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玉雕金奖专业户,却不愿多拿奖,而更喜欢做“雕痴”

他是中国玉雕金奖专业户,却不愿多拿奖,而更喜欢做“雕痴”

1.困境云南

2001年,缅甸突然单方面宣布:不再允许陆路向中国出口翡翠毛料。

这一政策,让一直依赖缅甸翡翠发展的云南玉雕业,摇摇欲坠。

云南玉雕,自500年前便以翡翠为主,那时,还是明朝中期,云南商人意外于如今的缅甸地界发现翡翠,运回国后得到传统玉石爱好者的认同。

清朝乾隆年间,和田玉商路被阻,乾隆施令寻找替代玉石,翡翠进入王公贵族们的视线,那之后,翡翠迅速取代和田玉,成为玉石之王。

慈禧掌权时期,翡翠发展进入高峰,大量翡翠原石通过滇缅边境进入中国。

改革开放后,云南翡翠玉雕产业迅速发展,腾冲、瑞丽、盈江、芒市等相继发展成为国内代表性翡翠玉石交易区。

但缅甸这一突然宣布的政策,相当于是在云南玉雕业的背后捅了一刀,让云南玉雕业整体陷入困境。

面对困境,云南玉商想出了各种应对方法,有的大鱼吃小鱼,迅速收拢市场上流通的翡翠原石,有的则靠私人关系,亲自前往缅甸少量运回石料,而更狠的,直接举家搬迁入广东地区,靠水路进口缅甸翡翠。

总之,无论采取什么方法,翡翠原石在缅甸这一政策施行后急速暴涨已是不争的事实。

原料价格暴涨,曾经粗狂型的玉石加工方式开始不再适用,云南玉雕业面临转型,但转型开始,大家才发现,尽管当时云南有从事玉石雕刻人员近4000、整个行业从业者近15万,为全国之最,但真正的人才却不多,尖端玉雕大师更是少之又少……

他是中国玉雕金奖专业户,却不愿多拿奖,而更喜欢做“雕痴”

2.困境少年

于丰也,云南德宏人,1983年出生,从小习画。

他的理想是考入当地一所专业学校美术班,将来学业有成做一名美术老师,但由于文化成绩未达到录取线,尽管他艺术分考了全州第一,也没有被录取。

没录取上的他,理想破灭,沦落在加油站打工、街头弹吉他、做保安……前景似乎一片茫然。

但好在,茫然的生活中,他的习画启蒙老师,一直未放弃指导他习画,并告诉他:要成功,就得走出去。

老师的鼓励,让他拾回了一些信心,一次,他得知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的一位老师在瑞丽上班,觉得这可能是他的一次机会,便搭车前往,只是,运气不好,连续去了几次,都没遇上。

且身上仅有的一点积蓄,也在这几次来回10块钱的车费中全部用尽。

怎么办?他这时候唯一能依靠的,只有身边的一辆自行车,到瑞丽的路程,是28公里,他便骑着自行车,去了又回,回了又去,终于,连续蹲点守候了一段时间后,他见到了那位老师,老师感动于一位落榜少年,竟然还能坚持艺术之心,于是,收下了他。

于丰也的命运,终于迎来了第一次转折。

“那是2002年12月20日,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哪怕过去很多年,每当回忆起那段经历的时候,于丰也都能清楚记起那天的情况。

他是中国玉雕金奖专业户,却不愿多拿奖,而更喜欢做“雕痴”

3.习画少年结缘玉雕

梦想的艺术之路,终于重新接续,于丰也非常高兴,立马搬到了瑞丽。

但搞艺术,也要吃饭,于丰也只能一边学习一边工作,他在老师的帮助下,于瑞丽一个于是加工厂找到了一份切割石头的工作,月薪150元。

生活,似乎就要这样重回正轨,学画,将来做一名美术老师。

可是,意外发生了,但这次意外,对他,是好事。

一次切割石头时,周围的师傅打趣说:“小伙子你是学画画的,画画的多在做玉雕,你也应该去做玉雕。”

他是中国玉雕金奖专业户,却不愿多拿奖,而更喜欢做“雕痴”

这些切石师傅,都是玉雕业最底层劳动者,但他们,都怀着对玉雕最诚挚的热爱,在他们眼中,玉雕是艺术,画画也是艺术,既然都是艺术,懂画画的人就应该去做玉雕,而不是和他们一起干着累人的切石工作。

这种想法也许在一些人看来,有些无道理,可是,却是当时15万云南玉雕从业者们的一种期盼。

当时,云南玉雕最大头的翡翠加工,因缅甸的一纸政策,陷入困境,15万玉雕从业者,紧急探索,以求能行业巨变中找到一条路,而当时,所有人所能想到的,就是发掘玉雕人才,只有发掘出更多的玉雕人才,云南玉雕才能在利润变薄、玉料剧减的变化中依然强盛不衰。

而只要行业不衰,15万玉雕从业者,哪怕行业怎么转型,总能讨到一碗饭。

所以,2001年后的云南玉雕业,全行业万众一心,为生存而战,为生存发掘人才。

政府通过政策,吸引全国玉雕人才,而云南玉雕界领头者,则探索建立全国第一所玉雕专业学校,培养人才,至于像于丰也身边的那些玉雕业底层从业者,则这样,看到像于丰也一样又艺术才华的人,便鼓励他们从事玉雕,这是一种很朴实、很简单的做法。

但在多年后的今天,有人回头观望,才发现那个时代的这种简单做法,造成了多位玉雕大师的崛起,于丰也,便是其中一位,这也许,就是真正的底层人民的力量吧。

当时于丰也受到鼓励,忐忑中拿起了工具,开始第一次玉石雕刻。

至今,于丰也都记得,那是2003年4月25日下午2点左右,他第一次雕玉石。

他没想到,他的玉雕天赋,竟也和画画一样,那么好,仅几个月后,他便雕出了一件让玉雕界前辈都忍不住侧目的作品——《印第安人》

那是一小块印第安人头像玉雕,他靠着他的灵感,凭借着他的画画功底,没有拘泥于传统玉雕形式,完成了这件作品,作品出世,便被台湾一家珠宝公司的艺术总监看上,买走。

他是中国玉雕金奖专业户,却不愿多拿奖,而更喜欢做“雕痴”

4.独特的玉雕艺术造就金奖专业户

于丰也的玉雕作品,从不拘泥于传统玉雕艺术形式,这一是因为他半路出家,从画画转入玉雕,传统玉雕艺术对他的思维模式影响不大。

二则是他转行玉雕后,坚持当代文化的学习、选择。

2004年2月,初入玉雕行业的于丰也经人介绍,去到昆明,跟随当世最杰出的玉雕大师之一王俊懿学习,而王俊懿,是最注重结合中西方文化,进行玉雕创作的玉雕大师,曾多次凭借独具创意的玉雕作品,获得天工奖金奖。

于丰也首次正统学习玉雕,便受王俊懿影响很多,之后,他又转入广州学习,广州因为发达的水上交通,在缅甸不再允许陆路向中国出口翡翠毛料后玉雕业迅速发展壮大,并因临近香港澳门,且走在改革开放前沿,文化艺术思想比较开放,于丰也在这里,更坚定了他走独特玉雕艺术的决心。

从此以后,他的作品,几乎创造了一个新的玉雕艺术门类,不拘泥于任何一种艺术创作想法对翡翠玉石进行雕刻,而是以辨识翡翠天然美为基础,发掘翡翠本身的灵韵,然后再通过雕刻技法,唤醒翡翠与生俱来的那种美,及生命!

他是中国玉雕金奖专业户,却不愿多拿奖,而更喜欢做“雕痴”

独特的玉雕艺术,造就独特的玉雕作品,而于丰也,也凭借这些作品,成为“金奖专业户”。

2006-2007年,于丰也连续获中国石雕作品天工奖;

2008年,《洪福齐天》荣获中国玉器“百花奖”金奖;

2009年,《了》荣获中国玉器百花奖“最具文化创意奖”;

2010年9月,参加中国玉器神工奖,作品《居高声自远》荣获“最具文化创意金奖”, 被特邀上海世博会展览;

2011年,参加首届云南玉雕大师展,展赛共设10个金奖,于丰也带9件作品参赛,《残佛》 、《青蛙与鸣虫》 、《庄周梦蝶》 、《留得残荷听雨声》 、《一念》等一共6件作品获得金奖,其余一件银奖,两件铜奖;

2012年,参加中国上海海派玉器神工奖,《古语新风》荣获“创意金奖”;

2012年,再次参加云南玉雕大师展,《浮世莲华》荣获“创意金奖”;

2013年《大舍》荣获中国玉石雕神工奖“金奖”;

2013年《自化》再获云南玉雕大师展金奖;

2014年,《知》荣获云南玉雕大师展“彩云杯金奖”;

……

他是中国玉雕金奖专业户,却不愿多拿奖,而更喜欢做“雕痴”

5.不愿多拿奖,更喜欢做个雕痴

于丰也曾在一次采访中谈到2011年那次包揽云南玉雕大师展6个金奖:“其实那是一次非常错误的选择,在这样一个大型的展览中,不应该一个人揽那么多奖,因为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一个人拿了那么多的奖,那很多人都不会开心,大家都应该是开开心心的。”

所以,2012年第二节云南玉雕大师展,他便只带去了2件作品,但两件作品都获得金奖。

“还是觉得不是很好。”

从那以后,他展台上的作品变成了一件……

于丰也说:比起拿奖,他更喜欢做一个雕痴,创作更多纯粹的玉雕作品。

他是中国玉雕金奖专业户,却不愿多拿奖,而更喜欢做“雕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