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園霸凌"的陰影下,我們的孩子何去何從?

《少年的你》,一上映票房就

突破2億,豆瓣有17萬人打出 8.6分,貓眼65萬人打 9.7分,微博話題閱讀量超過 42億

在

在

評分人數目前已超過18萬人

霸凌的"傳遞"

高考,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緊張又期待的時刻。

作為高三複讀插班生 陳念來說, 高考是她唯一的出路。只有等她考上北京了,她才不會因為揹負鉅債的媽媽而每天膽戰心驚地生活。

在

她每天勤勤懇懇地上課、刷題,從來都是獨來獨往,不需要朋友,將全副心思都放在學習上。那時的她,堅定地相信: 只要努力,我一定能走出去的。

可是就在高考前的40多天,命運卻跟她開了一個玩笑。

前一刻還跟她一起去領牛奶的同班同學 胡小蝶,跳樓自殺了。

在

當時,所有人都是一副看熱鬧的樣子,只顧著拍照發微信,猜測著她跳樓輕生的原因。

在

原來,胡小蝶一直都遭受著同學的欺凌,長時間被好幾個女生拳打腳踢, 在廁所裡被使用過的紙巾甩臉上,經常收到"聖母婊"這樣的汙言穢語。

但警察沒有確鑿證據證明胡小蝶被校園霸凌,而被找去談話的陳念,也不肯開口講,最終只好不了了之。

施暴者害怕陳念說出了真相,從此就將霸凌目標轉移到了她身上。

回到教室,一灘不明紅色液體出現在了她的椅子上;

回家路上,被故意絆倒,甚至要遭受多人的拳打腳踢;

上排球課,被同學孤立,被用排球砸頭上......

忽然之間她彷彿成為了眾矢之的,每天都活在擔驚受怕中,根本無法像從前一樣專心學習。

在

無處不在的校園霸凌

當陳念身陷絕境時,唯一可以保護她的家人——她的媽媽,為了逃避債主,長時間不在家。

她唯有自己奮起反抗,打電話報警,保護自己。

之後,三個女生被警告處分,差點不能參加高考。

因為這件事,班主任被開除了。走之前他對陳念說:

"陳念,你是對的,你要相信你是對的。"

"路上總會有陰影,但抬頭總會看見陽光。"

在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同學對新來老師的不滿,陳念心中愧疚難安;

下樓梯時,還被人狠狠地推下來;

下課回家,被霸凌女生提著小白鼠堵在家門口;

被圍堵在巷子裡毆打、剪頭髮、拍裸照......

在

迎接她的,依舊是無窮無盡的霸凌和暴力。

據統計, 全世界每年有2.4億學生遭受校園霸凌,比例達到學生總數的32%。其中,將近30%的學生不會反抗。

被霸凌後選擇 不說,不報警,成為了大部分受害者的選擇。

缺失的"惡"的教育

很多人可能會說,為什麼校園霸凌會發生?

其實,大部分原因是 這些實施霸凌的孩子,他們沒有是非觀,沒有邊界感,不懂得分寸在哪。

就像電影中楊警官說,他曾經遇到一個案子,有一個男孩被自己的同班同學活活打死,那時這些同學當中沒有一個人知道, 原來人是會被打死的。

在

當陳念在巷子裡被拳打腳踢,撕拉衣服,剪頭髮,拍裸照發上網後,施暴者卻在歡呼雀躍,製造著一場汙名化的"狂歡",像個高高在上的勝利者,俯視著陳唸的狼狽和不堪,卻沒有意識到,這是在實施犯罪。

更讓人心寒的是,施暴者在後來被迫道歉時的說辭是:"我們當時玩過火了,誰也沒有預料到事情會發展到這地步。"

霸凌反映的是人性的灰暗和邪惡, 校園霸凌出現,根本原因是孩子不理解什麼是"惡"。

在

據一份對校園霸凌公眾認知調查數據顯示,對於欺凌者而言,鼓勵夥伴孤立同學、散佈謠言毀壞他人名譽、說點不好聽的話挖苦別人、弄些惡作劇捉弄同學等等這些行為,並不算是霸凌。

在

這些"惡"當然有可能演變成霸凌事件,但在尚未演變成霸凌的過程裡,正是孩子需要大人協助之處。

作為家長,我們需要從小培養孩子的分寸感,

讓他們知道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得太過火。

而一旦孩子遭遇了校園霸凌,一定要做好孩子的心理疏導。

在

電影的開頭和結尾,都出現了這麼一個畫面:

陳念站在講臺上,帶著學生重複朗讀: "This was our playground.

This used to be our playground."

並且提問學生:"有人知道"was"和"used to be"的區別嗎?" "used to be"代表著失去,有一種對逝去樂園的感嘆。

After all,this is our playground.

希望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每一 個少年都有一個美好的樂園,從此免受校園霸凌的痛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