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的刺激會讓大腦疲勞,關注大腦的默認模式,

“我是不是得了老年痴呆?之前出門忘帶鑰匙,今天竟然又想不起我老公的手機號了。知道更可笑的是什麼嗎?好不容易記起電話號碼,我又忘了為什麼要給他打電話了。我是不是無可救藥了?”

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這樣的狀況:我們打開很多個網頁瀏覽信息,查看郵件,與此同時還和同事說著話,跟朋友確定聚餐的地點……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思維應該被拉回來的時候,往往會疑惑道:我剛才最想做什麼來著?

現代人的大腦每時每刻都在接收新的信息,得不到絲毫休息。我們覺得大腦在看電影或讀書時能得到放鬆,但其實即使在這些時候,大腦也會為了處理與之相關的信息而不停運轉。

即使是現在,大腦也並非在單純地在分析這本書的內容。肩膀和腰部的疼痛,生活的噪聲,不知從何處飄來的咖啡香,閱讀時手指接觸手機屏幕的感覺,大腦正同時處理這些感覺所傳達的信息,連片刻發發呆、休息一下的時間都沒有。

大腦在識別和處理信息前不斷收到的其他信息和問題都會給它帶來一定的壓力。嘈雜的嗓聲和刺眼的光線會讓我們的耳朵和眼睛感到疲勞,同樣,過度的刺激也會讓我們的大腦感到疲憊。

曾有位媽媽帶著她三歲的孩子來找作者接受治療。鄰居家同齡的孩子已經開始學習語文和英語,她的兒子卻還什麼都不會說。檢查結果顯示,他的大腦並沒有什麼異常,所以作者決定從其他方面找找原因。

為了觀察孩子平時的行為,作者把他帶到一間遊戲室。剛一進到裝有各種玩具的房間,孩子的好奇心便慢慢顯露出來。但還沒等孩子弄清房間裡的擺設,他的媽媽就先拿起一件玩具。

“知道這輛紅色小汽車怎麼玩兒嗎?這樣一推就能動,好玩兒吧?你試試。

“這兒還有遙控飛機呢媽媽給你做個示範好不好?”

這位媽媽完全沒有留意孩子在看什麼,在注意什麼,只是不停地拿來新的玩具。原本充滿好奇心的孩子開始變得煩躁,突然推開所有玩具,一下子坐到地上。過度的刺激讓他的大腦開啟了防禦機制,這時作者才明白為什麼一個正常孩子的語言能力會比同齡人差這麼多,大腦的確需要適當的刺激,但是刺激過多必將適得其反。

現代人每時每刻都被網絡和智能手機所束縛,這就是在不斷地接受外界刺激。很多人口中說的慢性疲勞,正是源於這種比肉體疲勞更能讓人感到疲憊的精神疲勞。

每個人的大腦都有一個默認模式(default mode),當我們說出“正在發呆”“正在異想天開”的瞬間,大腦就會進入默認模式,這時,如果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進行掃描,我們不難看出,大腦的內側前額葉已經被激活,這便是默認模式,也就是大腦的基礎值。當某些新的信息進入大腦時,默認模式會自動解除,內側前額葉的活躍度也隨之下降,當前應集中做的那件事的相應部分被激活。

如果人類大腦正在處理一個問題的時候又遇到另一個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神經線就會被輪流激活。就像我們從鞋櫃和衣櫃中拿出想要穿的鞋子和衣服一樣,每當我們關注和專注的對象發生變化時,前額葉就會激活與之吻合的神經線。

在正常狀態下,大腦的基礎值與活躍值能夠保持平衡,但如果不斷地受到外界刺激,就會打破這種平衡,使大腦陷入超負荷的狀態。當大腦受到過度的刺激時,將無法迴歸基礎值, 休息的時間也變得越來越少。

我們每天都刷著朋友圈,甚至必須刷完今天全部更新的朋友圈或微博熱搜才能睡覺。其實,這裡也許根本沒有你很想看的內容,習慣性、強迫性地上網、查看留言和確認郵件等類似舉動,一直在不斷地刺激我們,嚴重地分散著我們的注意力。想要重新集中注意力繼續進行原來所做的事情,往往需要比剛開始做這件事時要多付出數十倍努力。如果在學習或工作的過程中有5分鐘走神,至少要努力30分鐘才能回到最初的狀態。

如果想要集中注意力,我們不妨發發呆,讓疲憊的大腦放鬆一下。斟滿酒前必先倒空酒杯,充實思想前必先放空大腦。從今天開始,嘗試每天遠離網絡10分鐘,努力用“大腦”代替“手指”思考問題。這才是指引我們在信息的海洋中找到方向並順利到達目的地的唯一途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