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藝術遇上老年痴呆症患者

當藝術遇上老年痴呆症患者


由於銀髮心理科普知識推廣的緣故,我看了很多國內外的老年相關新聞、創新,像是美國有一個非營利組織Music & Memory,就強調用音樂來刺激失智症長者,他們還拍了一部紀錄片 Alive Inside,在片中,我們看到很多長者因為接觸了自己喜愛的音樂,整個人就活了起來,完全看不出有失智的樣貌。

其實時好時壞正是失智症患者的日常寫照,特別在初期的時候,他們有時候的行為反應和得病之前,是看不太出差異的。若我們可以打造一個對他們友善的環境,狀態好的時間佔的比例就會多一些;相對的,如果我們沒有提供合適的環境,狀態壞的時間就會佔多一些的比例。

除了音樂之外,我們也看到了舞蹈、繪畫、戲劇等藝術媒介,對失智症患者的影響。或許過去很多例子都是來自國外的例子,但並不表示臺灣就沒有在做。就拿音樂輔療為例子,很多的機構都有很棒的音樂輔療活動,我們只是沒有系統性去了解以及作介紹。

藝術是很適合失智症患者的

失智症患者容易會有思緒混亂的狀況,會容易搞錯事情,分不清是非。當失智症患者思緒混亂的時候,一般都會建議要以拖待變,不要糾正他們,否則反而會有不好的後果。

一、因為藝術沒有對與錯

藝術因為沒有所謂的對與錯,所以即便失智症患者在思緒混亂的時候,也可以盡情來參與藝術,只要不要危害自身的安全,那就沒有甚麼好擔心的。當我們給他們自由的時候,他們的心也會是自由的,那個狀態好的一面,就有可能浮現。

荷蘭就有藝術家推出一套照片書,可以用來和失智症患者互動,這套書的用法,就是每次拿一組兩張的照片,然後分享這兩張照片有哪些相似的元素。


當藝術遇上老年痴呆症患者

圖片來源:Photographic Treatment網站

他們也推出了團體使用的版本,就可以用卡片來作故事分享,或是其他的事情,是非常多用途的。

當藝術遇上老年痴呆症患者

圖片來源:Photographic Treatment網站

二、因為藝術可以帶來情感刺激

一般我們會認為藝術家都很多愁善感,想到藝術,我們確實也很容易認為藝術是很容易帶來情感元素的。事實上,也正是如此,不論從研究證據或是生活中實際的例子,我們都可以看到,當長者在唱自己喜歡的歌曲,或是畫自己喜歡的圖,那些病痛都彷佛消失了一樣。

這些因為藝術帶來的情感,很有機會能夠讓他們回想起「自己」,而這件事情對失智症患者來說是非常重要且珍貴的。很多時候,當你還保有自我,那整個面對生命的態度,會是非常不同的。

該怎麼讓失智症患者參與藝術

對比較年長的那一代來說,藝術是比較有距離感的,他們會覺得一定要很美、很動聽才算是藝術。但是,藝術真的沒有那麼了不起,藝術一直以來就是用一些媒介來展現自己的想法,僅此而已。

所以,當我們要鼓勵失智症患者參與藝術時,我們不該把作品要多好看美觀當作最重要的事情,而是要把重點放在怎麼讓他們可以主動參與,表達自我。當然只要聰明的規劃,你可以讓失智症患者隨意的表達,也很容易就成為很有設計感的作品,這真的一點都不難。就像你準備好色系很搭配的素材,不管他們怎麼搭配,作品都會是賞心悅目的。

若有機會挖掘失智症患者本身的偏好是更理想的,因為他們進入的門坎會更低,也更有機會能夠享受沉浸在其中的感覺。照護者若能夠一起參與也非常棒,讓你們可以建立不同的關係,也能夠舒緩照護上的壓力,一舉多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