读《面纱》:女性觉醒的背后,藏着毛姆对生活的深刻洞察

《面纱》里最典型的例子是凯蒂的母亲。贾斯汀太太是个冷酷无情、善于操持、雄心勃勃、吝啬而愚蠢的女人,她一生的志向就是极尽所能爬向上流社会。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她并不是靠自己,而是依附于丈夫的工作。

眼见在丈夫身上实现无望时,贾斯汀太太又寄希望于凯蒂的婚姻。故事最后,贾斯汀太太的算盘落空了。生前,她没有享受到任何上流社会的礼遇,反倒在死后,丈夫获得了升迁。

这真是命运的辛辣讽刺!花费了那么大的心力,一番番谋划,一次次蒙屈受辱,贾斯汀太太竟这样撒手人寰,没能知道她的宏图大志——尽管因屡屡失望而有所降低——终于实现了。

贾斯汀太太的去世象征着依附他人而活的价值观的崩塌。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对这样的道理并不陌生,一个健全的人不应该寄生于他人身上。

不过,一旦想到《面纱》写于大约一百年前,就不能不让人感叹毛姆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力。

03

毛姆对生活的洞察还不仅在于“寄生”这一个层面,《面纱》还探讨了“寄生”与“责任”的关系。

责任是一个褒义词,它一般用来形容一个人靠谱、有担当。可是,责任却也是一个容易被人道德绑架的词汇。

《面纱》中,贾斯汀太太对此身体力行。她不顾换新工作极有可能影响丈夫的收入水平,执意安排丈夫伯德纳申请担任皇家律师,却在丈夫收入减少后埋怨伯德纳。伯德纳没有理由反驳,因为挣钱是丈夫的责任。

同理,还有伯德纳的女儿们。书里面是这样描述父女之间的关系:

他对她们来说是个陌生人,但因为他是她们的父亲,她们理所当然认为他就该爱她们疼她们。

毋庸置疑,照顾好自己的家庭,养育好自己的儿女,自然是伯德纳作为一家之主不可推卸的责任。问题在于,责任成了贾斯汀太太和女儿们理所应当的享受。

责任是相互的,伯德纳承担了养育妻儿的责任,妻儿也应该承担爱他、理解他的责任。如果一味享受别人承担责任后的果实,而不去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那就是赤裸裸的寄生。

另类解读《面纱》:女性觉醒的背后,藏着毛姆对生活的深刻洞察

与此同时,责任也成为了伯德纳束缚自己的桎梏。

当贾斯汀太太去世后,伯德纳不敢表现出自己的轻松和自由。因为妻子去世,丈夫理应表示悲痛,这是作为丈夫的责任和应有态度。

当凯蒂开玩笑似的请求父亲带自己去新工作地点开展新生活时,伯德纳也不敢拒绝。因为照顾好女儿是父亲的责任,伯德纳认为:“毕竟我是你的父亲,你又成了寡妇,孤独无依。如果你想跟我在一起,我要是不同意的话就太无情了。”

毛姆在书里评价伯德纳的选择时是这样写的:

真是太可怜了,经过如此短暂的内心挣扎他便屈服于自己的责任感。短短几句话,他便放弃了自己全部的希望。

那么,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被责任感压抑和束缚着呢?

我想起来一个很久以前看过的说法,说的是一个家境不好的孩子,如果在读完大学后还想要读研究生是一种极其自私、不孝的行为。他不能为了自己上学而拖累父母,这个时候他应该去找一份工作报答父母,这是作为孩子的责任。

问题就在这儿,我们究竟是应该为自己负责,还是为别人负责呢?

毛姆在书里面给出的答案是,为自己负责。因为,只有先为自己负起责任,你才能更好的为别人负责。一个连自己都照顾不好的人,我们又怎么能相信他能照顾好其他人呢?

我们有时候之所以感觉到痛苦,往往是因为想要负担起他人的人生。殊不知,人生在世,管好自己已实属不易。所以,最理想的状态是每个人都能对自己的人生负担起责任,明白了这个道理,人就学会了好好照顾自己的心情、健康、工作、收入等等。

在毛姆的诸多作品中,《面纱》是其中备受争议的一部,有人称之为低配版《包法利夫人》。但其实,如果你细细品读,你才能发现毛姆那潜藏在面纱之后的洞察力和悲悯之心。这是毛姆的魅力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