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名教任自然”嵇康的矛盾思想与人格美

导语

嵇康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既有着儒家的内涵,也有着道家的倾向。嵇康提出“越名教任自然”的反儒言论,但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却又坚定地维护着儒家的理想。这种对儒学的态度,看似矛盾,实际上却彰显出了他特有的人格魅力。

嵇康崇尚神仙的清静高远,却难舍儒家的现实关怀

嵇康曾在诗中多次描绘着自己悠然自得的生活场景。这可见嵇康对于抛开世俗,回归自然的向往。嵇康脱离世俗的目的,是想要追求更高层次的神仙生活,以达到长生不老。并且嵇康也一直关注和钻研着道家的神仙之事,他坚信神仙是确实存在的。通过卓有成效的养生调理,普通人也是可以达到几百岁甚至上千岁生命的。但是这样一个汲汲于神仙生活的人,却根本无法绝尘于世俗人情。

“越名教任自然”嵇康的矛盾思想与人格美

儒家传统思想的核心理念是忠、孝、仁、义,它们之间一脉相承,其价值和意义都要远远高于生命。当忠孝仁义与生命发生冲突时,要能做到舍生取义。嵇康的思想就很好地体现了忠孝仁义的儒家理念。

嵇康在《管蔡论》中认为管叔、蔡叔服膺礼教,是忠诚于周王朝的忠义之士。他们对文王做出承诺,要效忠于武王和成王,誓死捍卫周朝疆土。而当时成王年幼,周公辅政。二人担心周公谋逆,因此想要举兵谋反,拱卫周朝王室。而周公明知二人忠义但是为了“一化齐俗,义以断恩”,不得不诛杀管、蔡。这里可见嵇康对管蔡忠诚护主的赞誉,对周公不失仁义的肯定。也体现出了嵇康内心对儒家思想中忠诚观念的拥护

嵇康曾在《答难养生论》多次流露出对父母身患疾病的忧伤,可见他对儒家孝道的恪守。并且嵇康还对他不受待见的兄长嵇喜敬爱有加,嵇喜从军入官时,嵇康多次写诗相赠。表达思念之余,也憧憬了和兄长携手畅游的美好。这些行为可以看出嵇康对儒学中孝悌观念的恪守。

“越名教任自然”嵇康的矛盾思想与人格美

嵇康对于友人,也体现了儒家传统道德中的义。嵇康因吕安之案获罪入狱,便是一事。吕安的弟弟吕巽,侮辱了吕安的妻子,但是吕巽却诬告吕安不孝,吕安因为此事被下入狱,嵇康因此替朋友吕安挺身而出,与吕巽绝交。嵇康既然一心向往神仙自由,厌倦了凡尘俗世。那么他就应该追求清虚宁静,对俗人俗事不闻不问。可是他却插手吕氏兄弟的恩怨,并最终导致其深陷其中,引来杀身之祸。可见嵇康对于儒家仁义的坚守可谓极之尽之了。

嵇康对神仙生活的向往是真,但对儒家所倡道义的坚守也是真。最终,他抛却了道家长寿贵生的观念,实践了儒家舍生取义的精神。

嵇康曾经为了不做官而归隐,但归隐之时却又经常关怀于政治

嵇康在隐居时写下《答二郭诗》表明了他对官场的看法,诗中嵇康认为由于统治者不实行仁义,导致官场仕途险要迭起,荆棘丛生,为官者为争夺权力,相互倾轧。如果让他为官就好像手执屠刀,沾上一身腥臊气味。因此嵇康想要做鸾凤,避官归隐。他还曾高评司马相如,赞扬他不受礼节约束,超脱自然的精神,以及不为功名利禄熏心,不重权势的高贵品格。尽管嵇康对隐逸行为十分赞赏,但却没有放弃对政治的关怀。嵇康在归隐时曾写《太师箴》一文,文中就毫不避讳地谈论自己对现实政治的观点:他认为国家动乱不堪,是因为权力者利欲熏心,利用繁礼缛节,规矩刑法,互相倾轧,用尽心思机巧谋取利益,来满足一己私欲。导致君臣生出异心。这里嵇康虽然有抨击和嘲讽司马氏的意味,但恰反映了其内心对现实政治的深切关怀,否则,何必多言?

“越名教任自然”嵇康的矛盾思想与人格美

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反儒言论,但行为处处合乎儒家准则

嵇康的诗文作品中,充满了对儒家礼教约束和限制思想行为的弃厌和讽刺。其对道家自然的向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他对儒家思想的否定。这是嵇康思想矛盾的又一表现。

嵇康在写给山涛的绝交信中说自己性情颓放疏懒,好琴赋猎渔,不喜官场拘束,不擅书信,不重吊丧,不喜俗人,性矫情躁等。这些缺点明显与礼教相违。都表明嵇康不愿违逆自由不拘的本性以及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充满了对儒家礼教的嘲讽抨击。并且,嵇康还直接大胆地讽刺儒家经典为“污秽臭腐”,经书礼法让他感觉厌恶。他认为读书会催害人的身体和心灵。人不需要读书,只要顺从于自然就好了。

“越名教任自然”嵇康的矛盾思想与人格美

然而,嵇康却在《释私论》中提出君子的行事,内心应该不在乎是非,行为却又不违反道义。美德不应该被挂在嘴边,道义也不应该刻意为之,而是应该由心而发,坦荡豁达地行仁义之事。这里能看出嵇康并不抵制和抛弃仁义礼教,而是认为应该放弃那些表面做法,注重内心的道德修为。并且嵇康以身作则,从不满嘴仁义道德,不故作高尚,行事却处处合乎儒家的道义。也正如孔子认为的那样:真正的仁义礼教,不是那些繁文缛节,而是要做到由心而发,不受礼教束缚,自然而然的仁义。并且嵇康还在在《家诫》还谆谆教诲儿子为人处事应谨言慎行等种种符合儒家礼教的行为规范。列举了伍子胥、夷齐、柳下惠、苏武等忠贞守节的事迹,以告诫儿子行忠孝之事。可见嵇康对儒学礼教的认可和推崇。

嵇康追求长生不老,但是最终却为了内心的理想,舍生取义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的生命无法得到保障。因此人们更加关注个体生命以及其存在的意义。对嵇康来说,既服膺道家“贵生”之说,却又以生命实践了儒家“取义”之训,这是嵇康思想矛盾的又一表现。

“越名教任自然”嵇康的矛盾思想与人格美

首先,对于嵇康的生命观而言。嵇康在认为天地长久,但是人生相对于天地而言,太过短促。想要位列仙班,以济不朽。因此他非常重视养生,珍视生命。尽管嵇康一直追求道家的养生,希望得道升仙。但是最终却走上了政治的刑场。

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嵇康因为替吕安出头而获罪。嵇康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从容地面对了死亡。他在临刑之际,神态气节依然没有改变。嵇康泰然自若地面对死亡,可见他早已明白舍生取义的价值。最终,他以高绝的姿态从容地走上刑场。以慷慨赴死,实践了儒家杀身成仁的精神。他虽然热爱生命,追求养生。但是他更加明白,比生命长度更重要的是生命的尊严。因此他决不苟且偷生。一曲《广陵散》弹奏出他从容就义的坦然和高贵不屈的尊严。

“越名教任自然”嵇康的矛盾思想与人格美

嵇康大胆地批判儒家思想又深爱着它,这就增添了他的人格魅力

西方个人主义,英雄主义的观念较为强盛。这种观念也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心理学的发展。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卡伦霍妮说过:时代以及文化的因素决定了内心的冲突,当时代的引领者出现冲突时,他会影响着他人的思想以及时代的进程。嵇康赴刑场之时,三千太学生请命,可见嵇康在当时思想领域的影响力。作为魏晋风度、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嵇康,他不屈高洁,崇尚自由的人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由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中国人本崇尚道家的逍遥自由,并且也一直追求着外道内儒的和谐统一。但是,过分的自由就会导致肆意放纵,所以必然要有强有力的儒学内核作为约束。于是就逐渐形成了一种中国特有的外表放荡不羁,内心却恪守原则的外道内儒的中国式人格。这种外儒内道的思想,影响着中国几千年来的人格塑造。比如金庸老先生《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就是以嵇康为原型塑造的,他放荡不羁爱自由的同时却无法割舍掉对十恶不赦的师傅的敬重。这种表里不一,不但不会拉低一个人的形象,反而会抬高他的人格魅力。嵇康的形象就是一种独特的,中国人特有的人格美的体现。

参考文献

《论语》

《孟子》

《三国志》

《庄子》

《晋书》

《世说新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