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論語》:孝順父母,不只是順著父母,更要讓父母安心

孝,即是讓父母安心快樂

還樸

學習《論語》:孝順父母,不只是順著父母,更要讓父母安心

父母之愛是最無私的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學習《論語》:孝順父母,不只是順著父母,更要讓父母安心

父母之愛

此四章,都是講孝,就放到一起學習了。孟懿子、孟武伯(孟懿子的兒子)、子游、子夏(子游、子夏都是孔子晚年學生)四人向孔子請教了同一個問題:如何做才是孝道呢?不同的人面對的境況不同,孔子針對其境況,給予針對性的教導。體現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觀念,也說明了儒家學問不是死板教條,是要活學活用的。同時也呈現出了行孝道的四個層次。

"無違"、"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孔子對孟懿子的請教,只給了兩個字"無違"。"無違"指的是什麼呢?孟懿子的父親孟僖子是一位賢明好禮之士,臨死時,囑咐兒子孟懿子要向孔子學禮。但史書並未把孟懿子列入孔子學生中。可能是孟懿子未遵父命向孔子求學,也可能所行不符合孔子所教。顯然無論哪種情況,都是有違父親囑咐的。而且孟懿子是魯國的權臣,不把魯國國君放到眼裡,常有僭越違禮的行為,有悖於其父親賢明好禮的形象。與"三年無改父之道"完全相悖,孔子一定認為孟懿子是不孝的!對於不孝之人,不能要求太高,要從最基本的做起。因而"無違"即是為孝的最基本的要求。首先,要"無違""父之道",不違背父親正確的教導,不給父親光輝的形象抹黑;其次,要遵守社會禮儀道德規範,不讓父親蒙羞。即使這也做不到,那起碼在面對父母時,孝道的禮節儀式要有,做做樣子也好!

學習《論語》:孝順父母,不只是順著父母,更要讓父母安心

父愛如山

"父母唯其疾之憂"。這句話有兩種解釋:一是讓父母除了為自己的健康擔憂之外,沒有其它可擔憂的;一是要體會父母在孩子生病時的憂心,也就是要體會父母對自己的愛心。兩種解釋都是正確的。這是子女為孝道的又一個層次,父母對子女的愛,是世上最無私的愛,為子女者,要體會父母之愛,要懂得感恩,不可讓父母為自己擔憂。古時,科學技術落後,身體健康是自己所不能把控的,而現在則身體健康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掌控的。以前常喝酒,父母常常勸誡,自己還嫌父母嘮叨、煩。後來得了糖尿病,最傷心、最擔憂的還是父母,甚至於超過自己!因而,

孝順父母就是不讓父母為自己擔憂!

"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贍養父母是為子女者天經地義的義務,是寫到法律裡的。在新聞中也看到過,因不盡贍養義務而被父母訴到法院的,可氣!可悲!可嘆!不養父母,與"犬馬"何異!當然,這只是少數,大多贍養是不成問題的。可往往只是給父母一些錢,卻因為各種理由,而很少陪伴父母。像我這樣,即使和父母住在一起,卻跟父母的交流越來越少了。雖然,我可以為自己找到很多理由,但在父母之愛面前,都是蒼白無力的。因為我的自私,我心裡只有自己的所謂事業工作、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子女,而忽略了父母的情感。我們要時刻發自內心的"恭敬"父母,感恩父母,外在行為上也要讓父母感受到我們的恭敬和孝心。

學習《論語》:孝順父母,不只是順著父母,更要讓父母安心

令父母安心快樂就是孝

"色難",這一點,更是慚愧!近幾年工作不順心,心情鬱悶,常常把壞心情帶回家中,在父母面前也總是拉著臉,讓父母既擔心,有傷心!"色難",也有兩個含義:一是對父母要和顏悅色;一是令父母開心愉悅。"孝"的本質就是發自內心的"愛"父母,有愛自然會在日常行為中表現出對父母的關心和敬愛,"冬溫夏凊,昏定晨省",自然不會讓父母心生憂慮,自然要讓父母的晚年過得幸福開心!

因此,孝的最高層次——不對!是子女盡孝道的最終目標,就是令父母過得安心而快樂!否則,即是不孝!

致力於傳統文化學習,請多指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