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保守祕密的人,必能受到重用!

無論何時,保守秘密的人都能受到重用,也能贏得他人的信任。

有一種修養叫不說

我們有時看不慣別人,是因為自身德行不夠。

其實,別人說我們的過失,我們很可能悶悶不樂,好幾天都不開心,那麼推己及人,自己又為何愛說別人的過失呢?

有些人總喜歡抓住別人的錯誤不放,即使事情已經過去很久了,他還是到處說,弄得人盡皆知。

《論語》八佾篇中,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孔子說:已經完成的事情,就不要去批評他了;事情已經做了,就不要再提意見了;已經過去的事情,就不要再追究了。

這三句話本質上是一個意思。對已經過去的事情,我們不要抓著不放,去評論、批評和追究。

在為人處世中尤其要注意這一點,“既往不咎”是與人相處的一個重要禮節。

《弟子規》中也說:“人有短,切莫揭”,發現別人的短處,不要輕易地揭露。

俗話說得好:“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一點過失都沒有的人,世間上是找不到的。即便是一些功德顯赫者,背後也隱藏著或多或少的過失。

因此,對於別人的缺點,最好是能觀清淨心,就算有些地方看不慣,也應該當作一種誤會,不要隨便說出去。

《太上感應篇》說:“不彰人短,不炫己長。遏惡揚善,推多取少。”

不揭露他人的短處,不炫耀自己的長處;遏制惡、宣揚善,給予多、索取少。這是古人的行事原則。

《菜根譚》還說:“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隱私,不念人舊惡,三者可以養德,亦可以遠害。”

不責備別人的小錯,不揭發別人的隱私,不惦念以前的嫌隙,這三者不僅可以培養德行,還能讓自己遠離禍害。

這是古人所講的甚深哲理,我們也當引以為鑑。

憨山大師在《醒世歌》中曾言:“休將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過失揚。”

我們應多宣揚崇高的精神,而不是宣揚他人的過失。

一個人如果德行好,聽到是非會閉口不言,不參與那些,更不會到處傳播,這樣的人也值得信賴。

有句俗語說:“經常看到別人臉上的蝨子,而看不到自己臉上的犛牛”。意思是別人身上的一點點錯誤,我們很容易發現,而自己身上有很大的過失卻視而不見,這隻能說明自己修行不好。

世間有一句名言:說別人的過失,本身就是一種過失。

所以,無論是從自身出發、還是站在他人的角度來說,隱秘別人的過失都是很有必要的。

心中的計劃不必張揚

有些人每做一件事,總喜歡將自己的計劃和方法,毫無保留地公之於眾,以顯示自己能力卓越。

其實,計劃還沒有實現之前,就四處宣揚的話,很容易遇到違緣,半途夭折。

世間一切本是無常,所以,做事若沒有十拿九穩的把握,最好先不要到處說。

《論語》為政篇中,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子貢問孔子,怎樣才是一個真正的君子?孔子說:做在前,說在後,這樣就能成為一個君子。

這是孔子告誡子貢的話,要先做後說,不要先說後做。

所以,真正的君子是少說空話,多辦實事的人。

《論語》里仁篇中,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孔子說,君子在語言上要謹慎遲緩,在行動上要敏捷勤奮。說話別著急,慢慢說,要經過思考,謹慎地說,而行動可以敏捷地做,不要猶豫。

孔子建議我們少說多做,為什麼?

其深意在於說話容易、行動很難。說話容易脫口而出,但做一件事情並要把它做成是很不容易的。

所以說話要謹慎,要慢慢地說,做事要勇於行動。真正的君子都是不說話或者少說話,悄悄地把事情給做了。

有些人先說漂亮話,然後才辦事,而有些人什麼都不說卻在幹實事。

愚笨的人總愛誇誇其談,無論辦什麼事之前先自吹自擂一番,等輿論興起,具體操辦之時,他卻悄無聲息,什麼事也不幹。

具有真才實學的人從不自我宣揚,事情籌備到具體實施乃至最後成功,他都是默默地去做。

其實,許多事情都需要保密,一旦洩露出去,就容易出現違緣和困難,影響事情的成功。

所以大智者子思說:“有其言,無其行,君子恥之。”

因此,說空話不如干實事,這個道理非常深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