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石人都懂得,家有千兩金,不及一枚清供石

很多初入石門的石友不解“清供石”為何意,其中不乏“清朝時用以供奉之石”的誤解;而有些石友雖然大概理解“清供石”之意,卻很隨意地將某一石頭冠以“清供”之名,讓大方貽笑。今天,承啟堂就給大家說說“清供石”。

賞石人都懂得,家有千兩金,不及一枚清供石

首先,咱們一起了解一下“清供”到底是何意?清供有兩層意思,一指清雅的供品,如松、竹、梅、鮮花、香火和食物等;二是指器物、盆景等供玩賞的東西,如文房清供、書齋清供和案頭清供等。清供石就屬於第二種,是文房石或案几石的範疇。此處的“供”,作動詞用,意為“設”也。在蘇東坡的賞石名篇《後怪石供》中,首次提出了以石為供的概念,後世遂有“供石、石供”之稱。但後人通常稱的“供石”,一般體量較大,安置於座架或琴臺上,與《怪石供》中的江中小卵石是有所區別的。近年來,供石文化得到空前的發展,越來越引起中外藏石界的珍視。適宜作為供石欣賞的石種很多,常見的有靈璧石、太湖石、英石、昆石四大傳統名石。

賞石人都懂得,家有千兩金,不及一枚清供石

一、供石的審美

有人說供石欣賞是傳統賞石的最高境界,因其幾乎無法用言語表述。這類石頭擺脫了具象造型的束縛,張揚而不狂,誇張而不妄,形體充滿了變化,又展示了流動的曲線美,充分體現了自然和諧的特徵。這是一種既對比又統一、被極度抽象化了的天然物體。

傳統供石原則上要上大下小,直立放置。上部像翻騰的雲頭在湧動昇華,下部宜沉穩,有如鶴的單腳站立,寧靜而堅韌,顯示了動與靜的有機結合。供石的形狀,要注意大小、肥瘦、曲直、強弱、高低、深淺、疏密的對比。供石的直立放置展示了其獨立天地間的清高和孤傲。石頭的沉重、厚實,由於置放的倒懸,於是演繹著靈動與騰飛,變靜止為舞動。供石是一首動感的詩,好的供石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一種韻律美、節奏美。

賞石人都懂得,家有千兩金,不及一枚清供石

供石講究對比平衡。變化中的造型離不開左右的對比與均衡的對稱。沒有左旋右轉的對比平衡,不能稱為好的清供石。一方絕佳的清供石必須有左右的石形分佈,左伸須有右扯的牽制,因此講究石體的左右分佈。在不同的石形變化中,造型均衡的石體動中求穩,用長度的供石宜曲忌直,尤其是中心主軸要有曲線變化,人稱“兩彎半”,即是。如美人回眸一笑,萬種風情盡在胯、腰、肩、頸、面部轉動中的曲線中一方供石竟能將美人的絕佳秀姿展現得淋漓盡致,真可謂美石勝美人。

賞石人都懂得,家有千兩金,不及一枚清供石

供石宜瘦息肥,這體現了古代文人的清高與堅韌,尤其是要求下部位的石形變化宜瘦、皺,或現亭亭玉立之體.或呈玉樹臨風之態,令人觀後頓生清奇之感。供石的石形須有向下的變化,俗稱倒掛。若無倒掛之勢,定不是一方清供美石。向上的石勢可有,但不可太多,太多必亂其形。向下的石勢一定要有,而且不忌多,多多益善。供石的雲頭宜大宜圓,宜下卷,忌上翻。若有洞,宜偏忌正.半遮半掩為佳境。腳宜開張,即底部雖宜小,但小有微張,更是清供美的一大特徵。若底部如一直釘插人,定將折損大美也。

賞石人都懂得,家有千兩金,不及一枚清供石

二、供石的氣韻

供石形態多抽象玄妙,有的給人一種意境,引人人勝,有的給人一種啟示,令人深思,其獨有的神韻、氣韻,給觀者以內心的衝擊和共鳴。供石動靜皆宜,靜者如山,給人安詳寧靜,動者如雲,飄逸奔放如飛似舞,賞石者就像在捕捉那千變萬化中的一剎那。觀石如觀人,供石不同的形體動態和藏家的心性也遙相呼應。石態張揚者,反映了藏家的霸氣和激情;含蓄內斂者,折射出藏家的穩重和內涵;嶙峋奇絕者,表現出藏家的特立獨行。石富美妙之趣,具有寧靜致遠之力,人與石可以彼此感應,達到“物我一體”,使人頓生崇敬之心。賞石即養性,養石即養心,心靜而壽長,這大概就是供石給予藏者的厚報吧。

賞石人都懂得,家有千兩金,不及一枚清供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