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玉器已成燎原之势—照亮了中华文明的进程

商代玉器是中国玉器史上第二个高峰时期。如果说各地新石器时代玉器是星星之火的话,那么,商代玉器已成燎原之势,与灿烂的青铜艺术、甲骨文字交相辉映,照亮了中国文明的进程。


商代玉器已成燎原之势—照亮了中华文明的进程


商族长期居住在黄河下游地区。传说有?氏之女名简狄,吞玄鸟(燕子)卵而生契。契是商族始祖。此时商族以玄鸟为图腾。《诗・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赞颂的就是这一传说故事。契曾协助大禹治洪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教化,封于商(今河南商丘),以此为姓。契传十四世至汤,势力强大,建立了早期的商国家。《诗・商颂・殷武》载:“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商代西方的氐族、羌族亦臣服于商,可见商势力的强大。


其时黄河流域洪水泛滥成灾,商都一再迁徙,至盘庚时期,商迁都段(今河南安阳小屯),因此商亦称殷商,昔日繁华殷都的废墟,历史学家称为殷墟。小屯殷墟在今日河南安阳市西北约三公里,在洹水南岸,《史记》载曰“洹水南殷墟”。殷是商后期的都城,自盘庚迁殷直至商朝灭亡,共270余年,商都一直设在这里。


商代玉器已成燎原之势—照亮了中华文明的进程


商迁殷后,社会比较安稳,经济、文化都有很大发展,特别是武丁时期,国力强盛,曾北伐鬼方,西南伐荆楚,都取得胜利。商迁殷后,从农业劳动力中分离出来的专业手工业奴隶队伍不断扩大,技术进步很快,特别是青铜铸造和玉器雕琢得到了快速发展。


商代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是相吻合的。有学者将商代玉器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为二里头文化四期;中期以郑州二里岗、湖北黄陂盘龙城出土玉器为代表,玉器品种及数量均较少,但已具有商代玉器的基本特征;商代玉器的高峰时期在商代晚期,即盘庚迁殷后的270余年间,玉器艺术得到了蓬勃发展,品种之繁,工艺之精,数量之多,令人叹为观止。


商代玉器已成燎原之势—照亮了中华文明的进程

商代玉器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传统得到继承


商代文明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和夏代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商代早中期屡次迁都,东西播迁,南北移动,而且不断征服邻族,每到一地,都学习当地先进的文化,因而商代文化的内涵特别丰富。商代玉器的千纹万彩,千姿百态,也是在吸收早期玉器菁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期的玉文化在商代不仅得到继承,而且发扬光大。


商代玉器已成燎原之势—照亮了中华文明的进程


商代的玉琮、玉璧、玉璜,直接源于南方的良渚文化;商代的玉龙是东北红山文化的规范化和神秘化;商代的各种动物玉雕是新石器时代肖生玉队伍的扩大,有的与石家河文化玉器有密切的联系;商代的玉璋是夏代玉璋的直接承袭。商代的玉柄形饰与夏代玉柄形饰有一脉相承的发展关系,商代牙璧是龙山文化牙璧的简化形式。商代玉器周边的齿牙装饰由夏代玉器扉牙装饰衍化而来,只是齿饰更多,齿牙变粗。商代兽面纹装饰最早见于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商代的双勾线装饰技法与良渚文化的阴线装饰也有某些递进关系。

商代玉器已成燎原之势—照亮了中华文明的进程


二、新品大量涌现


商代玉器在继承传统造型与装饰的基础上,新品不断涌现,出现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玉器品种。这些新品玉器有带柄的背脊出齿牙及饰菱形花纹的斜刃大玉刀;有各种动物形的雕刻玉刀,它们应是商代雕刻用具;有粗厚笨拙但可使用的玉梳;有形神俏美的玉凤、玉虎、玉鹦鹉、玉鹗等动物玉雕;龙形玉璜、鱼形玉璜、三分之一环形玉璜,以及玉鞣,也是商代玉器的独创;形体较大的新品有模仿青铜器的玉簋、玉盘等;工艺精美的玉器,有各种动物或人物的圆雕作品。由此可见,商代新出现的玉器,不仅有可供实用的刀,也有大量佩饰,还有用于祭祀的器皿玉器,品类很多。


商代玉器已成燎原之势—照亮了中华文明的进程


三、和田玉成为王室玉主流


商代以前的玉器材料,主要为就地、就近获得的玉料。但在新石器时代的大量玉器中,品质最好的和田玉料已被认识利用,陕西和新疆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曾出土和田玉玉斧,但数量极少,而且多用从河床拣拾的籽料琢磨。夏代玉料亦以陕西、河南地产玉为主。


商代玉料,特别是王室用玉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可知,商代王室礼仪玉器多选用和田玉。矿物学家曾对妇好墓出土的约三百件玉器加以初步鉴定,结果显示,大部分系透闪岩软玉,少数属硅质板岩和大理岩。从工艺角度看,以青玉居多,白玉极少,青白玉、黄玉、糖玉更少,这几种品质极佳的玉都产于新疆。


值得指出的是,妇好墓出土的玉羊、玉燕及怪鸟,用和田玉中的极品玉――羊脂白玉琢制,表明和田玉正逐渐与王权政治联系在一起,因燕、怪鸟是商族崇拜的图腾,羊是商代向神献牲的家畜。商代的巫、神、权、族正与玉融为一体,使玉逐渐走上政治化、礼仪化、宗教化的轨道。


商代玉器已成燎原之势—照亮了中华文明的进程


四、饰纹玉器唱主角


造型是玉器工艺发展的基础,装饰是衡量玉器工艺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新石器时代玉器,特别是良渚文化玉器,不少玉器有花纹装饰,但从总体上看,还是素面玉器占多数。夏代玉器边侧饰扉牙,表面饰阴线纹,但多在局部,整器饰纹的玉器极为罕见,目前仅有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白玉柄形饰一件。


商代玉器已成燎原之势—照亮了中华文明的进程


商代玉器在继承传统玉器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将玉器装饰艺术推到一个新的水平。商代玉器除少数武器及礼仪玉没有全部饰纹外,其余玉器都披上了华美的装饰外衣,商代是饰纹玉器唱主角的时代。商代玉器的装饰,不限于局部,而是强调整体效果,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因材施形,因形施纹,奏出了一篇篇华彩乐章。


商代玉器已成燎原之势—照亮了中华文明的进程


五、巧色玉雕争第一


巧色玉亦称俏色玉,要求玉匠利用玉石的天然色泽纹理,施以适合玉材的雕琢,使作品的造型与色泽达到完美无瑕的地步。在中国近代考古学兴起之前,工艺美术界及考古界一直认为,巧色玉是近现代新出现的一门独特艺术。殷墟考古发掘证明,巧色玉雕的发明在商代。


商代玉器已成燎原之势—照亮了中华文明的进程


1975年在商代文明的中心――河南安阳殷墟发现三件巧色玉器,一件为石鸭,两件为玉鳖。两件玉鳖均选用墨黑、灰白肉红夹色玉材。墨色玉质部分巧作鳖甲、爪和双目,灰白肉红面作鳖的腹、头、颈,色泽分明,形象逼真。尤其是那瞪得圆鼓鼓的黑色双目,使作品绘声绘色,妙趣横生。殷墟巧色玉器的发现,不仅把中国巧色玉的历史提前到距今3200年左右,还真实地证明,它是中国商代身怀绝技的无名玉匠的智慧结晶和卓越创造。 

 

商代玉器已成燎原之势—照亮了中华文明的进程


六、金玉结良缘


金玉良缘形容事物的珠联璧合,十分美好。在古代,金不仅限指黄金,也包括铜、铁、银等贵金属。我们这里说的商代玉器金玉结良缘,是指商代青铜与玉器相结合的工艺。


商代青铜与玉器互为一体的器形,有镶嵌与合铸两类。镶嵌物有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此工艺夏代已发明,至商代有进一步的发展。青铜与玉的合铸,难度很大,是商代一大发明。1976年安阳小屯出土的嵌绿松石铜内玉援戈,戈援前部为玉制,三角形锋,援末及内为铜制,援、内饕餮纹、鸟纹上均嵌以绿松石,表明商代的铜玉合铸、铜玉镶嵌技艺已取得惊人的成就。经射线机、X光测定,商代铜内玉戈、铜柄玉矛等兵器,是玉与青铜合铸而成的。青铜与玉合铸,难度较大,铸前必须对玉件进行预热,掌握玉的耐热程度,避免铸造时炸裂。


商代玉器已成燎原之势—照亮了中华文明的进程


种类繁多


商代玉器,品种齐全,尤其是以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为代表的商代王室玉器,更是种类繁多,从功用分,大致可分为礼器、仪仗器、用具、饰品及艺术品几大类。


商代玉器已成燎原之势—照亮了中华文明的进程


一、礼玉当家


商代礼玉从数量上讲虽然不多,但由于礼玉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还是处于当家玉的地位。礼玉在商代主要用于祭祀、仪仗等。商代的主要礼玉有琮、璧、牙璋等。


与良渚文化玉器相比,商代玉琮、玉璧数量显得较少。商代玉琮有高矮两种形式,高者呈圆筒状,形体细长,四角雕出突棱;矮者呈圆筒状,形体近似于良渚文化的矮形单节琮,装饰非常有特点,或在四角突棱上琢以蝉纹,或在四面中间雕以兽面纹。


商代的玉璧非常有特征,形体扁平而匀称,中心琢孔较大,孔壁两面均有突棱口,周缘两面有多组等距离的同心圆弦纹。商代的一些小型玉环,孔壁两面有时与璧一样,也有突棱口。


商代玉器已成燎原之势—照亮了中华文明的进程


商代玉牙璋与夏代玉牙璋形式基本相近,但在刃部、肩部扉牙装饰及器表刻纹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应是夏代玉牙璋的进步形式。夏代玉牙璋多呈凹刃;商代玉牙璋有的承袭夏代玉璋凹刃形式,但由宽广的凹刃收成尖细凹刃,有的呈直斜刃。夏代玉牙璋扉牙多呈尖细齿状,不甚规整;商代玉牙璋肩部扉牙粗宽,装饰规矩。夏代玉牙璋仅在肩部有阴线纹饰;商代玉牙璋有的在肩部饰纹,有的通体饰精美神秘的神人图案。


二、仪仗器显威


如果说商代礼玉传统因素较浓,商代仪仗器则独创因素较多,而且形式、数量较繁。商代的仪仗玉器有戈、矛、戚、钺和大刀数种。仪仗器中也有相当数量的玉器可作兵器用。其中数量最多的是玉戈,最具特色的是玉刀。


商代玉戈已出土近两百件,有三种形式。其一,为长条三角形援,有中脊和上下边刃,直内;多数援后琢出上下阑,少数援内不分;在内上或援后有一穿;数量较多。其二,援部窄长如刀,有上下阑,长方形内,带一穿;数量不多。其三,援形如圭,有中脊和边刃,有上下阑,内宽而短。商代玉戈的大量增加,反映商代战事的频繁和礼仪的多样。


商代玉器已成燎原之势—照亮了中华文明的进程


商代的斜刃玉刀,有的可能是实用器,但有的应是仪仗礼器。1976年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龙纹大玉刀,长达33.5厘米,大斜刃,钝端出柄,刀身后端琢一管钻圆孔,非实用器,应是礼仪或祭祀用器。


商代玉器已成燎原之势—照亮了中华文明的进程


三、用具玉别样


商代用具玉有辅助工作、提高效率的斧、凿、锯、刀、槌、纺轮、镰、铲等;有既可装饰又能实用的玉梳、玉匕、玉簪、玉耳勺等;还有用于研磨或盛物的器皿、器具等,形式颇繁。妇好墓出土的作射箭钩弦之用的玉扳指,是同类玉器中最早的实物证据。雕琢难度大,反映商代玉雕艺术特色的,是兼有实用与礼仪性质的玉石质地器皿的碾磨。


商代发现的玉制器皿,有可作调色或砚台用的一边无框的方形盘,一端镂雕一对连尾鹦鹉;有带镂空圈足的方形玉盘;有研磨朱砂用的石臼与玉杵;最精美的是仿商代青铜簋造型、器表布满花纹的圈足玉簋。玉簋与石瓿、石觯、石豆等配套伴出,而且质地上乘,工艺精美,除王室使用外,还可用于祭祀礼仪活动。器皿的雕琢,由于需要应用掏膛等复杂工艺,一般要在东周至汉代钢铁等坚硬琢玉工具运用于治玉后才陆续出现。商代出土如此精美的玉簋,反映了商代琢玉工艺不仅在肖生动物造型方面有着高超的技艺,而且在器皿玉雕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商代玉器已成燎原之势—照亮了中华文明的进程


四、装饰玉纷呈


商代装饰玉器品种繁,数量多,是商代玉器中器形与数量最多的一类。从饰玉的功用考察,大致可分佩戴与镶嵌饰、头饰与冠饰、腕饰、坠饰等,有些带孔饰玉器形态特殊,用途不明。


商代玉器已成燎原之势—照亮了中华文明的进程


在各种饰玉中,有不少雕成人和人头的形象,有的是头戴高冠的扁平玉人,有的以圆雕为主,写实性很强。


商代玉器已成燎原之势—照亮了中华文明的进程


商代数量最多的是动物玉饰品,造型优美,姿态生动,计有虎、象、熊、鹿、猴、马、牛、狗、兔、羊、鹤、鹰、鸱鹗、鹦鹉、雁、燕雏、鸬鹚、鹅、鸭、蛙、龟、蝉、蚕等,这些都是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哺乳动物和禽鸟的艺术形象,表明商代玉匠对自然生物的摹写刻画已达相当高的水平。另一类动物形玉饰为神兽怪鸟形象,有龙、凤、怪兽、怪鸟等。


商代玉器已成燎原之势—照亮了中华文明的进程

龙纹形象在红山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中已经出现。商代龙纹特征明显,头部都有钝角,多数躯体蟠曲。凤鸟是商族崇拜的图腾,作婷婷玉立状。从妇好墓出土的玉器表明,商代晚期不但珍视凤,也喜爱龙,在青铜器、陶器、漆器上的纹样,有时龙纹多于凤纹,反映出商代东夷崇鸟部落与华夏崇龙部落逐渐融合的过程,最终使龙凤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崇拜的对象。

商代玉器已成燎原之势—照亮了中华文明的进程


在玉佩饰品中,玉璜数量较多,多数为三分之一圆璜,少数为四分之一或半环形璜,有的玉璜光素无纹,饰纹玉璜有龙形、鱼形等。 玉块虽不多,但造型、饰纹均优美精细,主要有龙形、虺形和环形三种。以龙虺形玉块艺术水准较高。


商代玉器已成燎原之势—照亮了中华文明的进程


五、艺术品新生


商代玉器艺术成熟的标志之一,在于不仅有上百成千的礼仪玉、装饰玉,也有供陈设观赏的玉雕艺术品,数量虽不多,但质地精良,造型独特,工艺细致。商代的玉雕艺术品,均系以整玉雕琢的动物圆雕作品,既无穿系的孔,又无镶嵌的榫,只能供欣赏之用。


主要玉雕艺术品有蟠曲的玉龙,动势明显的玉虎,还有几件活灵活现的怪鸟。商代的一些玉雕饰品,如龙、凤、鹦鹉等,虽主要作装饰用,但因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故也可视为玉雕艺术品。在这些玉雕件上,集中反映出了商代玉器在选料、造型、装饰及琢工方面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