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的核心價值

孔夫子研習《周易》,非常用功:“韋編三絕。居則在席,行則在橐。”孔夫子這樣評價《周易》:“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佔。”解釋如下:

凡“立言”者,都會從《周易》當中尋找理論依據。《四庫全書》這樣講:凡著書立說,必“援易以為說”。古代如此,當今亦然。

凡“立功”者,必然能夠把握“簡易、變易和不易”的規律,做到了“知變和應變”,“識存亡”而“知進退”。歷史上立大功者不乏其人,只有能全身者,才稱得上真正的“立功”。人們都會說“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但不懂大自然的規律和人生命的規律,根本不能把握住自己的命運。開國元勳朱德這樣說:上戰場,一要勇敢,二要信命。

凡“立德”者,必然能夠洞悉自然之象。人類所有的發明,都源自對自然的觀察和模仿。所以,《周易》有“觀象制器”之說。現實的例子不勝枚舉。

凡目光遠大、胸襟卓越者,必然有“預知”的能力。毛澤東經常在高級幹部會議上講:“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關於預知,古代有古代的理論和方法、現代有現代的理論和方法,各民族都有自己獨到的技能,都是對實踐經驗的總結。無知的人總是厚今薄古,其實古人發明的、一直延續使用的許許多多的知識和理論,今人根本搞不清楚個所以然,例子也懶得舉了。

易乃大道之源。

《易經》的核心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