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胡說之十二——原來"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是這個意思。

很多人對老子的《道德經》沒有真正理解,導致誤讀。比如,有人認為老子要我們不追求功名利祿,真是大錯特錯。再如對第十一章"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就存在一些誤讀誤解。讓我們認真研讀第十一章,這些問題就會豁然貫通。請看原文: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老子》胡說之十二——原來

車轂


輻,車輪中連接軸心和輪圈的木條。古時車輪由三十根木條構成,這個數目是取法於月日之數(每月30日)。轂:車輪中心的圓木,周圍與車輻的一端相接,中有圓孔,可以插軸(見圖 ),也泛指車輪。"三十輻共一轂",意思是車的輪子有30根條輻,共同集中於這個轂上。"當其無,有車之用",無,是指轂的中空之處,插車軸的地方。這句話是說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才有了車的滾動和承載的作用,才實現了車的功能和價值。所以,車的功用和價值,是因為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得以體現的。車子是用來拉東西的,中間不空,車軸插在哪裡?沒有車軸,車子怎麼可以滾動呢?所以,這中間的空,很重要。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老子》胡說之十二——原來


《老子》胡說之十二——原來


埏,和,捏土;埴,黏土。埏埴以為器:用水和陶土製作成陶罐。"當其無有器之用",意思是,有了陶罐中空的地方,才實現和發揮了這個陶罐能夠容納物品,能夠盛裝東西的功能和用途。陶罐器皿的功用和價值,是因為陶罐有了中空的地方,才得以體現的。陶罐就是盛東西的,沒有空,東西盛放在哪裡呢?

我們常常恨鐵不成鋼的時候,會說:這個人不成器。意思是說沒用,百無一用。為什麼沒有用,什麼都不會,大腦沒貨啊。人首先要能成器。什麼是成器,器能夠裝盛東西才是有用之物,所以人要能夠容納東西,容納知識、智慧、品行,還要能容納喜歡的不喜歡各種人和物,才會成為對自己對別人對社會都有用的人,這就叫成器了。但僅僅能成器,還是不行的。孔子說過:"君子不器。"作為君子,不能囿於一技之長,不能只求學到一兩門或多門手藝,不能只求職業發財致富,而當"志"於"道",就要從萬象紛呈的世界裡邊,去悟到那個眾人以下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從而以不變應萬變。在孔子看來,只有悟道,特別是修到天道與本心為一,才有信仰,才有駕馭各種複雜事件的能力,才能擔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任。所以,不能滿足於此。首先要成器,其次,要不斷超越自己,不僅僅做一個器而已。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戶,指門。牖,指窗。這句話的意思是: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才可以住人放東西。

這個房子主要是指窯洞。

在我國很多地方都有窯洞。比如陝甘寧地區,黃土層非常厚,有的厚達幾十公里,古人創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鑿洞而居,創造了被稱為綠色建築的窯洞建築。窯洞一般有靠崖式窯洞,下沉式窯洞、獨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窯應用較多。過去,一位農民辛勤勞作一生,最基本的願望就是修建幾孔窯洞。有了窯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業。男人在黃土地上刨挖,女人則在土窯洞裡操持家務、生兒育女。窯洞是黃土高原的產物、陝北人民的象徵,它沉積了古老的黃土地深層文化。


《老子》胡說之十二——原來


《老子》胡說之十二——原來


《老子》胡說之十二——原來


老子的思維是很獨到的,能看到常人看不到的地方。由車轂插車軸、埏埴以為器、鑿戶牖以為室,老子就發現中間那個空無的作用。我們喝茶的茶杯水杯,之所以能夠盛水,是因為中間是空的,不然沒地方裝水了。老子不僅看到了,杯子的四周的作用,更看到了中空的作用。所以,老子總結道: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有"指我們感官眼耳鼻舌身能夠感知得到的、其框架平臺作用的東西,就是指第一句的車轂;第二句的陶土捏成的陶罐,第三句的房子的戶牖四壁,這些看得見的東西。"無",就是指第一句裡車轂的插車軸的空間;第二句陶罐中空的地方;第三句裡房屋裡面的空間。"利"指便利。我們已經知道了123句能帶來便利的"有"所指的內容,我們再引而申之,凡是能用作平臺的、框架的等等能帶來便利的都是"有"。"用"指作用、用途。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所以"有"是給人便利的,"無"才是發揮了作用的。有與無都很重要,有形的事物是用來提供方便,搭建框架平臺的,而其中無形的空間才是我們要用的。

明白有無的這種關係——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之後,應用於我們的生活,應該是妙不可言的。比如,你要創業,你要致富,先得找個平臺,這就是有之以為利;再在平臺上發揮你的特長而賺錢致富,這就是無之以為用了。現在賺錢的平臺好多,微信、淘寶、還有很多短視頻的平臺西瓜、快手、抖音、頭條……這些平臺都是為我們賺錢提供方便的"有",我們利用這些平臺賺錢,就是"無"。平臺重要,沒有平臺提供方便,我們沒法賺錢。我們能賺到錢也重要。如果我們不去利用它賺錢,這個平臺對我們就沒有什麼用。你們說誰更重要?都重要,缺一不可,厚此薄彼不行。這就是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再如,你有一個公司,要制定一套制度,但你要明白,制度是一種"有",不是用來管制人的,而是創造更有效的運作空間,為工作人員能更好地發揮他們的才能,提供有利的條件。工作人員有更好的工作效率才是"無"。很多公司不懂這個道理,把員工管的死死的,還美其名曰利用經濟槓桿,動不動就罰款,員工積極性都沒有了,你那公司還怎麼運作下去呢?估計要不了多長時間就會玩沒的。要弄清楚什麼是有、什麼是無。制度不過是為員工發揮才能提供方便的東東。如果你理解了,並做好了,那你公司的效益肯定蒸蒸日上啊。你說,老子多有智慧。

我們再來分析一些社會現象,學以致用嘛:我們該不該追求功名利祿或曰金錢地位財富?當然要追求,因為金錢、財富、地位,這些都是"有"。那什麼是無呢?我們高質量的生活才是無。金錢、地位財富這些不過是為我們搭建起一個有質量生活的平臺,然後你在這個平臺中安全幸福,自由自在的生活。獨立而自由,多好。但是,很多時候,人們忘掉了這個初心這個無。當富有了的時候,就考慮如何更富,如何不失其財富,就像第九章講的持而盈之,卻不知不如其已﹔揣而銳之,卻不知不可長保;金玉滿堂,還要死守。所以,不僅沒有得到自由,反而被財富捆綁了整個人,成了財富的奴隸。這就沒有弄明白"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各位,老子在闡述問題的時候,舉的例子總是生活實際中的事物,信手拈來,不僅恰到好處,還有點石成金之妙,使我們有醍醐灌頂豁然開朗之感。芻狗、橐龠、玄牝、水、嬰兒、車轂、陶罐、戶牖……這些東西一般人可能熟視無睹,但老子卻能妙盡其用,有時還能化腐朽為神奇。老子似乎在告訴我們道不遠人,道就在生活中。只要我們對生活進行深入細緻的觀察,全方位的思考,或許也會得道。

這一章,在結構上承接第二章,進一步探討有無相生的關係,講他們的相互作用:"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你們有什麼想法,我們交流交流。


文:胡老師說道

圖:來自網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