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岳滩村的由来


偃师岳滩村的由来

岳滩村位于岳滩镇最东部,三面临河,一面临渠(涝洼渠)。村北紧邻洛河,与城关镇的西寺庄村隔河相望。

岳滩村原名岳家滩,后改为“双龙镇”,又名“龙抬头村”。因常年遭受水灾,先辈们便把传说中的两位河神(伊河为青龙,洛河为黄龙)敬了起来,还在洛河边为它建了龙王庙,但双龙始终没有显灵,依然是“住在夹河滩,十年九年淹,一年水不淹,感谢龙王感谢天”。后来为躲避水患,村民纷纷挖土垫庄,形成许多人工高地,俗称“圪垱”,虽有张家圪垱、李家圪垱、傅家圪垱等,反映出村民对高地的期盼,虽属滩涂地,也要有山岳,于是以岳滩命名。

伊汭:位于岳滩村东部,系伊河与洛河的汇合处。这里自古以来便是风水宝地。当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后,曾在此瞻望中原,感慨连连:“自洛汭延于伊汭,居阳无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过于三涂,我北望过于有岳,丕愿瞻过于河,宛瞻于伊洛,无远天室。”天室就是中岳嵩山。意思是说:从洛水一直到伊水之间,平坦而无险阻,这里曾是夏朝定居的地方。我曾经南望三涂(即三涂山,在嵩县西南伊水之北),北眺太行,看过黄河,觉得只有洛、伊之间,才是天子建都居住的地方。等到周都在这里建成后,我才可以放心而去。据《竹书纪年》记载,“帝癸(即桀),元年壬辰帝即位居斟鄩”,“十三年迁于河南”。夏桀在位共31年,在斟鄩居住了12年,于“十三年迁于河南,”居住了19年直到亡国,其地在哪里?据考证应是“河南”,夏桀迁居的这个“河南”就在伊汭。由于隋代之前,伊洛两河的汇流处在佃庄镇和翟镇镇交界处的东、西坞流村之间,因此,此“伊汭”与今岳滩村的伊汭虽然都是在伊水入洛水的内夹角洲内,但却相差甚远。

岳滩村自村委大院和伊、洛汇流处的直线距离约不足1公里。1982年夹河滩特大洪水暴发前,这里是伊、洛汇流的地方。洪水退后,村里修起堤坝,洛河向北移动,伊、洛汇流地点往东又移了约200米。在这里可看到伊洛三角洲以及“人”字形的伊洛河。伊河河面有40多米宽,洛河水面有80多米宽;伊河水较清,洛河水较浑;伊河水流较缓,洛河水流较快。两河汇流,冲积出一个一亩大小的长条形沙岛,河面也陡然增宽。

古往今来,在伊汭这个地方发生和流传过许多故事。《水经注·地记》曰:“洛水东入于中提山涧,东流会于伊是也。昔黄帝之时,天大雾三日,帝游洛水之上见大鱼,杀五牲以醮(jiao)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鱼流始得图书,今《河图·视萌篇》是也。”西周时期的仙人王子乔曾在此吹笙放歌,“拟音凤响,浮丘感应,接于俱上”;伊汭之水,“亦洛神宓妃之所在也”!伊洛合流是古时候偃师八景之一,当地人甚至认为,三国时期曹植的《洛神赋》写于该村。

起源于清代的岳滩村古庙会在夹河滩也名声显赫。尤其是每年农历腊月十三日、三月二十五日和七月初十的三个会期,整个岳滩村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热闹极了。

另外,岳滩村在解放后还是全国著名的小麦高产、稳产区,全国著名的小麦专家刘应祥就是该村人。过去这里十年九淹,夏秋季节茫茫滩地上到处是芦苇杂草,冬春季节则是白茫茫一片盐碱地。村党支部书记刘应祥,硬是带领全村人,把盐碱地变成小麦高产稳产区。1952年,偃师县第一个农业互助组产生于该村;1964年,河南农学院在该村设立科研站;1969年,岳滩农学院在该村成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