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因早戀被罵跳橋:近十年,青少年自殺自殘想法漲了100%

作者:八段錦原創,未經許可請勿轉載。自己過好了,孩子才能教育好,父母想了解如何調整情緒和親子關係,關注我就對啦~

高中生因早戀被罵跳橋:近十年,青少年自殺自殘想法漲了100%

點擊可收聽心理科普作者+療愈主播八段錦錄製的音頻~


10月13號凌晨,江蘇高二學生朱劍跳橋自殺,疑因“早戀”被班主任罵“蠢驢”。

遺書中他對老師說,“你總是說我死不要臉,臉皮厚……你罵我的那些話,我並不認為你是想借此來激勵我,……您的辱罵,讓我想撞死在牆上。”

他還說,進入高二在慢慢改掉自己的壞毛病,對未來充滿憧憬,也渴望老師的認可,可老師除了看到他的差,還會看到什麼?

事發之前,在學校的網絡“表白牆”上,朱劍也寫過:“如果我真的死了,是高二XX班的班主任活活把我逼死的,他奪走了我的白月光,奪走了我的救贖,我太累了,膩了。”

朱劍母親稱自從兒子沒有報老師推薦的收費補習班,老師的態度就越來越差,經常罵兒子,這次對早戀的問題更是變本加厲。

朱劍一直覺得早戀不會影響成績,反而是平衡學習的方法,女友是他的白月光,而且他最近的成績也進步了;但班主任一次又一次的拿成績逼迫他分手,讓他無法安心學習。

還有一週就滿17歲的男孩,就這樣說沒就沒了。

01 自殺、自殘念頭翻倍,為什麼現代的青春期更危險?

你有沒有感覺,好像沒隔幾天就會又看到一個青少年自殺的新聞,難道現在自殺的人年齡越來越低了嗎?

這不是錯覺。

美國範德堡大學兒童醫院擔任兒科副主任醫師的格雷戈裡·普萊蒙斯,看到越來越多的孩子因為自殺、自殘的想法或行為被送進醫院,就和他的同事們做了一項關於自殺的調查。

不查不知道,結果觸目驚心。

因為自殺念頭或自殘行為被送入美國兒童醫院的孩子在10年間翻了一番;13 到 19 歲青少年的自殺率上升了 28%,而 10 到 12 歲青少年的自殺率上升了 52%。

普萊蒙斯說:“自殺率攀升最快的族群是 10 到 14 歲年齡區間的孩子,也就是最年輕的青少年,這實在令人警醒。20 年前,我就沒有見過八、九歲的孩子動過自殺、自殘的念頭。”

“中國兒童自殺報告”顯示,中國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全國中、小學生精神障礙患病率為2.6-32.0%;高校約有20%的大學生有心理問題。

這可能只包括就醫的,考慮到心理治療還沒有大規模普及,真實數據也許還要大很多。


青春期本來就是危險的,而現在的青春期格外危險

去年的4月,也發生過一起17歲少年跳橋事件, 他在車流滾滾的高速路橋上,拉開車門毫不猶豫地跳了下去,當時我就寫過一篇文章“當更年期遭遇青春期”,講到了青春期為什麼危險:

首先是青春期激素濃度發生極大變化,青少年就像裝滿炸藥的火藥桶,對引爆隨時待命,對壓力卻根本不耐受,不點都能自燃,更經不起任何刺激;

其次,青春期的孩子並不經常具備理性思維的能力,他們的大腦要發育到25歲才能比較成熟。

高中生因早戀被罵跳橋:近十年,青少年自殺自殘想法漲了100%

這兩點適合於任何時代的青春期,而八段錦今天特別想講一下現代孩子的青春期更危險的地方在哪兒。

很多人可能認為,現在的小孩擁有的比過去多,“動不動就自殺”是因為沒吃過苦、太嬌氣,所以總是想再額外給點挫折教育;卻沒有意識到,雖然他們在物質上是沒吃過苦,但在精神上,卻是太早就吃了過多的苦

美國精神衛生研究所科研團隊的調查表明,18 歲以下的孩子至少有一半的孩子會面臨心理或行為問題。

“中國兒童自殺報告”的數據顯示,青少年自殺的原因,排第一位的就是學習壓力過重(45.5%),其次是早戀(22.7%),然後是父母離異(13.6%)。

休閒、娛樂、戶外活動、協作、競技類運動、人際交往、社會活動……這些都缺,只有“學習”過剩。

從心理層面來講,這代青少年就是脆弱的一代,但這不是他們主動的選擇。

從很小就要承受精神壓力,特別是學業壓力,把青少年能發展出健康人格的其他必要空間都快擠沒了,現在的孩子普遍比過去放養的孩子更早面臨情緒問題。

社交媒體和電子產品的過度使用,也給青少年的大腦造成了極大的影響。(詳見“3 個因素損害自控力:美國記者探訪全國家庭後成為教育指導師 ”)

高中生因早戀被罵跳橋:近十年,青少年自殺自殘想法漲了100%

雖然大多數人並沒有放棄生命,但焦慮、抑鬱的狀態在這一代會非常普遍,患抑鬱的年齡越來越低、人數越來越多。

輕度兒童憂鬱症(兒童情緒障礙)一般發生在十幾歲的青少年中,但現在的孩子9歲就已經發生了。(詳見“九歲女孩患“抑鬱症”?比成績不好更可怕的,是“興趣喪失症” ”)

青少年能應付現實生活中的壓力已經足夠讓他們感受挫折了,不需用再額外添加挫折;就算完全是出於好心,想要他們成才而採取的不恰當施壓方式,都有可能導致大腦裡繃得過緊的弦隨時斷掉,更不要說惡意的打擊了。

頻頻發生的青少年自殺事件,應該引起深思了。

英國劍橋大學的彼得·瓊斯教授認為,人類大腦在18歲時仍在發生巨大的改變,20多歲還不太會處理心理壓力,很容易受精神障礙影響,但這些問題到30歲左右就會逐漸得到解決。

如果能幫助孩子挺過情緒變化最激烈的階段,以後就會慢慢變好的。

高中生因早戀被罵跳橋:近十年,青少年自殺自殘想法漲了100%

02 青少年大腦發育的特點

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相比有一個不同之處,就是幼年時期特別長,孩子的大腦發育一直要到25歲才能發育成熟。

神經學家認為這是個好消息,因為你有這麼長的時間,大腦可以被塑造得更有創造性、更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只要大腦還在高速發育,你就有彌補錯誤的機會。

可對於家長來說,這麼長的發育期可能是一種折磨,比你都高一頭的人了,行為方式還是像小孩那麼幼稚和衝動,還不能打、不能罵。

沒辦法,這就是人類基因決定的,打罵這種急於求成的方式也許一時有效果,但不符合長期發展的邏輯。

怎麼能更好幫助孩子的大腦發育呢?

改變大腦生理結構的辦法,就是重複性的經驗。如果你想讓大腦受損,就多重複負面的體驗;如果你想讓大腦發育更好,那就多重複正面的體驗。

高中生因早戀被罵跳橋:近十年,青少年自殺自殘想法漲了100%

03 怎樣幫助青少年大腦發育?

所以,父母要做的,就是要排除負面環境,營造良性的環境。

篩選負面環境

匹茲堡大學心理學教授王明德研究了孩子處在青春期的 1000個家庭,發現將近一半的父母會使用言語訓斥的方式管教孩子,第二年追蹤查訪時,那些曾經被言語訓斥過的孩子,更有可能行為出格或是出現抑鬱的症狀。

對於青春期孩子,負面環境主要就是持續打擊他們自信的環境,特別是來自最重要關係的忽視、打罵、霸凌、虐待等等。

本身活得就累、人又脆弱,如果外界還不友善,經常被打擊和批評,怎麼可能有活力?

昨天看到一條新聞,吉林的一個家長髮現孩子情緒不好,上學的時候就給她帶了攝像機,沒想到錄下了老師打罵她的視頻。

結果這個老師被停職,學校也給孩子找了心理諮詢師。

小孩子情緒波動是很正常的,但是一般都有原因,特別是長期情緒低落,父母要注意了,看看到底是什麼問題、能不能及早解決,主動給孩子排雷,避免悲劇的發生。

父母自己更不要成為孩子壓力的來源,不要總是訓斥、責打、嘮叨、不耐煩,這些對青少年的影響還是挺大的。(詳見“腦神經科學家:家庭是最讓青春期孩子擔心的壓力源之一 ”)

高中生因早戀被罵跳橋:近十年,青少年自殺自殘想法漲了100%

營造良性環境

父母能改變孩子大腦神經纖維的成長,這些神經纖維連接的是負責情緒管理的部位。

大腦發育的良性環境,就是能促進情緒管理的環境。

2015年,社會學家研究了母親陪伴和孩子成長的關係,發現對12歲以上的青少年是否有真正交流非常重要。

跟母親有真正交流的不良行為會更少,如果能夠跟父母雙方都有充足時間真正交流的話,行為問題就會更少,而且數學成績相對更好、使用毒品的概率更低。

如果想要幫助孩子進行情緒管理,可以這樣做增進交流:

鼓勵孩子用言語表達情緒,哪怕偶爾發脾氣也沒關係,真實很重要;

不做過多的評判,這樣孩子就不會因為害怕被指責不敢表達,讓他知道無論他想說什麼,你都會耐心、用心地傾聽;

把孩子發脾氣或者有其他情緒,當做解決問題最好的時機,幫助ta解決引發情緒的問題;

有時候對孩子天大的問題,對大人來說卻未必那麼難解決,首先幫助他提高應對能力;如果他實在應付不了,大人該出頭就要出頭,讓孩子知道你和他是站在一起的,你有能力幫他接住一切狀況。

營造溫暖和支持的家庭氛圍,不管孩子在外面遇到了什麼,回到家,他能感受到溫暖,這一點尤其重要。

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多一些快樂、成功的體驗,引導他們關注積極的一面。

積極心理學家裡克.漢森在《復原力》一書中指出,如果你想讓一個人在遭遇逆境的時候還能重新站起來,平時就要讓他多體會快樂、成功的感覺。

這樣遇到失敗的時候他還能回憶這些時刻,給自己打氣,相信自己值得。

想讓孩子留戀這個世界,就讓他感到這個世界的美好吧。

青少年在聽新鮮音樂的時候,大腦會分泌大量多巴胺,效果類似吸了毒品,而年齡再大一點就很少有這種感受。

這說明了什麼?

青春期是一個人精力最旺盛、最衝動、最好奇的時期,青少年可不是隻會闖禍,只要給他們一點點的陽光,他們就能直達人生巔峰,為什麼還要吝嗇這點兒溫暖呢?

而存心釋放惡意的人其心可誅,真心希望這樣的慘劇不要再發生。


參考:凱瑟琳·雷諾茲·劉易斯,《不獎不罰——如何讓難管的孩子擁有自控力》


· End ·

更多精彩:

北大心理教授:優秀孩子都病了?別把學校變成精神病院

70%的抑鬱症源於青春期,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13個危險信號

劉歡後悔對女兒“快樂教育”?科學放手,是分階段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