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艾滋病過世,小女孩該如何走出身心的陰影

母親艾滋病過世,小女孩該如何走出身心的陰影

《九三年夏天》講述了1993年那個夏天,發生在小女孩弗裡達身上的故事。那時弗裡達才6歲,母親因病過世了,她被託付給舅舅一家收養。

《九三年夏天》的故事是西班牙女導演卡拉·西蒙·皮坡的親身經歷,她以此為題材拍攝了自己的處女作,在電影中回顧生命中一個重要時刻,分享自己的記憶和情感。影片真誠,細膩,從容,又拳拳深情,是去年甚至是近些年來最好的兒童題材電影之一。

影片完全圍繞弗裡達而展開,她的所見所聞,她的一舉一動,都通過捕捉與表演清晰地呈現在觀眾面前。由表及裡,她的行為、態度、反應、變化,又表現出她的心思、她內心世界的小小波瀾,為觀眾還原一段真實、動人的心路歷程。

母親艾滋病過世,小女孩該如何走出身心的陰影

弗裡達來到新家後的第一個感受,是“陌生”。從城市到鄉村,環境、生活習慣都發生了改變,新鮮的事物太多,弗裡達需要時間去慢慢熟悉、慢慢適應。當然,對弗裡達來說,最大的改變是自己的媽媽不在了,舅媽成了新媽媽。

弗裡達是個敏感、聰明的六歲小女孩,她以自己力所能及的的方式去應對這種改變。在和新媽媽的互動中,弗裡達一開始就表現出了抗拒,讓她喝牛奶、自己繫鞋帶她都拒不合作。弗裡達當然還忘不了自己的母親,但她已經能夠理解自己的處境而並不是要拒絕新媽媽,她的行為更像是一種“測試”,測試新媽媽是否愛她。

母親艾滋病過世,小女孩該如何走出身心的陰影

弗裡達畢竟年紀還小,加上過去大人們寵愛她養成的習慣,她對愛的理解自然非常簡單。愛就是從容、滿足她的任性,以及送禮物給她。新媽媽的教養方式顯然不能滿足弗裡達對愛的需求。

弗裡達並沒有放棄,她主動求表現以得到新媽媽的愛。這個家中原本就有一個三歲的孩子安娜,弗裡達開始和妹妹爭寵。弗裡達的行動還是沒有得到她想要的回應。而且,這原本的一家三口之間的親密互動讓一旁的她只能羨慕,並非有意的疏忽對她來說也非常醒目,還有新媽媽因妹妹學她任性而責備她,這些都讓弗裡達覺得,大人們對待她和妹妹是有差別。

行為上的差別,就是愛的差別。大家都愛妹妹而不愛她。弗裡達把妹妹一個人丟到樹林裡,想擺脫掉這個小傢伙。沒有了妹妹,那大家就都愛她了吧。這一錯誤的行為當然不會有好的結果,弗裡達看著爸媽為她而爭吵。晚上弗裡達一個人安靜地擺弄著煤氣燈,她在思考自己該怎麼辦。

母親艾滋病過世,小女孩該如何走出身心的陰影

之後弗裡達開始主動示好。她和妹妹一起玩耍,還幫她畫畫;她摘了鄰居家種的花放到家裡。但情況好像並沒有改善,大人們還是會因她犯錯而責備她。對一個六歲孩子來說,一些行為都是無心之過,尤其對弗裡達來說,有些還是出於她的好意,但好意被忽視甚至被責怪,那大家果然是不愛她的。弗裡達“求愛”之心持續受挫,她對外界的反應也越來越大。外婆送她和妹妹睡衣,兩件顏色不同也讓弗裡達抓狂了。

弗裡達在現實中一點點受挫,她對過世母親的想念也就越來越強烈。她和妹妹做遊戲的時候,把自己裝扮成母親的樣子,重溫和母親相處的情境。這也算是一種安慰。另外外婆教她禱告,以撫慰她的心靈。弗裡達還無法理解宗教,但她通過這樣一種形式想和在另一個世界的母親保持聯繫,維持母親的一種存在。她在樹林裡發現了一座聖母像,她放了一包煙希望能送給母親,後來煙不見。她又放了一件衣服,但之後發現衣服只是被吹到一旁的樹枝上,並不能送達母親。她生氣了。母親終究是不在了,而她孤獨於世。

母親艾滋病過世,小女孩該如何走出身心的陰影

弗裡達的遭遇是因為她自己太敏感、太任性調皮造成的嗎?她才六歲,她失去了母親,承受著由此而來的種種壓力,她當然幼稚,她努力著,卻有著太多事力所不能及。大人們當然愛她,他們努力為她提供一個正常的生活、正常的家。但大人們卻忽視了弗裡達內心的狀態和需求,對她的行為和變化、她的表達和反饋也缺乏重視和理解。

弗裡達離家出走,但又回來了。她是多麼無助啊!大人們這時候應該有所察覺有所反省了。這次沒有責怪,新媽媽躺在她身邊緊緊抱住她。

在失去母親後尋愛尋找安全感的過程中,弗裡達還承受著另外的壓力。這些也都是母親生病去世的後遺症。

母親艾滋病過世,小女孩該如何走出身心的陰影

一個是母親的病。影片雖然沒有直接點明,但觀眾還是可以從影片的內容中瞭解母親是得了艾滋病。最清楚的表述是新媽媽向弗裡達解釋母親的病:病毒侵入,失去免疫力,生病而死。對這種情況,大家都還是談虎色變的,其他家長禁止小朋友接觸弗裡達。家人和醫生也很謹慎,即便弗裡達之前已經被醫院證明沒病,還是要重新做檢查。弗裡達對去醫院一事也是非常抗拒的,好像有病的人才會去醫院,她被當作病人就又跟別人不一樣了,又被差別對待了。

好在最後結果是好的,大家都解脫了。影片還特別用一個慶祝場景來表現,弗裡達愉快地拿著兩支冰棒,吃得滿嘴都是,新媽媽一邊幫她擦嘴,一邊開心地笑著。

母親艾滋病過世,小女孩該如何走出身心的陰影

另一個留在弗裡達心頭的陰影是死亡。弗裡達沒有親眼見到母親的死亡,但母親生病臥床沒力氣陪她玩,留給她很深的印象。所以,當新媽媽因為生理痛臥床休息不能和大家一起玩時,弗裡達很緊張,她害怕新媽媽也要死了。另外,影片還有一個弗裡達看殺羊的場景,羊被按住放血,壓抑可怕,增加了弗裡達對死亡的印象。

當弗裡達和新家人能夠互相理解變得其樂融融之後,弗裡達和新媽媽有一段正式嚴肅的對話。除了問母親的病,弗裡達還問到了死亡。新媽媽告訴她,人一般正常的死亡不會流血(並不痛苦可怕)。母親臨死前弗裡達沒有陪在她身邊,雖然沒有留下遺言,但她母親說過很傷心不能照顧她了(母親愛她並不是棄她而去)。新媽媽現在不會也不想生病(會陪在她身邊照顧她愛她)。

這一段對話消除了弗裡達心裡的困惑和恐懼,並給她安慰和安全感。

影片最後,玩耍中的弗裡達突然放聲大哭,哭得情難自禁。這在情境中多少有些突兀,但在情緒上卻是水到渠成。影片中的弗裡達已不只是那個六歲的小女孩,同時也成為導演的化身。對去世母親的思念,對經歷了種種承受了種種的小女孩的同情,對得來不易的幸福的珍惜,對養父母以及妹妹的感謝,以及對這段刻骨銘心的往事的紀念,種種情緒匯聚在了一起,以這種最直接也最有力的方式表現了出來。

母親艾滋病過世,小女孩該如何走出身心的陰影

觀眾為之動容。電影也圓滿落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