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察即開悟:只懂道理,卻沒有覺察力,何來知行合一?

曾國藩是有名的“笨”,他小時候在家背功課,一個小偷在房頂上,準備等他睡著了再下來偷東西,最後因為在上面等的時間太久,導致小偷精神崩潰。小偷忍無可忍的跳下來,當著他的面把課文一字不差的背誦了一遍,然後羞辱他說:就你這麼笨,還想讀書做官,死了這條心吧。


這不是趣聞軼事,而是真實發生的故事。但是即使這麼笨的曾國藩,一生卻有顯赫的成就,他成功的秘籍很大程度上在於“勤”字。曾國藩一生大概寫了2000多萬字,平均一年下來有60萬字,這個數字即使在現在看來也相當驚人,更關鍵的是,這些文字都是在他打仗、處理各種事物、與疾病作鬥爭之餘寫下的,真心讓人佩服。


曾國藩流傳最廣的莫過於家書,但他的家書並不記錄家長裡短,而是每日的自省與思考。正是長久以來的勤奮,才使得一個資質如此愚鈍的人成為了名垂青史的人物。


我寫了這麼長關於曾國藩的故事,其實是感嘆並交代本篇文章的來由,前些日子我曾發過一個信息,說我去上國學課,但是中途逃跑了,關於這件事我有很多思考,想要記錄,但又覺得內容太多,有點犯懶。受到曾國藩的啟示,還是決定將其記錄並整理出來。


曾國藩的啟示當然不僅僅是這一點,他的家書真正貫徹了“三省吾身”的道理,在我看來,學習心理學,也是一個不斷覺察,知行合一的過程。事實上,任何學問都是如此,若不能知行合一,知識就只能停留在腦子裡,意識裡,無法內化,成為真正自己的東西。


所以今天這篇文章,我將以我自己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作為案例模板,進行自我覺察的拆分和實操。這件事是前一段時間發生的,我去上一個國學課程,但是上了2個小時就中途逃跑了,我的覺察點在於自身的成長,思維和認知而不在於學術範圍的爭論。以下是我的分享:


覺察即開悟:只懂道理,卻沒有覺察力,何來知行合一?


01 困惑:思辨思維vs僵化保守


我上的課,是一個很信任也很欣賞的朋友推薦的,由於課程可以終生複訓,所以,她已經是第三次上這個課程了,她告訴我很受啟發。


兩天一晚的課程,我只呆了2個小時就跑掉了。在這兩個小時裡,我的腦海中不斷湧現一個詞:沉沒成本。這個聲音越來越清晰,最後我決定放棄沉沒成本,早做決斷。


在走之前,我和介紹我去學習的好朋友探討了一下2小時聽課的感受,但她給我的反饋讓我陷入到了深切的自我懷疑之中,我感覺自己迷茫且困惑。


我逃走,是基於我的感受和判斷,在2小時的內容裡,我認為老師所講,並未超出我原有的認知範疇,所以感覺有點索然無味。但

我的評判便只能針對這2個小時,既然如此,我不全部聽完就離開,是我放棄沉沒成本的明智選擇呢?還是出於我剛愎自用的僵化思維呢?


沒有答案。


當我陷入到困惑和自我懷疑的內耗狀態時,我注意到了這一點,我深吸一口氣,從意識層面提示自己:在當下,我已經離開了教室,那麼就先接受這個現實吧,再去糾結過去發生的決斷是否正確,顯然背離了當下。


而我的困惑,顯然是沒有答案的——感受和經驗都是個人化的東西,就像我的朋友,她上這個課程感覺很好,但這也只是她的專屬體驗,我在剛才體驗並不好,甚至有點坐如針氈的感覺,現在的我,應該首先看到自己的情緒和感受,而不是因為別人的感受與我不同,就貿然否定自己的真實感受,自我懷疑。


當我接納了自己真實的感受之後,我的情緒平穩了很多,剩下的,就可以反省和思考了。


覺察即開悟:只懂道理,卻沒有覺察力,何來知行合一?

02 逆反:終生成長的課題


我剛才提到,在上課過程中,我有坐如針氈之感,在當時我就清晰的覺察到是自己的逆反在“興風作浪”。比如在課堂上,老師提到孝道的話題——我一直對中國文化中的“孝”道中的控制成分耿耿於懷,所以,在聽他講這個話題的時候,我感覺耳朵裡像紮了針一樣難受。


他說:很多子女頂撞父母,父母說的不對,孩子便頂撞回去,把父母駁斥的啞口無言,這樣做是對父母最大的不孝,自己痛快了,而父母卻很受傷。


聽到這,我有點坐不住的感覺。我心想:這都是什麼糟粕,難道父母說的不對,還要孩子聽話嗎?!


回到家裡,我再次梳理了自己的逆反情緒。說到這,需要插幾句題外話。可能很多人看到這裡,都會展開對國學老師或者我的觀點的討論,有人支持國學老師,有人支持我,然後發表意見,或者在心裡默默戰隊——但我需要提醒的一點是:如果你的覺察僅僅停留在這一層,就有點淺了,如果對每一件事的認知和思考,僅停留在現象層面,去站隊、吵架、分對錯......就很難實現深層次的人格成長。

真正的覺察,在於跳出對立的二元思維侷限,更具批判性的思考能力,以及容納各種不同的修為。


在網絡上有很多噴子都屬於無法進行自我覺察的人,但生活中,即使有的人沒有像噴子一樣到處抬槓、吵架,也不意味著他們從內心深處做到了人格發展的重要部分:祛除評判。很多人只是懶得費功夫爭論罷了,其實內心同樣死死的抱著自己的觀點、論調,不肯放棄——從這個角度說,這種僵固型思維的人和噴子之間,只是五十步和一百步的區別,而且可能更為可怕——因為他們可能自己都看不到自己的固執。


回到家後,我仔細梳理了一下自己的逆反情緒,我承認,對於一些觀點,比如孝道、男女分工(男性就應該陽剛,女性就應該溫柔)等這種明顯帶有標籤化的表述,我都有比較強烈的情緒。這裡面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


  • 第一,與自我認知相差較大。也就是在觀點和認知方面,我與國學老師有一些明顯的出入。
  • 第二,與我的成長環境有關。

我的父母就有明顯的控制,我爸是明控制,我媽是道德綁架的軟控制。她最常說的話是“天下無不是之父母”,她總是用“父母的初心”來掩飾父母對孩子實施控制的實質,似乎一個人初心只要是好的,不管使用什麼形式,都應該是被允許的。


在學習心理之前,我的感受和道理的分裂的:面對父母的控制,我的感受是痛苦的,但是道理上又被他們洗腦,有很高的認同度。這種糾結讓我無法面對真實的自己。直到學習心理之後,我才有能力將感受和道德綁架分開,有能力認識初心和方式,其實是兩回事。


  • 第三,高度自戀。

逆反的本質,是為了維護脆弱的自我,“自我”的概念會泛化,比如我的觀點也被當成“自我”的一部分——這就是為什麼別人與自己觀點不同時,有的人會有激烈的情緒反應的原因。脆弱的自我在潛意識裡,希望關於自我的一切都是最好的、被認可的,當這種自戀遭到挫折時,就會產生對抗情緒。


我的心理老師常說,人的成長必須過幾道關卡,其中逆反是重要的一關,而大多數人一生都被卡在了外面。我自己身上的逆反特徵非常明顯,最重要的是,逆反人格會產生泛化和異化,並因此產生很多不良的影響,如果將來有機會,我們會更詳細的探討逆反話題——它的危害性遠比我們認知的,要嚴重的多。


覺察即開悟:只懂道理,卻沒有覺察力,何來知行合一?


03 歸屬感:優越與孤獨


這部分內容是我和老師交流時探討出來的,對我有很多啟發,是打開了另一扇窗戶來覺察自己。


在上國學課時,我看到其他人都聽的很認真,而且還在互動中頻頻點頭。這種現象也刺激到了我,我認為自己的認知層級只是普通水平,但即便如此,在我呆的那兩個小時裡,老師講的道理沒有超過我的原有認知,這讓我產生了強烈的困惑:難道在現場,只有我一個人是這種感覺嗎?怎麼看別人的表情,好像是學到了很多新知識一樣享受?


面對這種現象,我當時心裡產生了非常豐富的心理活動和自由聯想。在這裡可以分享一下:


我想,原來這世界上還有這麼多認知層級低下的人(這是我的評判),所以這種水準的課程才這麼受歡迎,連很多大老闆都來聽課,就我的觀察,這個老師起碼還不是一個打著國學旗號的騙子,而社會上騙子打著國學旗號到處授課,賺到盆滿缽滿的現象並不少見。


由此聯想,我產生了焦慮和憤憤不平的情緒,我發現自己從內心並不接納這個客觀現實——這個世界上就是有很多認知層級不高的人,缺少辨識力,所以對於能夠迎合這類人胃口的課程津津樂道,對於他們來說,被“割韭菜”是他們必然的宿命。


我對客觀世界的不接納,滋生了很多情緒反應,這裡面也有我聯繫自己的實際情況而產生的評判和焦慮情緒——我寫的不追熱點的小眾心理學文章,與奇葩狗血的故事、斷章取義的雞湯相比,確實不廣受歡迎。


所以,從意識層面,我認識到心理學在當今社會仍然是小眾科學,但是在潛意識層面,我還是不能完全的接納現實,並會因此而滋生種種情緒。


當我覺察完畢,我的老師接著提示我說:認知上的對比可能會破壞歸屬感


"歸屬感”這個詞讓我思考了半天,在我之前的覺察裡沒有涉及到歸屬感的範疇。面對我的困惑,老師進一步解釋到:我們需要融入這個社會,當你發現你認知的世界與大多數人不一樣的時候,會感覺到孤獨、悲憤。“小眾”破壞了人的基本的歸屬感


孤獨、悲憤……為什麼不是優越感呢?當我們和別人不同,尤其又認為自己更為“高級”的時候,難道不是更容易產生優越感嗎?


優越感是自己製造的假象(幻象),本質上是孤獨和悲憤的變種,正如同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


一瞬間,我感覺到眼前清晰了。


其實所有情緒的根源,還是來源於對現實的不接納。很多人以為知道了“接納”這個詞,就等同於懂了其中所有的道理,這其實是一種極大的誤區。人的自我中心無處不在,遠比我們能意識到的要多得多。所以,真正的接納現實,是一件無比艱難的事情,正因如此,大多數人的接納,其實都只是停留在自以為接納或者不得不接納(真實情緒被壓抑和掩蓋)的狀態,離真正的接納相去甚遠。


毫不誇張的說,真正的接納、悅納,是一生修行


覺察即開悟:只懂道理,卻沒有覺察力,何來知行合一?


04 選擇:重在方向


回到最初的話題:我中途退學,到底是更具認知能力,還是思維僵固、沒有接納新知識的胸襟呢?


如果執著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我會一直糾結下去,因為這個問題根本沒有標準(正確)答案。換言之,我到底有沒有繼續上課,國學老師教授的到底是糟粕還是精華、我到底是不是錯失了一次成長和學習的機會……這些問題統統都沒有答案。


需要關注的是,從這件事中,我有什麼收穫?什麼思考?什麼啟發?事實上,只要大的方向是奔著對自我更具建設性和成長性的方向去的,那麼,在這個大的方向下,具體走哪一步,每步邁多大,是不是稍微偏左或者偏右,這些都不是那麼重要。


我的老師提示我:心理學最初是讓你找回自我的,但是最終目標卻是打破自我


我回答:找我自我的意思,就是認知自我;而打破自我的意思,就是破除我執、去自我中心。


老師又說:在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的最高級,人已經不會再考慮自己了,自己和世界、他人融為一體。真正的國學、佛學,也都是朝著這個方向和目標去修行的。按照佛家的理論,我們每個人的基礎不同,根器不同,今生的時間又有限,所以選擇跟自己匹配的知識去學習就好,在學習的道路上,只是先後到達的區別。當我們選擇了跟自己匹配的路,也不需要否定別人。當你有了一定的能力之後,也要隨緣,因人施教,僅此而已。


這時,我又重新回想起推薦我上課那位同學,給我講述的她自己的上課感受,她說:第一次聽的時候,也有點不舒服,畢竟有些內容跟我們學的心理學是有點相悖的,到了後期,因為她一直學論語、道德經、黃帝內經等國學內容,隨著她自己國學水平的提升,再次來複訓的時候,她的感覺和之前有了明顯的不同——之前激發她情緒的不同點,不再讓她困擾,而這個課程的核心內容,卻帶給了她更多啟發……


我悵然所思。


這個故事結束了,我的分享也結束了,最後說說這件事的後續,我打開了買了很久但是一直沒有認真讀的書,內容是關於《道德經》的。


嗯,就醬紫。


覺察即開悟:只懂道理,卻沒有覺察力,何來知行合一?


寫在最後


這是一件生活當中極其微小的事情,如果我不思考,生活會依舊照舊,它只是我生命當中的一個小小的插曲,如果我今天不寫出來,那麼別人自然也不會看到,不會因此而有什麼感覺,這件事就像其他無數的雞毛蒜皮一樣,悄悄劃過。


但是我思考了、探討了,總結了,結果,這麼一件細微的小事,就讓我在潛移默化之間悄悄的成長一些,我更深的覺察了自己的情緒,刷新了原有的認知,也順便淨化了一下自己的心靈。


在我看來,這就是知行合一,也是真正將所學(認知)轉化為自我的一部分的唯一途徑。


學習的本質,實際上是一個探索和解惑的過程,而解惑本身,是人的本質需要。很多人學習、提升認知都停留在“”的層次,也就是希望通過學習,能立竿見影的給自己帶來好處,通過掌握某種技能,獲得別人的讚賞,獲得金錢或成績的收益,但是這種學習,在我看來是意義有限的。因為不是真正的熱愛,所以學習的總是膚淺。


反之,如果把人生的成長當做大的方向,一切標準都以是否更利於自身的建設和成長來判斷,那麼學習就成為不那麼功利,而且可以真正與實際生活相通的內容。


樊登讀書會有一句口號,叫做“分享知識是一種美德,當我們每一個人都在不斷的分享知識給這個社會的時候,我們的社會將會變得越來越好,”在此我也想借用這個口號:分享知識是一種美德,如果你對這篇文章感興趣,歡迎分享。


我是“有夢想的唐糖”,心理學的終生學習者與踐行者。歡迎關注,互動,點贊,評論,打賞...

你的評論,可能會成為我下一篇文章的主題~

我為自己寫作,而產生共鳴的讀者,只是剛好遇到我的“同路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