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動這個魔鬼,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遊蕩,最近襲擊了三大名人

都說衝動是魔鬼,這沒錯。問題是這個魔鬼一時半刻也不會閒著,就像那要找替身投胎的冤魂,近段時間,它一連找上了三位大名鼎鼎的名人,頓時造成了全國性的轟動。不對,這三個人其實也不是什麼名人,但被這個名叫衝動的魔鬼找上之後,他們就不折不扣的成了大名人。

衝動這個魔鬼,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遊蕩,最近襲擊了三大名人

01

衝動之魔鬼與第一個名人:河南欒川,毆打老師的常某某

具體情況當然不用我在此饒舌。這個常某認為他的初中班主任張老師20年前在班上毆打、侮辱了他,便耿耿於懷,或者說懷恨在心。常某於2018年7月,在路上遇見騎電單車的張老師,上前截住,連打帶罵。同時還叫朋友用手機拍下視頻。張老師沒有還手,落荒而去。此後也沒有聲張。

而到了2018年12月,不知怎的,當時常某打老師的視頻竟被髮到網上,據說前後點擊量達6億之多!一時間輿論大譁,都認為常某公然挑戰了全國的人民教師,是可忍孰不可忍!於是常某很快被抓獲並被刑拘,隨後被公訴,被庭審。或許再過幾天就要擇日宣判了。

一個好端端的做服裝生意的常某,有可觀的收入,有幸福的家庭,但被這個叫作衝動的魔鬼找上之後,竟然膽敢毆打自己的老師,而且還把視頻上傳,可見這個魔鬼的魔力確實蠻大。但後果也是十分嚴重的:一方面把張老師搞得很臭裡外不是人,另一方面把常某自己搞進了牢房,家庭管不了,生意做不成,已妥妥地坐了半年監牢了。如果得不到寬大處理,常某還得在高牆內繼續修煉下去。

衝動這個魔鬼,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遊蕩,最近襲擊了三大名人

02

衝動之魔鬼與第二個名人:山東廣饒,兩次投訴的芒果張

在此之前,像芒果張這樣的升斗小民,他做夢也不會想到,自己一夜之間爆紅,成了舉世皆知的名人。他的成名之路會氣死很多做夢都想成名的人,他不過前後打了兩個電話,投了兩次訴,就不可思議地紅了。

就像無數貪圖蠅頭小利的市井百姓一樣,芒果張家裡獲得了某電商平臺的一個大獎:一箱子芒果,據說是三斤。他和母親喜滋滋的親自去圓通快遞點取件,竟發現箱子破損了,只有三隻芒果,疑似丟了一隻。衝動魔鬼剛好趕來附身,於是他毅然投訴了圓通快遞。

這年頭做生意實在不容易,想賺倆錢就得當孫子。快遞點的負責人聶女士為了息事寧人,便和芒果張達成協議:由聶出錢50元再買一箱芒果賠付給芒果張,根據芒果張的要求,不能使用圓通快遞。協議既成,芒果也買回,但聶女士一圖省事二圖省錢,便假冒中國郵政單據貼上去,還是由他們這個點送貨上門。誰知由於有魔鬼附身,芒果張精明無比,目光如炬,識破了騙局,便絕然進行了第二次投訴。

後來的事大家耳熟能詳:可憐巴巴的聶女士到芒果張家裡驚天一跪,民警王海港出具那一紙紅遍網絡的證明。

衝動之後的芒果張嚐到了苦頭:被全國網民噴成了篩子,甚至據說在當地謀生都混不下去了;民警王海港同志直接建議快遞公司將其全家列入黑名單。

衝動這個魔鬼,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遊蕩,最近襲擊了三大名人

03

衝動之魔鬼與第三個名人:首都機場,安檢爆粗的曾軼可

說實話,這個曾軼可比前面這兩位,真的不在一個量級。她可是搞快樂女聲出身,是“貴圈”裡面的主,算得上是一個不很有名的名人。

就在前幾天的6月17日,曾軼可在首都機場下飛機辦理入境手續。民警提示其脫下帽子進行面相比對,沒想到這位大小姐不配合。民警再次要求其脫帽,仍不理睬。於是民警依法對其進行人工複核,大概就是脫了她的帽子吧。沒想到衝動這個魔鬼在曾軼可剛下飛機時就已經跟上她了,曾軼可頓時發作爆了粗口。這個粗口的打擊範圍,按這位大小姐自述是“罵他全家”,可見殺傷半徑了得。民警見她爆粗口,便將其帶離,對其進行批評教育。曾軼可趁機近距離對民警進行拍照。後來值班領導出面處理此事,對曾軼可進行了批評教育,隨後予以放行。

這個事本來就可以這樣過去了的,但曾軼可由於不幸被衝動這個魔鬼附身,鬼使神差,不依不饒,她竟然要跟首都機場叫板了:連發微博,稱安檢人員刁難她,而且還把所拍攝的安檢人員牌號照發出來了。

由於曾軼可也是有些粉絲的,事情一開始時似乎很樂觀,粉絲們為她打抱不平,叫嚷著安檢民警要給曾軼可道歉。但接下來風向陡轉,曾大小姐被啪啪打臉。首先是網友指出了曾軼可的錯誤,違反了安檢的有關法律法規,隨後首都機場警方也發佈了情況通報,指出曾軼可的行為違法,並稱“保留法律追究的權力”。緊接著央視、人民日報、環球時報、共青團中央、紫光閣、國家移民管理局、公安部等都予以正面報道。這麼大的陣仗,衝動這個魔鬼嚇得趕緊溜了,曾軼可頓時恢復了理智,刪除了有關微博,而且正式發佈了道歉聲明。

04

結束語

忍得一時之氣,解得百日之憂。息卻雷霆之怒,罷卻虎狼之威。衝動之魔在四處遊蕩,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盯上誰。而一旦被衝動這個可怕的魔鬼盯上並附身,那就如黎叔說的,“後果很嚴重”。要使這個魔鬼不敢近身,有三招防身,便可保無虞。這三招就是:忍讓、寬容、剋制。

(本文系李家莊雜說原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