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內向,但你別勸我改了好嗎?

我內向,但你別勸我改了好嗎?

作者 | 甜品獅LeO

為你製作充電回血的知識點心

本文 2543 字,建議閱讀時間 5 分鐘


我是個內向的人。


這句話看起來雲淡風輕,但是這個世界對內向有著太多的誤解,要接納自己,坦然地說出來這句話,可能要經過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


我回顧自己的這個過程,大致可以分成4個階段,看看你在其中的哪個階段?


01 階段一,見山是山:內向不是缺點,而是能量向內聚集


“你這麼內向,將來要吃虧的。”


以前身邊人說到「內向」的時候,往往都是當貶義詞用的,基本上跟敏感、孤僻是混著用,甚至有些人會覺得內向是一種“性格缺陷”。


說出自己是內向的人,就像是要承認自己有“病”。


雖然大家都這麼用“內向”這個詞,但其實很多人對這個詞只有模模糊糊的理解,大概是說一個人容易害羞,不太會說話,總是自己一個人待著。


一開始我對內向也只是停留在這樣的認知,直到正兒八經地看了榮格的「心理類型理論」才知道,原來我們都誤解了內向。


所謂外向或內向,其實是指我們的能量、精力聚集的方向。換句話說就是:你是怎麼充電的;是通過跟外界互動,還是回到自己的內在世界。


更重要的是:這兩種性格,沒有好壞之分,各有各的特點、優勢,也各有各的劣勢。


再具體一點來說,外向的人,通過跟別人相處獲得能量、喜歡結交新朋友、喜歡邊說邊想、喜歡集體作戰,行動一般比較迅速,想幹就幹。


內向的人,通過獨處獲得能量、喜歡跟熟人打交道、喜歡靜靜想清楚再說、喜歡單人作戰,一般經過深思熟慮才行動,所以看起來行動比較慢。


我內向,但你別勸我改了好嗎?


還有個類比很有意思,說外向的人就像WIFI,可以一對多同時連接,數量上限幾乎沒有限制。而內向的人就像藍牙,是單對單的連接,連接起來比較麻煩,而且最多接入一兩個設備,就不能再加入了。


如果你想快速分辨一個人是外向還是內向,還可以看在疫情期間,哪些人一直喊無聊,覺得在家裡憋得慌;哪些人特別適應,巴不得在家的時間再長一些,就能判斷了。


剛知道這些標準的我,儘管已經知道性格沒有好壞,但是畢竟那麼多年的認知,沒那麼快擰過來,所以還是不太願意說出“我是個內向的人”。而且,我似乎還可以找到一些自己外向的例子。


02 階段二,見山不是山:內向外向不是非黑即白,而是一道光譜


內向的人有一個特點,就是參加各種社交活動之後會覺得特別累。


而我想起有一段時間,我對組織三國殺這件事特別有熱情。從一開始只有熟悉的7,8個人,發展到有一次把人家水吧都快坐滿,來了20多個人,分成了3,4桌。


後來三國殺不那麼流行了,消停了一陣之後,我又開始組織狼人殺了……


那段時間挺喜歡跟大家一起玩,而且很喜歡認識新朋友,行動力還特別強。關鍵是參加這樣的聚會之後,我還經常興奮到睡不著。


當我有點糾結,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內向時,我在一篇文章裡看到一個說法:


如果你覺得自己既像內向的人又像外向的人,那可能你的性格類型是「靈活型」(Ambivert)。一個既內向又外向的人,有時候喜歡社交,有時候又喜歡獨處。


這讓我有一種得救的感覺!


關鍵不在於,我究竟是不是一個「靈活型」的人,而是這讓我明白,性格不是非黑即白的,它是一道光譜。


我內向,但你別勸我改了好嗎?


榮格說過:“世界上並不存在純外向或純內向性格的人,如果有,那麼他估計是在瘋人院裡”。


也就是說,每個人都同時具備內向與外向的特質,一個人可以是30%外向+70%內向,也可以是各佔50%。


既然這樣,我就沒必要糾結自己是什麼類型了,就像一碗黑芝麻杏仁糊,沒必要證明自己是黑芝麻糊還是杏仁糊。


不過,後來我發現,承認自己是內向的人,居然還會有好處。


03 階段三,見山還是山:內向者有自己的天賦優勢


當時我剛到圈外當課程產品經理,進公司兩天就覺得,這裡跟其他地方不太一樣,有點……詭異。


這種詭異就在於,平時大家做起事來都特別投入,一整天辦公室都處於安靜到有點詭異的狀態,大家誰也不打擾誰,這引起我……極度舒適!


後來公司為了讓大家更清楚同事們是什麼樣的性格,彼此之間更好地合作,就組織大家做了MBTI性格測試。


這時謎底解開了——這裡遍地都是內向的人。


所以在這麼一個環境裡,承認自己是內向的人,居然更能融入集體,更能得到理解。


而且,內向性格還跟我的工作特別搭。


要知道,課程產品經理每天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研究各種課題,設計出有實操性的課程。


咱們前面說到,內向的人更傾向於獨處、深思熟慮,一般不太擅長應對人多的社交,但同時也帶來了很多的優勢,比如更擅長獨立地深入思考,更擅長專注地研究事物,更擅長傾聽等。


你看,內向性格聽起來天生就適合幹這個活呀,為啥不承認呢?


我內向,但你別勸我改了好嗎?


所以在圈外的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是靜靜地在角落當一個美……咳,當一個做課的人,一切對接和溝通類的事,能推就推。


剛入職的時候,我給自己定了很明確的目標——3年後要自己能獨立設計出一整套課程體系。但是因為特別專注在課程上,本來打算3年實現的目標,不到1年就實現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可以說承認“我是個內向的人”幫我加速實現了目標。


在我開始坦然承認之後,過去那些自我否定的聲音漸漸消失了,這讓我的另一面被激活了……


04 最終階段,心中沒有山:你可以成為任何你想成為的人


做課程的使命基本完成之後,我又接到對接外部平臺的任務,以及做導流課的任務,這時候我就像是切換到外向模式了。


每天特別興奮地找人找平臺,做調研做訪談研究用戶需求,寫選題在會議上給大家吊打拿反饋……


當我需要寫內容的時候,又切換到內向模式,一個人在角落裡安靜地思考。


現在的我也一樣,每天既要深入思考好好寫文做課,又要到處找人找資源。


所以我漸漸地發現,在不同的情境下,我完全可以根據所需的角色,切換自己的性格,這讓我覺得,性格這個概念本身好像已經不重要了。


就像心理學家們在性格這件事上分成了「人格派」和「情境派」。


人格派的心理學家相信3歲看大,7歲看老。所以他們發明了MBTI、大五人格理論、性格色彩學說……各種人格測量理論和工具。他們相信,人的性格是相對穩定的,可以被有效地預測、管理和控制。


情境派的心理學家覺得,這世上本沒有內、外向,說的人多了,才有了內、外向。決定你行為的,不是性格,而是你在特定情境中所扮演的角色。比如上了講臺就是外向的講師,去到會議室又變成內向的員工。


我作為一個和稀泥專業戶,覺得把這兩種說法綜合一下就剛好了。


也就是說,哪怕在基因層面,我們有一些穩定的性格,或是內向或是外向,也不妨礙我們在不同情境下扮演不同的角色,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很有能量地完成我們想做的事情。


就像我以前文章說過的:你原本是什麼樣的人,也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