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的悲哀

在三國演義中,魏延的一生如下:

魏延(?-234年),字文長,義陽平氏(今河南桐柏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將領,深受劉備器重。

魏延的悲哀

劉備入川時,魏延因數有戰功,升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拔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鎮守漢中十年。劉備即位後,拜鎮北將軍。隨同諸葛亮北伐,拜涼州刺史,封都亭侯,曾在陽溪大破費瑤和郭淮。打算親率兵馬由子午道襲取關中,仿效韓信故事,與諸葛亮會師潼關,遭到謹慎的諸葛亮反對。魏延作戰勇猛,性格孤傲,與長史楊儀不和。諸葛亮死後,兩人矛盾激化,魏延爭鬥落敗,為馬岱所追斬,夷滅三族。

魏延的悲哀

但是......

真正的歷史上,魏延並不是這樣。

魏晉史中沒有劉備五虎上將的說法,包括蜀國曆來的郡縣誌中也未曾提及,最重要的一個證明是《三國志》,同樣沒有被書寫,陳壽是三國蜀漢人,如果有的話不可能不被記錄下來,那麼這個詞的來由,就是出自《三國演義》。羅貫中創造了“五虎上將”一詞。所以劉備的五虎上將是羅貫中封的,而不是劉備封的。在《三國演義》裡面,多是人物渲染,同樣,魏延也寫的過於偏激,被黑了幾百年。

《三國演義》中描寫魏延腦後有反骨,懷有不臣之心,但是正史中的魏延決無不臣之心,他只是一個失敗的政治家。魏延及楊儀,兩人蜀俊乂。各懷專忌心,曲直竟誰在。政權不和,這是每個朝代的官員都要面對的,魏延的政治智慧抵不過楊儀,故而失敗,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僅此而已。

魏延的悲哀

資治通鑑裡這樣寫到:劉備將魏延從牙門將軍升為鎮遠將軍,鎮守漢中,劉備問魏延道:“今天委任你這個重任,你打算說點什麼嗎?”魏延朗聲答道:“如果曹操舉傾國之力前來,我請求為大王擋住他,如果是一偏將率十萬大軍前來,我請求為大王吞併了他。”劉備聽後大快人心。劉備稱帝后,封魏延為鎮北將軍。劉禪繼位後,封魏延為都庭侯。如果像羅貫中所寫,劉備知道魏延有不臣之心,他兒子還會給魏延封侯?可以說,魏延為蜀漢立下了赫赫戰功。

魏延的悲哀

魏延是忠於蜀漢的,那麼這樣一個人被殺完全是與楊儀的不合。正史中諸葛亮是很喜歡魏延的,正史中記載:諸葛亮病重時,秘密讓楊儀退軍,讓楊儀告知令魏延斷後,如果魏延不聽,就隨他的便。諸葛亮不像三國演義中描述敵視魏延,壓制魏延。諸葛亮死後,楊儀接過兵權,並沒有像孔明說的那樣做,他一心想除掉魏延。於是,楊儀派費禕去揣摩魏延意圖後,楊儀給劉禪上表說魏延已反。可憐的魏延還相信劉禪會給他平反,第二天馬岱就在楊儀的唆使下把他殺了,把魏延的頭顱獻給了楊儀,楊儀狠狠地摔在地上,用腳狠狠地踐踏。

魏延被《三國演義》黑化了一千多千年,魏延之反,只是蜀漢政壇上的爾虞我詐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