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SWA·弘
提示:本文约1800字,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为什么汕头这么多美食,却从来没有人能够成功地把这些好吃的店都集合在一起?
引 言
近日,媒体报道,有汕头的人大代表提议“由政府主导推广美食文化,建设美食广场,创建文明城市、美食之乡的名片。通过统一建设,集中宣传,有利于放大影响;集中管理,保证食品卫生安全;合理规划,既增加消费便利,也避免扰民和影响城市交通。”
并提出“收回锦丰美食广场管理权,建设成常态美食广场”“利用西堤水产批发市场优势,形成综合美食街”“利用牛田洋特有的旅游资源,组织建设以青蟹为主题的特色农家乐美食集群”等具体意见。
我只能说:想法很美好。
尝 试
汕头美食多,但是大部分散落在城市各处,尤其是老字号,更是藏在老市区的深处。所以从很久以前开始,就一直有人想搞美食广场,把各种餐饮店汇聚在一起,一站式解决胃的需求。
早在20年前,长平路南国商城东侧就曾经搞过一家汕头(潮汕)美食城(如果你知道更早的,也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当时采用的是储值卡+共用餐桌区+店铺的经营模式,各家店铺不设餐桌,改为一个大的用餐区,由所有店铺共享,在任意店铺点完菜,就找一张桌子坐下,等待商家送餐过来。
刚开始这家美食城生意还不错,外地朋友来汕也曾去那里一站式品尝汕头美食。但是热度一过,生意开始萧条,没过几年它就关门大吉了。
疑 惑
除了这家汕头美食城,前文提到的锦丰美食城(位于蓝水星乐园附近),实际上也已经空置很久了。还有市区的一些商业综合体,也曾经想吸引各家老字号/网红店去里面开店,但最后并未成行。
这就引出了文章开头的疑问。
为什么汕头这么多美食,却从来没有人能够成功地把这些好吃的店都集合在一起?
探 讨
(1)观念问题
在很多吃货的心里,要品尝到最原汁原味的美食,一定要去到他们的老店。不管新店装修得多么漂亮现代化、或者复古怀旧风,甚至你跟他们说新店也是老店的老板过来“直营”的,不是加盟店,吃货们照样不买账。我就是要去最老的那家店,品尝最地道的美食。
(2)价格问题
新店的价格一定比老店贵,如果价格一样,则分量缩水。这也是大部分吃货们的共识。造成价格上涨的原因,大部分就是因为新店的铺租更贵,而这部分经营成本,就赤裸裸地体现在了食物的价格上了。
(3)招商问题
很多传统老字号,他们都是夫妻店、家族店,自己经营,生意红红火火。你突然要他们拆分一两个人力去美食城/美食广场再开一家分店,他们大部分是不愿意的。因为这会造成老店人手不足,而新店的生意好不好?这对他们难以预料。他们宁可自己老老实实经营一家店,也不想冒着两头都顾不上 的风险。
(4)质量问题
很多美食城,一开始对外宣传都是各种本土特色美食汇聚,规划了很多档位。在实际招商过程中,却发现大部分老字号/网红店不愿意进驻,所以只能招了一些不太有名气的,或者根本就不是汕头本土美食进驻。就像以前汕头的美食节,经常出现臭豆腐、帝王蟹、烤面筋、羊肉串等重复的店。不是说这些店不好,但他们与汕头美食的金字招牌没有一点关系,招募这些店进去滥竽充数,只会砸了自己的招牌。
(5)业态问题
现在流行体验式消费。单纯跑到一个美食城吃顿饭的体验就太单调了。在这个层面上来说,还不如穿街走巷地寻找一家老字号/网红店的乐趣,美其名曰“寻味之旅”。这也是人们更喜欢去老店的另一个原因,除了去吃,在这个过程中,也能找到过往的美好记忆。
(6)竞争问题
现在办美食城,还得面临外卖这个强劲的对手。年轻的消费群体早已经习惯了外卖叫餐,你要他们走出家门去美食城,仅仅只是为了果腹这一件事,显然动力非常不足。
(7)停车问题
除此之外,要办美食城还得解决停车这个在汕头算是老大难的问题。通常来说,美食城得开在人流密集或者热门旅游景点附近才行,而在这样的地方,寸土寸金,你还能提供充足的停车位么?
结 语
综上所述,想在汕头建设美食城/美食广场,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其实汕头还是有一处美食集聚地的,它就位于龙湖区的珠江路。但它与上面的美食城/美食广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自然形成的,并不是人为促成的,同时它又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珠江路美食街”这个称号,也是后来才有并重新包装的,并非从一开始就按照美食街这样规划的。
所以,我觉得更应该把有限的资源,放在对现有美食的优化推广上。
比如以汕头官方的名义,开发一款小程序,将全市知名度、好评度较高的餐饮店,都统一纳入,并提供详细地址、导航、营业时间等,同时财政提供专项资金,推出美食消费券,引导游客到餐饮店,促进消费。
这比起大兴土木新建所谓的美食广场,还要投入人、财、物力去运营,应该更加切合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