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内向,但你别劝我改了好吗?

我内向,但你别劝我改了好吗?

作者 | 甜品狮LeO

为你制作充电回血的知识点心

本文 2543 字,建议阅读时间 5 分钟


我是个内向的人。


这句话看起来云淡风轻,但是这个世界对内向有着太多的误解,要接纳自己,坦然地说出来这句话,可能要经过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


我回顾自己的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分成4个阶段,看看你在其中的哪个阶段?


01 阶段一,见山是山:内向不是缺点,而是能量向内聚集


“你这么内向,将来要吃亏的。”


以前身边人说到「内向」的时候,往往都是当贬义词用的,基本上跟敏感、孤僻是混着用,甚至有些人会觉得内向是一种“性格缺陷”。


说出自己是内向的人,就像是要承认自己有“病”。


虽然大家都这么用“内向”这个词,但其实很多人对这个词只有模模糊糊的理解,大概是说一个人容易害羞,不太会说话,总是自己一个人待着。


一开始我对内向也只是停留在这样的认知,直到正儿八经地看了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才知道,原来我们都误解了内向。


所谓外向或内向,其实是指我们的能量、精力聚集的方向。换句话说就是:你是怎么充电的;是通过跟外界互动,还是回到自己的内在世界。


更重要的是:这两种性格,没有好坏之分,各有各的特点、优势,也各有各的劣势。


再具体一点来说,外向的人,通过跟别人相处获得能量、喜欢结交新朋友、喜欢边说边想、喜欢集体作战,行动一般比较迅速,想干就干。


内向的人,通过独处获得能量、喜欢跟熟人打交道、喜欢静静想清楚再说、喜欢单人作战,一般经过深思熟虑才行动,所以看起来行动比较慢。


我内向,但你别劝我改了好吗?


还有个类比很有意思,说外向的人就像WIFI,可以一对多同时连接,数量上限几乎没有限制。而内向的人就像蓝牙,是单对单的连接,连接起来比较麻烦,而且最多接入一两个设备,就不能再加入了。


如果你想快速分辨一个人是外向还是内向,还可以看在疫情期间,哪些人一直喊无聊,觉得在家里憋得慌;哪些人特别适应,巴不得在家的时间再长一些,就能判断了。


刚知道这些标准的我,尽管已经知道性格没有好坏,但是毕竟那么多年的认知,没那么快拧过来,所以还是不太愿意说出“我是个内向的人”。而且,我似乎还可以找到一些自己外向的例子。


02 阶段二,见山不是山:内向外向不是非黑即白,而是一道光谱


内向的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之后会觉得特别累。


而我想起有一段时间,我对组织三国杀这件事特别有热情。从一开始只有熟悉的7,8个人,发展到有一次把人家水吧都快坐满,来了20多个人,分成了3,4桌。


后来三国杀不那么流行了,消停了一阵之后,我又开始组织狼人杀了……


那段时间挺喜欢跟大家一起玩,而且很喜欢认识新朋友,行动力还特别强。关键是参加这样的聚会之后,我还经常兴奋到睡不着。


当我有点纠结,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内向时,我在一篇文章里看到一个说法:


如果你觉得自己既像内向的人又像外向的人,那可能你的性格类型是「灵活型」(Ambivert)。一个既内向又外向的人,有时候喜欢社交,有时候又喜欢独处。


这让我有一种得救的感觉!


关键不在于,我究竟是不是一个「灵活型」的人,而是这让我明白,性格不是非黑即白的,它是一道光谱。


我内向,但你别劝我改了好吗?


荣格说过:“世界上并不存在纯外向或纯内向性格的人,如果有,那么他估计是在疯人院里”。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同时具备内向与外向的特质,一个人可以是30%外向+70%内向,也可以是各占50%。


既然这样,我就没必要纠结自己是什么类型了,就像一碗黑芝麻杏仁糊,没必要证明自己是黑芝麻糊还是杏仁糊。


不过,后来我发现,承认自己是内向的人,居然还会有好处。


03 阶段三,见山还是山:内向者有自己的天赋优势


当时我刚到圈外当课程产品经理,进公司两天就觉得,这里跟其他地方不太一样,有点……诡异。


这种诡异就在于,平时大家做起事来都特别投入,一整天办公室都处于安静到有点诡异的状态,大家谁也不打扰谁,这引起我……极度舒适!


后来公司为了让大家更清楚同事们是什么样的性格,彼此之间更好地合作,就组织大家做了MBTI性格测试。


这时谜底解开了——这里遍地都是内向的人。


所以在这么一个环境里,承认自己是内向的人,居然更能融入集体,更能得到理解。


而且,内向性格还跟我的工作特别搭。


要知道,课程产品经理每天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研究各种课题,设计出有实操性的课程。


咱们前面说到,内向的人更倾向于独处、深思熟虑,一般不太擅长应对人多的社交,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优势,比如更擅长独立地深入思考,更擅长专注地研究事物,更擅长倾听等。


你看,内向性格听起来天生就适合干这个活呀,为啥不承认呢?


我内向,但你别劝我改了好吗?


所以在圈外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是静静地在角落当一个美……咳,当一个做课的人,一切对接和沟通类的事,能推就推。


刚入职的时候,我给自己定了很明确的目标——3年后要自己能独立设计出一整套课程体系。但是因为特别专注在课程上,本来打算3年实现的目标,不到1年就实现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说承认“我是个内向的人”帮我加速实现了目标。


在我开始坦然承认之后,过去那些自我否定的声音渐渐消失了,这让我的另一面被激活了……


04 最终阶段,心中没有山: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


做课程的使命基本完成之后,我又接到对接外部平台的任务,以及做导流课的任务,这时候我就像是切换到外向模式了。


每天特别兴奋地找人找平台,做调研做访谈研究用户需求,写选题在会议上给大家吊打拿反馈……


当我需要写内容的时候,又切换到内向模式,一个人在角落里安静地思考。


现在的我也一样,每天既要深入思考好好写文做课,又要到处找人找资源。


所以我渐渐地发现,在不同的情境下,我完全可以根据所需的角色,切换自己的性格,这让我觉得,性格这个概念本身好像已经不重要了。


就像心理学家们在性格这件事上分成了「人格派」和「情境派」。


人格派的心理学家相信3岁看大,7岁看老。所以他们发明了MBTI、大五人格理论、性格色彩学说……各种人格测量理论和工具。他们相信,人的性格是相对稳定的,可以被有效地预测、管理和控制。


情境派的心理学家觉得,这世上本没有内、外向,说的人多了,才有了内、外向。决定你行为的,不是性格,而是你在特定情境中所扮演的角色。比如上了讲台就是外向的讲师,去到会议室又变成内向的员工。


我作为一个和稀泥专业户,觉得把这两种说法综合一下就刚好了。


也就是说,哪怕在基因层面,我们有一些稳定的性格,或是内向或是外向,也不妨碍我们在不同情境下扮演不同的角色,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很有能量地完成我们想做的事情。


就像我以前文章说过的:你原本是什么样的人,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