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往事―小人書


原創:鄭永生

本溪往事―小人書


“小人書”學名叫連環畫,談起它,生在上世紀60年代的我,小時候最喜愛的課外讀物就是小人書。現在回想起來那時的快樂主要來自於讀書,更準確地說是“小人書”使我對讀書產生了深厚的興趣,是“小人書”陪伴我度過了無憂無慮的童年,是“小人書”使我養成了受益終生的閱讀習慣,是“小人書”把我帶上了讀書成長的道路。如今回想起童年和小人書的經歷,仍歷歷在目恍若昨天。

本溪往事―小人書


記得剛踏進小學教室的時候,根本認不得幾個字,就被比我大的同學課餘拿著的《木蘭從軍》《梁山伯與祝英臺》《西遊記》之類的小人書吸引住了,從此就與閱讀結下了不解之緣。半年世紀過去了,但我喜歡閱讀的習慣至今未變,半生的閱讀不僅使我懂事明理,而且使我通過文字圖畫滋養了身心、健全了人格、增強了自信、提高了寫作能力。念小學四、五年級的時候,記得我們威寧村有兩個書攤,一個在威寧小學門囗,另一個在東勝小賣店對面,大約有百十來本,在書攤看“小人書”的也並不都是小孩子,有時也有成年人,在那裡看得如痴如醉,我每天放學揹著書包急急忙忙趕到離學校遠點的那個書攤,因為學校那個書攤小孩多,怕老師看到追我們回家,到書攤前花2分錢租3本書看,看完了急急忙忙回家,從這些小人書裡可以學到學校裡學不到的知識。每到星期天,我騎著自行車,用一個小時時間,到市新華書店買小人書,如果幾個星期不去就覺的心裡癢癢,發現自己喜歡的小人書,如果手中有錢毫不猶豫買回去,如果沒錢就會放棄買冰棍,直到把錢攢夠。當時我們班的同學,家裡稍微富裕些的,手裡有50至80 本小人書,我特別羨慕。往往象跟屁蟲一樣跟人家借閱,可見那個年代同學們對小人書的熱衷到了痴迷程度。有一次,一個同學弄丟了一本《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懷疑是另一個同學偷的,於是兩人打了起來,怎麼拉也拉不開,後來喊來了老師,老師說:“不要打了,多大點事,我給你一本《大鬧天宮》。”這倆人立即停止了打架。

本溪往事―小人書


當時我最願看的是戰爭內容小人書,記得10冊《鐵道游擊隊》看了一遍又一遍,把書頁都翻爛了,只可惜有兩冊你借我我借你,找了兩年也沒找回來。書中主要人物劉洪大隊長飛身火車,扒開裝滿軍火的車門,搞到一批槍支彈藥,又帶領隊員打票車、炸火車、殲日寇等,打得鬼子魂飛喪膽,小人書圖文並茂,描繪了這一系列驚心動魄的戰鬥場景。還有《草原英雄小姐妹》龍梅和玉榮為了不使生產隊遭受損失,兩人追趕、守護羊群卻不幸身受重傷,她們的精神幻化出無窮的力量激勵著小小年紀的我們,“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的女英雄《劉胡蘭》,以及《紅巖》裡共產黨員們堅強的意志,都在我們的記憶裡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

本溪往事―小人書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小人書基本處於停滯狀態。1971年,周恩來為解決青少年精神食糧,批示恢復連環畫出版發行,由原來的北京人民出版社和上海人民出版社,後來發展有遼寧岀版社、河北出版社、山東出版社、陝西岀版社、福建岀版社、廣州岀版社等等。作品主要是八個樣板戲《紅色娘子軍》《白毛女》《海港》《沙家浜》《紅燈記》《奇襲白虎團》《智取威虎山》《龍江頌》。到了1980年代,小人書風靡全國,內容豐富多彩,圖文並茂,包羅萬象。有文學名著、名人故事、軍事戰爭、武俠傳奇、歷史演義、民間故事、童話寓言,少年英雄、成語典故等等。當時我雖然念高中(以及後來參加工作),仍然對小人書情有獨鍾,有時間就往新華書店跑,購買小人書,或者到市圖書館借閱。幾年的時間我看過的小人書達千本。主要有《西遊記》《烈火金剛》《封神榜》《毛澤東在陝北》《紅燈記》《劉胡蘭》《毛主席好戰士雷鋒》《三國演義》《聊齋志異》《紅巖》《小刀會》《開槍為他送行》《老兵新傳》《雷雨》《51號兵站》《阿詩瑪》《南京路上好八連》《林則徐》《董存瑞》《霍元甲》等等。現在想想是小人書給我帶來了快樂和愜意,那真是一種享受,泛泛瀏覽,則有“雲青青兮欲雨 ,水澹澹兮生煙”的深意。

本溪往事―小人書


到了1990年代,由於電影電視以及其他各種媒體的岀現,閱讀市場連年萎縮,小人書作品屈指可數,能被讀者認可的更是寥寥無幾。隨著時代的變遷,希望更多人瞭解,能記住歷史上曾經有過小人書這類讀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