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的50個成語典故,你都知道嗎?快快收藏吧!

《論語》,一部不朽之作,影響了兩千年來的中華文明。


書中的許多警句格言,被廣為流傳;而你可知道,出自《論語》的成語竟也數不勝數,多多積累,用在作文中為作文增色!


1、哀而不傷


【解釋】:哀:悲哀;傷:傷害。憂愁而不悲傷,形容感情有節制;另形容詩歌、音樂優美雅緻,感情適度。比喻做事沒有過頭也無不及


【出自】:《論語·八佾》:“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2、怨天尤人


【解釋】:天:天命,命運;尤:怨恨,歸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問題,一味報怨天,責怪別人。


【出自】:《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3、欲罷不能


【解釋】:欲:想;罷:停,歇。要停止也不能停止。


【出自】:《論語·子罕》:“夫子循循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4、比而不周


【解釋】:搞幫派,但是不團結。結黨營私。


【出自】:《論語·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屏氣凝神


【解釋】:屏氣:抑制呼吸;凝神:聚精會神。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違心一致。


【出自】:《論語·鄉黨》:“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


6、博施濟眾


【解釋】:博:廣泛;濟:救濟。給予群眾以恩惠和接濟。


【出自】:《論語·雍也》:“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


7、博文約禮


【解釋】:博:金我,廣;約:約束。廣求學問,恪守禮法。


【出自】:《論語·雍也》:“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8、不恥下問


【解釋】:樂於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習,而不覺得不好意思。


【出自】:《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9、不得其死


【解釋】:指人不得好死。也表示對惡人的詛咒。


【出自】:《論語·先進》:“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0、不捨晝夜


【解釋】:舍:放棄。不放棄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繼日。


【出自】:《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11、不亦樂乎


【解釋】:用來表示極度、非常、淋漓盡致地意思。


【出自】:《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12、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解釋】:不擔任這個職務,就不去過問這個職務範圍內的事情。


【出自】:《論語·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論語》中的50個成語典故,你都知道嗎?快快收藏吧!

13、察言觀色


【解釋】:察:詳審。觀察別人的說話或臉色。多指揣摸別人的心意。


【出自】:《論語·顏淵》:“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14、成仁取義


【解釋】:成仁:殺身以成仁德;取義:捨棄生命以取得正義。為正義而犧牲生命。


【出自】:《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


15、成人之美


【解釋】:成:成就。成全別人的好事。


【出自】:《論語·顏淵》:“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16、有教無類


【解釋】:類:類別。不管什麼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出自】:《論語·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


17、大動干戈


【解釋】:干戈:古代的兩種武器。大規模地進行戰爭。比喻大張聲勢地行事。


【出自】:《論語·季氏》:“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業;而謀動干戈於邦內。”


18、待價而沽


【解釋】:沽:賣。等有好價錢才賣。比喻誰給好的待遇就替誰工作。


【出自】:《論語·子罕》:“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19、簞食瓢飲


【解釋】:一簞食物,一瓢飲料。形容讀書人安於貧窮的清高生活。


【出自】:《論語·雍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20、當仁不讓


【解釋】:原指以仁為任,無所謙讓。後指遇到應該做的事就積極主動去做,不推讓。


【出自】:《論語·衛靈公》:“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21、道不同,不相為謀


【解釋】:走著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謀劃。比喻意見或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


【出自】:《論語·衛靈公》:“道不同,不相為謀。”


22、道聽途說


【解釋】:道、途:路。路上聽來的、路上傳播的話。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出自】:《論語·陽貨》:“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23、以德報怨


【解釋】:德:恩惠。怨:仇恨。不記別人的仇,反而給他好處。


【出自】:《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24、耳順之年


【解釋】:六十歲時聽別人言語便可判斷是非真假。指60歲的代稱。


【出自】:《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25、發憤忘食


【解釋】:努力學習或工作,連吃飯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奮。


【出自】:《論語·述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26、犯上作亂


【解釋】:犯:干犯。封建統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義。


【出自】:《論語·學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27、肥馬輕裘


【解釋】:裘:皮衣。騎肥壯的馬,穿輕暖的皮衣。形容闊綽。


【出自】:《論語·雍也》:“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


28、斐然成章


【解釋】:斐、章:文采。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


【出自】:《論語·公冶長》:“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載之。”


29、分崩離析


【解釋】:崩:倒塌;析:分開。崩塌解體,四分五裂。形容國家或集團分裂瓦解。


【出自】:《論語·季氏》:“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


30、父母之邦


【解釋】:指祖國。


【出自】:《論語·微子》:“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31、一言以蔽之


【解釋】:蔽:遮,引伸為概括。用一句話來概括。


【出自】:《論語·為政》:“《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32、割雞焉用牛刀


【解釋】:殺只雞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辦小事情用不著花大氣力。


【出自】:《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絃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33、樂在其中


【解釋】:喜歡做某事,並在其中獲得樂趣。


【出自】:《論語·述而》:“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34、恭而有禮


【解釋】:恭:恭敬;禮:禮節。恭敬又有禮節。


【出自】:《論語·顏淵》:“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


3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解釋】:器:工具。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鋒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準備工作非常重要。


【出自】:《論語·魏靈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36、攻乎異端


【解釋】:指鑽研和實行儒家以外的主張,也指斥責異端。


【出處】《論語·為政》:“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37、過猶不及


【解釋】:過:過分;猶:象;不及:達不到。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合適的。


【出自】:《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38、怪力亂神


【解釋】:指關於怪異、勇力、叛亂、鬼神之事。


【出自】:《論語·述而》:“子不語怪、力、亂、神。”


39、後生可畏


【解釋】:後生:年輕人,後輩;畏:敬畏。年輕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過前輩。


【出自】:《論語·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40、患得患失


【解釋】:患:憂患,擔心。擔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擔心失掉。形容對個人得失看得很重。


【出自】:《論語·陽貨》:“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41、誨人不倦


【解釋】:誨:教導。教導人特別耐心,從不厭倦。


【出自】:《論語·述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42、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解釋】:一句話說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馬拉的車也難追上。指話說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數。


【出自】:《論語·顏淵》:“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 《鄧析子·轉辭》:“一言而非,駟馬不能追;一言而急,駟馬不能及。”


43、見義勇為


【解釋】:看到正義的事,就勇敢地去做。


【出自】:《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


44、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解釋】: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加給別人。


【出自】:《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45、既往不咎


【解釋】:咎:責怪。原指已經做完或做過的事,就不必再責怪了。現指對以往的過錯不再責備。


【出自】:《論語·八佾》:“成事不說,逐事不諫,既往不咎。”


46、見賢思齊


【解釋】:賢:德才兼備的人;齊:相等。見到德才兼備的人就想趕上他。


【出自】:《論語·里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47、色厲內荏


【解釋】:色:神色,樣子;厲:兇猛;荏:軟弱。外表強硬,內心虛弱。


【出自】:《論語·陽貨》:“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穿窬之盜也與。”


48、敬而遠之


【解釋】:表面上表示尊敬,實際上不願接近。也用作不願接近某人的諷刺話。


【出自】:《論語·雍也》:“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


49、舉一反三


【解釋】:反:類推。比喻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他許多事情。


【出自】:《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50、循序漸進


【解釋】:指學習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驟逐漸深入或提高。


【出自】:《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朱熹 注:“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漸進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