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关于成长的故事

成长就像发了芽的土豆,经过风吹日晒雨淋,长成郁郁葱葱地低矮植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开花,结果,从土壤里,挖出一颗颗饱满丰硕的果实。

消极的人说,长成又怎么样,已经不是原来的那颗土豆了;积极的人说,哇!真棒,一个土豆,收获一堆;还有一些人说,为什么要长大,永远保持最初的那个样子多好。

每个人心里,对成长都会有不同的诠释。不同的遭遇,品尝到的酸甜苦辣也不尽相同。


《麦田里的守望者》关于成长的故事


01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创作,是他毕生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塞林格出生于一个富庶的犹太商人之家,父亲在波兰做进口火腿生意。塞林格15岁时就读军事学校,二战暴发后,32岁的他又上了前线。

塞林格在军队呆了四年,对战争深恶痛绝。好在他36岁的时候终于退伍,才得以专心致志地从事文字创作,发表了很多部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后,主人公的经历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这本书也使他一举成名。

成名之后的塞林格尽力摆脱公众关注,开始隐居生活。他买了块山地,在山顶上建了所小房子,过着隐居写作的生活。直至2010年,塞林格去世,终年91岁。

《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时,刚好是二战结束,美国成了政治军事大国。实利主义社会盛行,却没人在意精神生活,导致人们的精神生活如沙漠般荒芜。主人公霍尔顿的形象便是基于该原因虚拟出来的人物。

《麦田里的守望者》主要讲述了一个男孩离开学校,独自去伦敦的三天两夜里,游离于各种社交场所,遇到一系列人和事对他产生的影响。让我们看到一个莽撞而浮躁的少年的心灵成长轨迹,他的经历也带给我们无限的思考。


《麦田里的守望者》关于成长的故事


02

主人公名叫霍尔顿,是一名16岁的中学生。他家境很好,在非常有名气的私立学校潘西就读。不过霍尔顿过一点也不喜欢这个学校,他因为5门功课中4门不及格,被学校开除。如果说仅仅因为学习不好就讨厌学校还说得过去,可霍尔顿不是。

霍尔顿对什么都提不起来兴趣,他讨厌学校有人偷他的东西;讨厌每周六都吃一样的饭菜;讨厌校长对有钱人家做出的虚伪表现;讨厌同学的表里不一;讨厌连他的话都不肯认真听,却自以为是的老师;是的,所有一切的一切,他都讨厌,都不喜欢。

他不喜欢老师、不喜欢同学、不喜欢家长,超出霍尔顿年龄的所有人,他都不喜欢。原因有两个,其一,霍尔顿认为,这群人都是假模假式的伪君子,虚伪透顶。其二,霍尔顿不知道生活的意义,不知道将来的目标,对未来一片迷茫。

从成人的角度、成人的世界来分析霍尔顿认为的假模假式,其实就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法则。没有对错之分,只是在权衡利弊得失后,所选择的最大利益。然而,处在霍尔顿那个年纪的孩子,无法理解。

霍尔顿对社会过度理想化,他不认同出于利益而产生的一切选择。他哥哥OB是个小说家,OB以前写的小说,霍尔顿非常喜欢。那时OB写小说,是因热爱文学而写。可是后来,OB和好莱坞签约写剧本,写作成了赚钱的工具。从那时开始,OB讨厌哥哥的文字,连带哥哥文字换取的一切酬劳和物质享受在霍尔顿眼里都难以接受。


《麦田里的守望者》关于成长的故事


这就是霍尔顿迷茫的原因之一,还有学校奥森伯格纪念楼。奥森伯格算是霍尔顿的校友,是位做殡葬行业发家的生意人。他给了学校一笔赞助,奥森伯格纪念楼便由此而生。奥森伯格在学校做演讲时,说自己一遇到挫折,不管身在何处,就立即向上帝祈祷。

生意人遇到挫折,一般都是生意不好的时候。奥森伯格从事殡葬行业,他生意不好的时候,说明离世的人很少?他向上帝祈祷,岂不是希望多来几具尸体?那么奥森伯格做的慈善又有什么意义呢?霍尔顿觉得奥森伯格就是沽名钓誉,虚伪到家的家伙。

奥森伯格的现象,在社会中确实不在少数。成年人受利益驱使,会假装视而不见,可霍尔顿敏锐的洞察力立即捕捉到了这一点。他并不认为成年人会看不见,成年人在要求孩子们真诚、善良的同时,自己先放弃了底线。

那么这种环境能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答案是和他们一样的人。就像舍友阿克利、斯特拉雷德。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好像没有人在意谁会表里如一,心里再多的龌蹉,不表现出来,大家都可以视而不见。

这就是霍尔顿眼里的成人世界,他无法做到妥协,也融入不进去。如果霍尔顿也能视而不见,便活得没那么痛苦。然而,霍尔顿做不到,他对这些行为深恶痛绝。心里保持的纯真美好梦想,在现实面前坍塌了。


《麦田里的守望者》关于成长的故事


03

霍尔顿标志性的形象,是一个反戴红色猎帽,满脸桀骜不驯的男孩子。红色猎帽代表他对未来和生命没有熄灭的热情,也代表霍尔顿将嘲笑世人的心,用最醒目的颜色放在最显眼的位置。反戴猎帽,表示毫不隐藏的反叛之心。猎帽是霍尔顿的心灵和精神的结合体。

整书基调灰暗、阴沉,作者多次描写霍尔顿戴起红色猎帽的情景。每一次都在昭示霍尔顿坚决不同流合污,不向世俗低头的决心。霍尔顿将帽子送给妹妹,想将最美好留给妹妹,妹妹又将帽子戴回霍尔顿头上。说明霍尔顿经历寻找自我的过程后,仍然回到原地。

潘西的生活让霍尔顿越来越迷茫,也越来越不知所措。他和同学打了一架,提前离开学校,开始了三天两夜的找寻自我的旅程。也许从霍尔顿内心深处,愿意尝试接受成人世界的规则。然而,在伦敦的三天两夜里,没有让他清醒,反而更加迷茫。

出租车将他带到了纽约的廉价旅馆,霍尔顿看到了很异服癖和举止奇怪的男女。他假装成人,和夜总会的女人调笑,请她们跳舞喝酒,捉弄那些虚伪的女人。酒保看他年纪小,不卖酒给他,霍尔顿边嘲讽边肯定人家做得对。

霍尔顿晚上睡不着觉,莫名其妙的和电梯工搭话招来了女郎。看到那女孩子年纪和自己一般大,心生同情和怜悯,便打定主意让那女孩陪他聊天。那女孩为了多讹霍尔顿几块钱,连同电梯工揍了他一顿。


《麦田里的守望者》关于成长的故事


霍尔顿极度孤独和苦闷,他不停抽烟、酗酒。去娱乐场所,看到观众把钢琴手吹捧上了天,但又丝毫不在意钢琴手弹了些什么。钢琴手也不在乎观众会不会欣赏音乐。听着四处响起让人尴尬和“令人作呕”的掌声欢呼声,霍尔顿替钢琴手感到沮丧和烦闷。

看到这些,他更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和方向。难道成长就是将变虚伪、唯利是图吗?那这种成长,对自己、对人类有什么意义?如果这是每个人都需要成为的样子,那为何不在开始,不成长,岂不是更好的选择呢?

是的,单纯地从霍尔顿的角度上来看,确实是这样。成年人的世界并不完美,成年人的选择更多是以利益为基础来做的决定。霍尔顿可以质疑,可以鄙视,但不能否定成年人为家庭所做的一切努力和贡献。

正是成年人放弃了成长过程的单纯美好,才能给下一代生存的机会。不单单是霍尔顿,成年人一样会在权利、金钱、欲望中迷失自己。那时,成年人对自己的否定,大于霍尔顿对自已成长的否定。成年人只能在一次次的挣扎中,内化痛苦,选择自己接受的结果。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霍尔顿所处的迷惘期,要么勇敢的走出困扰自己的空间,要么永远的被禁锢于其中。


《麦田里的守望者》关于成长的故事


04

霍尔顿性格苦闷、犹豫、颓废又矛盾,他无法接受成人世界的思想,固守着孩子的天真美好。和周边一切格格不入,想努力去改变些什么,却无力突破现实的困顿。最后只好把思想圈在狭小的空间,用愤怒、焦虑来代替成长中不安地情绪。

霍尔顿又是善良单纯的,他给修女捐钱。看着修女穿着朴素,餐饮简单,为自己才饱餐一顿而感到羞愧。不小心把烟喷在修女脸上,又为自己的失礼行为感到自责。他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人,无时无刻都在表现着两个矛盾的自己。

借宿在老师安托利尼家里,发现老师在抚摸自己的头,吓得他穿着衣服就逃出家门。其实,长辈抚摸头顶的举动非常常见,霍尔顿看着,却都成了变态的行为。可见,在外游荡的那两天时间里,霍尔顿的身心都受到极大的煎熬,精神状态也变得奇差无比。

“一个不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轰轰烈烈地死去,一个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谦恭地活下去”

这句话是给安托利尼给霍尔顿写的一句话。霍尔顿拿到手时,看了一遍,嘴里说着谢谢。心里却想的‘难得他那么费事写下来,他真的挺好,可问题是我不太想专心听他讲。我突然感到真困’。


《麦田里的守望者》关于成长的故事


老师说的很对,可是,俩人的对话不在一个频道上。霍尔顿的心结都没有打开,老师对他说什么,都是枉然。

霍尔顿偷偷溜回家中时,告诉妹妹离开学校的原因。妹妹听了以后对他说:“你对发生的任何事情都不喜欢”。 霍尔顿听到这句话,心情很沮丧。因为,妹妹说到了他的痛点。他不喜欢长大,他不喜欢成人。

我一直在脑子里想像很多小孩在麦田地什么的玩游戏。有几千个小孩,没别的—没别的大人,我是说,除我之外。我就站在这破悬崖边上,我要做的,就是抓住每一个跑向悬崖的孩子——我是说他们不看方向的话,我就得从哪出来把他们抓住。我就整天干这种事。我就当个麦田守望者得了吧。我知道这很疯,但这是唯一一件我想做的事了。我知道这很疯”。

霍尔顿始终怀揣着单纯美好,他的理想也是那么的不切实际。也许,这便是愿意为某个理由轰轰烈烈的去死,也不愿意为了放弃这个理由而谦恭地活下去的理由吧。


《麦田里的守望者》关于成长的故事


05

那三天两夜霍尔顿尽力去触碰成人的世界,看遍了成人世界的虚伪、欺骗和堕落。对生活再次产生更深地质疑和失望。霍尔顿不想去死,又找不到生存的意义。无法面去这一切的他,想到了逃避。企图通过逃避,来找到他人生的目标,或者说生命最终的意义。

霍尔顿把要离开的消息告诉妹妹,妹妹要和他一起离家出走。在公园等妹妹时,他看到墙上写着脏话,霍尔顿努力擦拭着墙上的笔迹,不愿意让这些污秽字眼玷污了孩子们纯洁的心灵。从这些举动来看,霍尔顿的心里十分善良,尤其对孩子,他尽心尽力地维护着孩子们的世界。

妹妹拖着行李出现在眼前,霍尔顿思前想后,还是放弃了离家出走的念头。他带妹妹去动物园,看着妹妹坐在旋转木马上,无忧无虑,笑得天真且开心。霍尔顿豁然开朗,他发现自己执着的想要坚持的东西,就是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在这世界,静静地守望孩子们的成长,守护纯洁的心灵。

《麦田里的守望者》里的霍尔顿是充斥着矛盾的结合体。有16岁孩子特有的焦虑,也有对现实不满,怀有强烈反抗精神的一面。他既孤独又理想化,在拒绝与世界妥协的同时,也拒绝成长。


《麦田里的守望者》关于成长的故事


矛盾的想法使霍尔顿始终不曾学会与自己和解,与他人和解。他既是道德的卫道士,又是破坏者。因此,霍尔顿看每个人都虚假做作,甚至非常讨厌别人的说教。可内心又存留梦想和善意,愿意为保持纯真的孩子做无畏的守望者。

这本书从开始到结束,霍尔顿的父母亲就没有出现过。父亲办公室的电话倒是在书中出现过几次,母亲唯一的出场,也是在黑暗中,霍尔顿与之擦肩而过。亲情的缺失使得霍尔顿性格孤独且矛盾,对情感持有狂热又淡漠的态度。

霍尔顿在成长的必经之路上缺乏行之有效的引导,对未知的一切有着本能的怀疑和排斥。在得不到关注认同时,会自然而然的站在所有人的对立面。用“众人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眼光,去看社会。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参与进来,多与他沟通交流,了解他的想法和苦恼。霍尔顿是完全可以融入社会,正是因为父母的听之任之,让孩子逐渐游离在社会的边缘,无法安放自己的焦虑。


《麦田里的守望者》关于成长的故事


『鸡蛋向内打破是食物,向外打破是生命』

于成长而言,16岁的年纪,是个分水岭,区分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世界。走过去,那道分水岭便是一条小溪,在脚下欢畅地流淌;走不过去,便成了不可逾越地代沟,对面的人进不来,自己也出不去。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成长不是一味的迎合讨厌的人或事,而是坚持最初的本心,努力长成自己想要长成的样子。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