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武靈王和趙長城的故事(下)

​趙武靈王和趙長城的故事(下)

趙武靈王和趙長城的故事(下)

作者:潘復生

接上期

石柺境內的趙長城,東起與土右旗交界處,經老爺廟山、東壩堰,邊牆壕,西至大廟與青山區交界處,長約16公里,全部由黃土分層夯築而成,每層厚10釐米左右,層次分明,結實美觀。底寬3——4米,高5米,殘存有2——4米。沿長城還修了交通道路。

​趙武靈王和趙長城的故事(下)
​趙武靈王和趙長城的故事(下)

後來,趙武靈王傳位於小兒子何,史稱“惠文王”。子繼父業,主持朝政,致力於民族漢化,進一步改革,穿著漢服,學漢文化習俗。惠文王親率將士來雲中、九原等備軍事。在原陽(今呼市郊區八拜鄉古城)設立馬苑。飼養軍馬。

趙武靈王修築趙北長城,不僅抵禦了北方少數民族的侵擾,還促進了北部邊疆地區的經濟發展。趙國將中華傳統文化的農耕經濟與遊牧經濟文化融合發展,在北疆產生巨大影響,有很多方面是與以長城為核心的邊防建設聯繫在一起的。在修築長城過程中和邊貿等方面,大大刺激了邊地經濟的發展。成千上萬的屯墾軍民,帶著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技術和經管方式,披荊斬棘、艱苦開拓,建立起星羅棋佈的農牧經濟區,出現了“人民熾盛,牛馬布野”的繁榮景象。但這種經濟是不穩定的,一旦戰爭爆發,便土崩瓦解。因此,邊境地區始終未發展成內地那種繁華都市,只留下一些城堡遺蹟。

​趙武靈王和趙長城的故事(下)​趙武靈王和趙長城的故事(下)

以後,秦國為防禦匈奴以及東胡南下騷擾中原,在大將蒙括的指揮下,在高闕、陽山、北假一帶重新修復趙武靈王時所建的陰山北長城,並自高闕向西南延伸,直到東與原趙國陰山長城會合。在高山峻嶺之上或深溝峽谷之中於咽喉要地佈設關隘烽火道、堡壘以強化防守。

千百年來,長城深厚的文化底蘊,產生了多少古老而又神秘的故事。可惜我們的先人未能詳細的記錄下來,而出現了許多斷代現象。長城文化包括長城物質實體客觀存在而產生的文化;反映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衝突與融合的制度文化;在長城防禦中所體現的軍事文化、建築文化、交通文化;在軍囤、民墾、商貿中出現的特色文化和意識形態文化。其中包括大量守邊將士、文人墨客、藝匠畫師以長城為題材創作的文藝作品,以及民間廣為流傳的故事傳說。

​趙武靈王和趙長城的故事(下)
​趙武靈王和趙長城的故事(下)

我們從長城遺蹟、出土文物的“半兩”錢、板瓦、陶罐、四腹碗、銅鏈、箭簇、鍋片等,可以瞭解聚集在長城上的各種社會人文信息,感受銘刻在人們心裡的精神軌跡,滿足人們感受歷史文化的社會需要。這是一種追憶歷史、文化審美的心理歷程。

遺憾的是,趙長城至今沒有留下一處完好遺蹟,殘存段最高4米左右。這條最古老的長城,在2000多年的歷史演化中,像一個被肢解而殘缺不全的老人躺在群山溝谷之中。有的地方,人們砍伐樹木、破壞植被,致使山洪暴發沖刷加劇而蹤跡全無;有的地方,放牧遊獵、風化雨淋而傷痕累累;有的地方,走西口來的農民乾脆在長城牆體上挖掘窯洞棲居,以後人走坍塌;有的地方,農民開墾荒地,為耕種方便而挖開豁口,運送肥料莊稼,成為斷牆厥口;有的地方,被日本侵略者修築公路、鐵路時摧毀;有的地方,非法採礦,建廠房等挖埋破壞;凡此種種,數不勝數,各種各樣的原因造成一個共同損毀古蹟文物的結果。

一九六一年,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范文瀾、呂振羽等應烏蘭夫主席邀請來內蒙訪古,曾參觀過趙長城。翦老觸景生情,作詩一首:

騎射胡服捍北疆,英雄不愧武靈王……兩千幾百年前事,只剩蓬篙伴土牆。

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董耀會等多次考察趙長城,並取牆體土塊運往山海關長城博物館。1987年中國加入世界遺產公約,同年中國境內所有長城都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趙長城自然也列為國家保護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