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成桐說: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未來而不是為了過去。大家的看法呢?

薄霧籠罩著的故鄉


教育是為了未來,表面上看沒問題啊?[大笑]

至於過去,真實的經驗與教訓是需要總結的,尤其是對過去的聖人與偉人,要結合當時的歷史人文環境來看,不能委屈了他們。如果說為他們平冤昭雪的過程中花的精力大了一些,也是應該的。因為這是精神傳承!

要知道,如果一個時代的文化氛圍,能夠看見偉人或者聖人受冤而不平反,那麼對當下的種種冤假錯案與對人才的極不尊重和不合理的使用,就會因為有權在手而產生我說了算的理所當然的錯覺。

這是忽略民心現象,如同周朝國人暴動前的政府行為。

人們只能從政府公平對待過去的精神,才能看出政府有公平對待當下的可能,才會有對未來的期望。

當人們對未來失去了期望的時候,誰給了他們期望,誰就是民心所向。

所以美國總統喜歡到處許諾,就是為了給別人虛假的希望,加大對自己的向心力,加大對手的分裂力。至於對現,不是有計劃趕不上變化一說嗎?不是還有國會中的反面力量嗎?所以全世界都知道美國在忽悠,可是都指望著萬一呢?至少有許多勢力不會堅定的站在對立面,而美國的目的就達到了。

教育是為了未來!

可為了更好的未來,必須認真公平的對待歷史!

否則好的未來不會出現,當下也只會越來越頭疼。

教育,首在人文精神!

一孔之見,供君品玩。[我想靜靜]


老崧


教育:

並非以傳遞知識為第一要素,

而是要把孩子的內心真正自我喚醒出來,

幫助他成長為自己的樣子。

我本身是做教師出身,我將從以下三點來回答這個問題

第一、教育是什麼?

在東方,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

在西方,education意思就是通過一定的方式,把某種本來潛在於身體和心靈內部的東西喚醒出來。


教育就是不斷喚醒本性(追求成長髮展和相關信賴)的過程,從而達到更好的境界,更加從容迎接不斷變化的世界。


第二、未來的社會是什麼樣的?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呢?

隨著5G時代的到來,人工智能的普及,未來社會會從信息時代進入一個概念時代。信息時代的熱門崗位將會被人工智能取代,這些曾經熱門崗位的從業者都可能失業。

所有的計算與分析,操作都會被機器期待。但是創意不會也不能被機器取代,所以未來更需要的是高感性化,高概念化的人才。


1.要有理性思考力,更要有感性思考力。

著名未來學家丹尼爾平克說未來有六種技能:設計感、講故事的能力、整合事物的能力、共情能力,還有你需要會玩,你需要找到意義感。簡而言之,活的很好的人應該是這樣:有品位,會講故事,能跨界,有人味兒,會玩兒,而且有點自己的小追求。


2.要有創造力和應變能力。

有極強的跨界整合的能力,保持好奇,擁抱變化,在恰當的時候可以創造自己喜歡的事業。


3.讓自己成為幸福的人的能力,無論自己是成功還是失敗。

在一個不是每個人都能成功的世界,一定要讓你的孩子有一個幸福的能力。

第三、怎樣培養未來所需要的人才。

少一點功利心,多帶孩子體驗生活中的美好。

少一點我要我覺得,我不要你覺得。多傾聽一點孩子的想法,更加客觀幫助孩子答疑解惑。

少一點掩飾,多一點真實,無論工作成功還是不成功,讓孩子感受到幸福不僅僅是成功,而是酸甜苦辣鹹五味俱全。

特別建議不要讓孩子僅僅學會應用,而是讓學會分析,評價與創造。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個人見解,如果大家想要繼續討論,歡迎評論留言,我會及時回覆的。

請所有看到這條回答的朋友,點贊支持一下,謝謝大家。


三友讀書會


貧窮落後決不是社會主義,我們的祖國是社會主義的國家,社會主義的優越制度,為我們創造了通往理想境界的道路,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力。國家還制定了全民義務教育制。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興旺發達,就必須要有強大的科學技術一一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科學技術靠教育,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一項偉大的、長期的、艱鉅的系統工程,它擔負著培養社會主義建設人才的重任。

教書育人是一項神聖光榮的事業,全民要樹立尊師重教,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思想,老師教學生,不但要教授知識,還要授道德品質,為祖國培養出又紅又專的接班人。

在現今科學突飛猛進的時代,我們既要重視現在,又要著眼未來。要吸取以前"知識無用論″的教訓,又要摒棄"唯有讀書高″的舊觀念。要重視素質教育,培養有一技之長,理論聯繫實際的專業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