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化解孩子的小任性?

有的孩子從幼兒園回來,一刻不停地在屋裡又蹦又跳,一會兒竄到沙發上,一會兒又爬到床上,屋裡被弄得凌亂不堪,他自己也渾身大汗,滿臉通紅;有的孩子看電視時,總愛把音量放得大大的,家裡人簡直無法談話、學習和休息,誰要說他幾句,他就大吵大鬧,不管地上是水是泥,躺在地上又哭又叫;有的孩子常發“人來瘋”,客人來了,喜歡拿著東西亂扔,一會兒投個布娃娃,一會兒又拋個小枕頭,甚至能把一隻拖鞋踢進一盆香噴噴的雞湯裡。

那麼面對孩子的小任性,國外的媽媽們是怎麼對待的呢?

一、強制休息片刻。

對於又蹦又跳的孩子,作為懲罰,可採取把孩子帶進另一間小屋,讓他脫離使之興奮的環境,兩眼冷靜地審視他,強制他休息片刻。

二、轉移注意力。

如果孩子愛在客人面前扔東西,不妨在屋裡門上設一隻尼龍靶盤,當客人來時,徵得客人的同意,大家一起投擲,看誰扔得準。這樣既滿足了小孩的表現欲,又使孩子從遊戲規則中學會約束自己,使無序的亂動遷移成有序的競賽。

三、一個輕柔的暗示。

如果孩子正在撥弄電視機音量,你千萬不要大聲叫罵,不妨在他眼前做一個輕輕走動的動作,再問他:“你知道,媽媽最喜歡怎樣看電視?”然後引導他把音量放小,問他:“為什麼媽媽喜歡這樣做?”

四、培養自我管理的意識。

任性的最根本原因之一是孩子缺乏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平時注意培養孩子自我管理的的意識,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讓孩子把玩完的玩具放進櫃裡,睡覺起床後把小枕巾蓋在枕頭上,久而久之,他會學會約束控制自己,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的習慣。

只有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增強了,孩子的任性自然就會減弱了,通過培養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往往能讓孩子遠離任性。

父母如何化解孩子的小任性?

“小任性”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常會有的小問題,是一種階段性、暫時的不良心理狀態,往往提示著家長,此時孩子內心的想法沒有得到很好的滿足。

兒童由於心理發展還不成熟,對許多事情缺乏正確的認識和判斷能力,多少都有點任性。任性是孩子普遍存在的問題,如果我們放任孩子的任性,將會影響他們的人際交往和健康成長,因為任性的孩子很難與同伴友好合作、分享、協商,他們往往隨心所欲。

當然由於孩子任性的表現幹差萬別,因此解決任性的方法也要根據因人因時因事加以實施,宗旨在於給孩子提供適當的約束,增加其心理自控能力,所以在這裡結合國外媽媽的做法,小編也給各位家長們提出了以下可以解決的辦法,希望可以幫到各位家長們。

調整關注點

孩子任性期間,要首先關注孩子的心情和想法,而不是事實和他們糟糕的行為。當孩子任性時,他們的內心會非常不舒服,情緒很差,他們也會為自己的無理和發飆而深感羞愧和懊惱。此時,父母要多用肢體語言給孩子以安撫,擁抱是把萬能的鑰匙,多麼歇斯底里的孩子,也能在父母溫暖的懷抱裡平靜下來。

形成變通思維

很多孩子固執、任性,和他們的死心眼兒有關,不能接受變通的情境。也就說,孩子的個性上的“刁蠻”很多時候受制於他們認知思維的發展。日常生活中,可多與孩子分享變通的狀況。

比如跟孩子討論‘你想要坐某個座位,但是被別人佔了,這個時候你怎麼辦?如果沒有草莓味的冰激凌,你還可以吃什麼口味的?如果媽媽不能來接你,誰還可以來接你?’通過這些小遊戲,可以訓練孩子變通的思維。

父母如何化解孩子的小任性?

培養詼諧幽默

生活中的小事,能淡則淡,更要學會寬容以待,必要時幽默處之。比如不小心打碎了杯子,只要人沒傷著,就不要總是不停地批評抱怨;假如你跟孩子一起走路,孩子跟不上,一下子摔倒了,如果這時若抱怨批評孩子,孩子可能會哭鬧起來。

發生“小意外”的時候,只要確認孩子沒有大礙,就可以發散性幽默地表達一些話語“啊!嚇我一跳?估計地面也瞎了一大跳!膝蓋不會怪你吧?又把人家給磕傷了!哎呦呦,我的寶貝快來抱一抱?”這些話語在現實中,往往能讓孩子變得詼諧幽默起來,長此以往學會一笑了之。

提供獨立空間

隨著能力增強,孩子勢必想要擺脫對父母的依賴,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因此,父母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要過於包辦和控制孩子的想法,允許孩子做自己,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意願。

當孩子的想法不合理需要拒絕時,父母一定要首先反覆重複和確認孩子的內心需要,能滿足就滿足一下(比如多吃一塊糖),實在滿足不了(比如再玩一個小時回家)也要特別耐心地向孩子解釋原因,讓孩子在感受到父母反濃濃愛意的情緒裡,理解自己的不合理,進而懂得自我約束,調整自己的想法和行為方式。拒絕孩子時,可以在後續安排一個更有趣更吸引孩子的活動,這樣孩子才不會執著於當前的任性。比如現在回家,可以一起玩更好玩的遊戲。

面對孩子的小任性,父母不要“以牙還牙,以硬碰硬”,因為你的目的是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新的問題。父母要學會在養育中跟孩子打太極,以柔克剛。如果父母時常跟孩子“對著幹”,批評孩子,就會讓孩子感受到高頻次的拒絕和批評,產生強烈的負疚感,久而久之成為心理負擔。

只有內心清澈無愧的孩子,才會精力充沛、思維敏捷、開朗樂觀、積極好學;反之,如果一個孩子總不被父母認可,總有心理負擔,就會出現思維意識凌亂,對外界越發地抵抗,脫離現實,甚至出現神志不寧,多夢萎靡。現實中有些表現不是很“聰慧”的孩子,毫不誇張地說,在很大程度上是被父母“訓懵”的。

父母如何化解孩子的小任性?

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幸福。如果我們能夠巧妙地化解孩子的每一次小任性,讓孩子感覺到父母有原則的寵愛,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認可,那何嘗不是孩子最為渴望的幸福?

如果我們從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現在我們就能給予孩子的幸福,為什麼不給他們?又何必等到遙遠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