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引進“冰葬”技術,人體在零下196度粉碎,已在武漢試點

人們必須通過對現象的分析和研究,才能瞭解到事物的本質,因此需要有科學。

縱觀歷史,人類對自然科學的探索從未停止過。自工業革命以來,科技已經徹底改變人們的生活,並帶給我們便利,與此同時也給環境帶來巨大的破壞。工業廢氣廢水的排放,人類對森林的濫砍濫伐等行為,已經給自然環境帶來不可修復的創傷。

我國引進“冰葬”技術,人體在零下196度粉碎,已在武漢試點

為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如今已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環境保護的隊伍中,在各行各業都需要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科學技術的不斷革新也能減少資源浪費的問題,甚至連人類的喪葬也有新的方式,它就是“冰葬”技術。

“冰葬”的背景

追溯冰葬的歷史,還得從北美的愛斯基摩人說起,這也是他們最傳統的喪葬習俗。根據記載,愛斯基摩人年老體衰患病後,他們不願成為家庭的累贅,當預感到“死神”將要來臨時,就會對家人說,自己年老睏倦想要睡覺休息,需要一張獸皮,家人理解意思後會準備一個冰洞,然後讓老人躺進去,用獸皮蓋好,然後用冰塊封住洞口。大概5天后,家人會在冰洞的上方挖一個小孔,他們認為這樣老人的靈魂便能夠離開冰洞,升上天堂。

我國引進“冰葬”技術,人體在零下196度粉碎,已在武漢試點

愛斯基摩人的冰葬習俗優點很多,相較於傳統火葬,它的效率要高出很多,並且不會產生環境汙染的問題。後來瑞典專家在愛斯基摩人的冰葬傳統上進行改進,並用更加科學環保的方法來進行冰葬。

現代“冰葬”的過程

現代科學的“冰葬”方式與愛斯基摩人傳統葬俗有所區別,瑞典科學家通過低溫急凍死者的遺體,再將其放入零下196攝氏度的液體氮中進行浸泡,此時人體有機組織快速脫水,加上超聲波短暫的機械振動後,最終人體會化成粉末。通過金屬過濾器,將冷凍後留下的金屬和其它雜質過濾乾淨,這種科學技術非常環保,但價格比較昂貴。

我國引進“冰葬”技術,人體在零下196度粉碎,已在武漢試點

在中文版的《聖經》中有句話:“塵歸塵,土歸土,讓往生者安寧,讓在世者重獲解脫。”中國傳統葬俗種類非常多,各民族也有自己獨特的殯葬方式,如藏族人民普遍採用天葬和水葬的方式;古代苗族人民採用的洞葬、懸棺葬等方式。古代時期最為常見的還是土葬,直到建國後殯葬制度改革後,火葬才日益普遍。從方式上來看,中國傳統的土葬並未真正實現“塵歸塵,土歸土”,如今出土的古代墓穴,很多古人的遺體都保存尚好。

我國引進“冰葬”技術,人體在零下196度粉碎,已在武漢試點

韓國是最先引進“冰葬”技術的國家,這種技術在傳入亞洲後也進行了部分改進,也是為了因地制宜。韓國引進的“冰葬”技術基本步驟相同,只不過後面再加上兩點。死者遺體在進行粉碎融化後,再用蜀黍粉或者薯粉製成的有機棺材盛載,這樣是為了棺材更好分解。葬在墓地大約6-12個月後,死者可以真正完成“塵歸塵,土歸土”。現代“冰葬”技術基本上避免了環境汙染等問題,由於比傳統火葬的費用高出不少,因此有待推廣。

我國引進“冰葬”技術

2011年2月,張萬石等韓國教授在武漢參觀長樂園、石門峰文化名人公園等陵園後,並與武漢殯葬同行進行了相關的技術交流,如今武漢已經引進了這項殯葬技術,並且正在試行。一時間引起很多人的關注,有人認為它不適合推廣,儘管它非常環保,但與中國傳統思想還是有不融之處,畢竟人們覺得死者入土方為安。“冰葬”將死者遺體進行粉碎融化,對於家屬而言還是很難接受的,甚至還有網友認為冰葬是“粉身碎骨”。

我國引進“冰葬”技術,人體在零下196度粉碎,已在武漢試點

自然環境的保護對於人類而言非常重要,對於“冰葬”的大面積推廣問題,仍然有待商討。未來“冰葬”是否能真正取代火葬,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