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晚期的德意志,“德國王室”與“小市民”不和諧的結盟

前言:在歐洲諸國的近代發展史上,出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那就是中世紀晚期的王權常常會和市民階層形成一個統一的聯盟。通過這種形式,封建國王能夠有效地拓展王權,鞏固社會關係,而下屬的城市能夠藉由國王的名義,擺脫大封建主的管控和羈絆,這對雙方都有益處。這一現象在英國、法國、德國都有出現,但是德意志國家皇權與市民的結盟卻呈現出與另外兩國截然不同的特點。今天我們就一同走進中世紀晚期的德意志,找尋王權與城市結盟時的種種特殊現象,並分析其中所蘊含的德國政治特點。

中世紀晚期的德意志,“德國王室”與“小市民”不和諧的結盟

中世紀晚期德國

一、西歐中世紀晚期王權與市民結盟現象

什麼是王權與市民的結盟呢?簡單來說就是西歐中世紀晚期的君主與城市中的市民階層相互合作,二者都給予對方一定的支持,最終形成共贏的局面。這種結盟主要表現在經濟和政治兩方面。從經濟的角度看,王權通常會向市民階層尋求金錢支持,而市民階層會通過給予錢財來收穫一定的經濟自由。為了獲取金錢,西歐的國王會對社會採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比如統一度量衡、大量建設城市基礎設施、設立集市等等,有效促進民間工商業的發展。

從政治方面來講,國家權貴會將貴族頭銜售賣給群眾,使市民有機會融入到上層政權體系,從而有效的安撫那些渴望分割政權的貴族,實現社會穩定。而市民階層能通過這種權貴的地位來擺脫大封建主的控制和羈絆,從他們手中獲得一定的自治權利。這種做法在法國屢見不鮮,僅在路易七世在位時,法國王室就授予了市民25個特許狀。

中世紀晚期的德意志,“德國王室”與“小市民”不和諧的結盟

路易七世

二、中世紀晚期德意志王權與市民結盟的表現

德意志王權與市民的結盟在亨利四世建立統一帝國的時候表現的最為明顯。1073年,亨利四世陷入了政治混亂的漩渦,他一方面要處理與薩克森公爵持續了很久的鬥爭,另一方面又要與德國南部的三個反對國王的公爵進行博弈。就在他焦頭爛額之時,沃爾姆斯的眾多市民紛紛挺身而出,將城市中的主教趕走,幫助皇帝取得了勝利。這樣的忠誠令亨利四世所感動,於是他下令免除沃爾姆斯人的眾多關稅。

時隔一年,科隆的市民效仿沃爾姆斯市民展開了反對大主教的運動,為了尋求皇室的支持,科隆市民和大主教紛紛站隊,科隆市民站在了皇帝亨利四世那一邊,而科隆大主教則站在了亨利四世的反對者,亨利五世那一邊。雖然大主教具有很大的宗教權利,能夠給予皇室宗教方面的支持,但是市民階層畢竟人數眾多,當一整個城市的市民階層全部聯合起來時,其力量不可小覷。這些市民自發的徵收戰爭稅,為亨利四世提供了足夠的財政支持。

中世紀晚期的德意志,“德國王室”與“小市民”不和諧的結盟

德國科隆

實際上,亨利四世在與主教的爭鬥的過程中並非大獲全勝,他曾兩次被教皇革除教籍,被迫離開教門,但是在他政治處於低谷期的時候,支持他的市民不但沒有退縮,反而隊伍更加壯大。除了科隆之外,沃爾姆斯、南美茵茨、維爾茨堡等主教城,以及施佩耶爾、奧彭海姆等老城,都掀起了一場場親國王運動,堅定地忠實於亨利四世皇帝。

在萊茵河流域堅實的群眾基礎保護之下,亨利四世皇帝最終還是站上了政治的頂峰,而那些始終堅定支持他的城市,自然就成為了皇室所保護的對象。藉助皇帝所給的特權,這些城市中的市民運動蓬勃興起,市民工商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有力的推動了城市近代化的進程,而藉助龐大的市民力量,德意志國王獲得了相當大的權利,整個帝國也獲得了實力雄厚的軍事力量。

除了這一典型的事例,在15世紀中期之前,還出現過一次王權與市民結盟的現象,那就是路德維希四世時期所訂立的"國內和平同盟",這一事件同樣使雙方獲得了可觀的利益。

由此可見,德意志的王權與市民結盟雖然並不典型,但它在德國的歷史上毋庸置疑是存在的,並且在德國近代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中世紀晚期的德意志,“德國王室”與“小市民”不和諧的結盟

亨利四世執政時期

三、德意志王權與市民結盟的特殊性

儘管德意志中世紀末期的兩個典型事例完全能夠體現出王權市民結盟的特點,但歷史學界仍然會傳出很多意見不同的聲音,他們認為結盟的兩方並沒有絕對一致的政治要求,他們缺乏聯盟所必需的凝聚力,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結盟。的確,中世紀晚期德意志市民與王權之間的關係具有複雜性,

它經常隨著時局的更迭而不斷變化,不能像英法兩國一樣簡單地用結盟來概括。所以德國在這一方面與英法兩國呈現出了截然不同的特點,這種特殊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四點:

1、王權與市民的結盟缺乏一定的穩定度

在德國的斯陶芬時期,儘管皇帝賦予了一些城市相當大的自由權利,城市也為王權提供了相當可觀的幫助,但是二者之間的同盟關係並不牢靠,他們的關係常常會因為政治環境的改變而發生變化。比如說,美因茨這一城市曾經堅定地維護過亨利四世,與王室一同攻擊大主教。但到了1118年前後,這一城市竟然組織軍隊公然與王室進行激烈的對抗,幫助該城的大主教阿爾伯特一世反對皇帝,作為回報,阿爾伯特一世授予了美因茨城市許多寶貴的特權。

與之類似,堅定維護亨利四世的科隆市民也曾在1114年和大主教一同反對皇室,並與皇家軍隊產生激烈的戰鬥。甚至連皇帝的第一批擁護者——沃爾姆斯的市民也並非一成不變的與皇室保持同盟關係

,儘管亨利四世和亨利五世都給予了他們眾多的政治經濟特權,並且免除了城內部分人民的勞役,但是這些民眾還是在1124年群起反抗皇帝。

那麼德國王權與市民的關係究竟為何如此的飄搖不定呢?究其根源,就是因為雙方的合作始終建立在利益之上。雙方的結盟之所以能夠成立,就是因為他們看中了己方在結盟中能夠收穫的利益,而對於市民來說,不管是與皇帝還是與城市的大主教成為盟友,都能夠獲取一定的特權,這也就導致了這些城市在政治立場上始終並不堅定。

中世紀晚期的德意志,“德國王室”與“小市民”不和諧的結盟

德國斯陶芬時期

2、王權與市民結盟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

市民階級與王室之間的結盟在西歐歷史上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就以英國和法國來說,這兩國市民和國王之間的合作有效地推動了近代化的發展,二者在合作期間消解了封建社會的分裂局勢,使帝國緊緊連接為一個整體,建立了中央集權下政治完整、民族統一的國家。在市民階層與王室家族共同的努力下,城市中的大封建主基本被消滅,市民獲得了一定的自由,有效促進了社會經濟的進步。

但是對於德國來說,市民階級與王室之間的結盟推動德國走向了更加分裂,更加黑暗的境地。儘管市民對皇室有經濟上的幫助,皇室也打破了城市的一些限制,但是飄忽不定的政治關係加劇了國家的分裂割據,德國的皇帝不但沒有通過結盟把權利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反而讓自己的權利受到了威脅,王權逐步走向了衰落。

3、城市對建立中央集權國家的態度模糊

英國和法國王權與市民的結盟是順應了歷史的趨勢,它是自然而然發生的,並不存在所謂的政治操控。而在德國特殊的歷史背景之下,城市與王權所產生的同盟關係只是城市在某一歷史時期,為了獲得發展而採取的一種政治手段。德國市民階級對於國家的政治方略採取一種模糊的態度,他們既不希望國家建立一個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國家,也不希望國家完全消滅分裂割據的局面。所以從根本上來說,德國的城市自帶有一種分裂割據性和強大的獨立性。

德國城市對於中央集權的態度取決於城市的發展程度。在城市建立之初,市民階級迫切的渴望城市進行擴張,實力不斷壯大,在這樣的時期,城市會希望國家陷入到一種分裂割據的局面,因為國家的分裂鬥爭會讓封建大主教和皇室兩方都自顧不暇,城市能夠抓住這段權力真空的時期加速發展。而當城市發展到一定程度,城市內部孕育了強大的資本主義之時,市民階級就急需擺脫城市大封建主的禁錮來發展資本市場,但由於普通的民眾還無法撼動強大的封建力量,所以此時的他們渴望國家能夠實現中央集權

,以便藉助皇室強大的政治手段來懲治城市的封建主。

中世紀晚期的德意志,“德國王室”與“小市民”不和諧的結盟

中世紀晚期德國

4、市民和皇帝對於各諸侯並不總是持反對態度

中古德意志是由眾多邦國聯合起來組成的國家,除了極少數皇帝之外,其他的帝王並不試圖改變諸侯割據的局面。通常來說,德意志的諸侯像是城市和皇帝之間的一枚棋子

,城市與諸侯聯合起來對抗皇帝,皇帝與諸侯攜手攻擊城市的事件屢見不鮮。德國的文策爾皇帝就曾經和諸侯產生了合作,他們攜手抵抗日漸壯大的城市組織,遣散了城市中的士兵。

但各地的諸侯也並不完全對城市進行壓迫,甚至有不少城市都是在諸侯的大力支持下得以發展,在13世紀到14世紀,美茵河流域新建了42個城市,這些城市正是在諸侯們的贊助下成長起來的。也就是說,德國的市民與皇帝對於諸侯的態度是根據現實情況而不斷轉變的,這也就使得雙方在結盟時始終缺少一個共同的敵人,其合作自然也不能像英法兩國一樣呈現出和諧的狀態。

中世紀晚期的德意志,“德國王室”與“小市民”不和諧的結盟

中世紀德意志

四、中古德意志皇權與市民特殊結盟暴露出的歷史問題

1、德國城市興起的過程和皇權強大的過程不同步

德國皇權最強大的時期處在斯陶芬王朝,但這一時期,德國的城市尚處於起步階段,還沒有完全興起。到了13世紀,德國的城市已然成為了一股強大的勢力,但德國的王權卻日漸衰落。在城市力量並不強大的時期,市民對皇室提供的支持相當有限,因此,強大的皇帝並沒有把城市看作一個重要的合作伙伴,但等到城市完全興起,德國的皇權又無法達到從前的輝煌,這導致城市在與皇帝聯合攻擊諸侯的過程中缺乏必勝的信心。二者發展水平的不同步造就了雙方相互之間的不信任,社會缺乏一定的凝聚力,這一問題是造成德國社會逐漸分崩離析的主要原因。

中世紀晚期的德意志,“德國王室”與“小市民”不和諧的結盟

斯陶芬王朝時期的獅子亨利

2、中古德意志的城市具有小邦割據的特性

中世紀晚期的德意志滲透著小邦割據的思想,這種思想來源於兩個歷史事件,第一件是德國斯陶芬時代走向終結,高度集中的皇權被逐漸分散,第二件是神聖羅馬帝國的解體讓許多獨立的小政治團體得以立足。在一個看似一體,實際早已分裂成各個集團的國家當中,無論是諸侯還是城市都必須以獨立小邦的形式保護著自己,否則很容易在社會中失去自己的地位。這種小邦割據註定讓德意志的皇室無法將社會權利高度集中,社會之間的隔閡逐漸加深。

3、德國的皇權過於看重家族利益

中古時期的德意志皇權選舉與其他西歐國家有很大的差別,上一個時期的皇室家族到了下一個時期就可能會降級為諸侯家族。這種特殊的皇帝選舉形式缺乏連續性,這就導致各個皇帝在上臺之後,首先要思考的是如何擴大家族的利益,其次才要思考如何治理國家和民族。

這種過於看重家族利益的觀念不僅僅存在於皇室家族,基本上德國的整個上層階級都存在著類似的價值傾向,這必然會使得德國社會缺乏強烈的國家意識和民族意識,這是德意志王權與市民結盟呈現特殊性的重要原因,也是德國中世紀晚期政治混亂的根源所在。

中世紀晚期的德意志,“德國王室”與“小市民”不和諧的結盟

德國皇室

結語:總而言之,中古德意志王權與市民的結盟毋庸置疑是存在的,德國的王室與市民階級在合作的過程中中互相取得了一定的利益,有效的穩定了社會,刺激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這一合作在德國通往近代的發展道路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德國王權與市民的結盟與英法兩國呈現出了截然不同的歷史效果,這種結盟不但沒有讓德國順利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國家,反而加劇了國家的分裂割據,把中古德意志引向了更加黑暗的境地,從中暴露出的德國曆史問題值得深思。

參考文獻:

1、《西歐封建城市初論》

2、《德國的皇權、諸侯和宗教改革》

3、《論中世紀德意志封建政體對社會制度轉型的制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