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英法等国为什么面对德军的闪电战束手无策呢?

作为二战德国不可一世的闪击战,至今仍让欧洲各国记忆犹新,之所以闪击战那么让人难忘,主要是它开创了前所未有的作战模式,就象上世纪九十年代发生的海湾战争一样,把人类又带向了另外一个作战环境中。

二战,英法等国为什么面对德军的闪电战束手无策呢?

但是,希特勒德军在二战中所使用的闪击战,并不是德军新发明的什么创举,实际上在一战的时候,协约国和同盟国都不同程度地使用了这一理论,只是运用的程度不同罢了。

早在一战前夕,德国著名军事家冯.施利芬就创建了闪击战理论,但这个理论的基础却是以闪电和战争两个词融合在一起的,正因为这个理论在以前任何战场环境中都没有使用过,因此,当德军在一战中拿出这个战法时,刚开始让协约国的英法联军无所适从,一时都找不到怎么破解的办法。

在一战期间,德军根据冯.施利芬的闪击战理论制订了一份“施利芬计划”,运用五支大军运行到法军的后方,妄图实施分割包围,但由于德军在这一计划中注重了步兵的进攻而忽视了步坦的协同,因而被英法联军打了个措手不及,总体上看,这个闪电战因战线长、兵力分散和攻防脱节而失败了。

但德国是个擅于总结经验教训的国家,在一战中出现的堑壕战、阵地战以及综合运用突击队,包括步坦协同作战等缺点,在二战前二十年的总结中得到纠正,因此,当德国装甲兵之父、又称闪电战之父的古德里安把闪电战理论应用到装甲集群之中时,这一理论得到了有效的发挥,从而奠定了德国在二战初期坦克能长驱直入、而后勤补给供应不上的基础。

二战,英法等国为什么面对德军的闪电战束手无策呢?

那么,问题就出现了,同样是经过一战的洗礼,而且英法还是战胜国,到了二战时,英法等国为什么面对德军的闪电战而束手无策呢?

首先,英法两国经过一战的打击后,综合国力显著下降,尤其是民众反战厌战情绪浓厚,两国并没有把德国的崛起当回事,缺乏居安思危意识。

在英法两国当政者心里,他们以为经过《凡尔赛和约》的严厉制裁,德国不可能马上恢复元气,因此放松了对德国的监管,以至希特勒能暗渡陈仓瞒天过海地把军事力量,通过寓军于民的方式发展了起来。

而希特勒在发展军事的同时,更是早早就把协同战术理论放置到纳粹德军的建军原则里,因此,从一开始,纳粹德军的建设就是按照作战要求来训练的。

其次,希特勒上台就把独裁和扩张作为奋斗目标,而英法等国还沉浸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上。

有学者说,《凡尔赛和约》就是给希特勒德国复仇的加速器,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即使到了现在,仍有不少学者在为德国一战的赔偿和制裁问题打抱不来,认为和约就是野蛮和抢夺。

而作为当时工业水平相对靠前的德国来说,赔偿算不了什么,但是制裁得太离谱了,因此,从政府到民众都对这个和约意见很大,从一定程度上讲,这个和约就是一个火药桶,挑起了德国与西欧各国的矛盾,同时,也引燃了德国发奋努力重新再战的怒火。

而作为英法战胜国来说,他们只想着如何从德国手中收取战争赔偿,并没有对希特勒一步步的扩张野心进行监督,以至当希特勒收复周边的小国包括波兰以后,英法才感到自身安全受到威胁,这才草草宣布对德宣战,可已经晚了。

二战,英法等国为什么面对德军的闪电战束手无策呢?

第三,纳粹德军在二战中实施的闪电战,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型战争模式,与英法等国期盼的被动防御完全是两个样子。

一战时,协约国和同盟国双方都使用了许多新式武器,包括坦克和生化武器,坦克和阻击手、防毒面具等也都第一次出现在战场中。而且,大兵团作战、利用堑壕、铁丝网等作为攻防手段也都第一次登上战争舞台。

但到了二战以后,经过一战血与火的检验,德军很快便找到了新的战争样式,由一战坦克单纯掩护步兵进攻转变为坦克单独成为装甲集群,成了一支新型的打击力量。同时,德国又广泛运用海陆空协同战术同步推进,从而一改单防步兵进攻的形态,转尔需要全方位进行防御。

从上面介绍的不难看出,二战德国首创的闪电战,并不是单指突然袭击,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完全颠覆了当初人们对战场环境的认知,所以,当德军实施闪电战的时候,很多国家莫名其妙地吃了这个亏,等他们醒悟过来也以牙还牙,以同样方式对德进行还击时,德国也就失去了继续进攻的动力,在希特勒看来,这场战争,德国只能赢不能输,所以,当盟军和苏军全线反击时,德军根本就没想过进行防御作战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