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清明節竟有七天假期,而且活動豐富多樣真是羨煞世人

提到清明節,人們都會想到杜牧的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再加之清明節是祭祀去世親人的節日,心中不免會有些傷感。然而在唐朝清明節卻是老百姓很盼望的,因為有七天的假期,還有豐富多彩的民間娛樂活動。

唐朝的清明節竟有七天假期,而且活動豐富多樣真是羨煞世人

唐朝的清明節之所以有七天假期,是因為清明節和寒食節距離很近,清明之所以能從節氣演變為傳統節日,與它的兩個前身寒食節和上巳節有關。

早期寒食節的日期不定,大約在魏晉時期固定在冬至後第105天,主要的習俗是禁火、冷食;上巳節來源於傳統的巫術信仰,是指干支紀日法中,三月的第一個巳日,古人認為“巳”代表去除疾病,所以在上巳這天到河水中沐浴,希望藉此祓除不祥。

在唐朝將清明、寒食,上巳三個節日融合在一起,《唐會要》記載:“寒食清明,四日為假”,後來唐代又改成:“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最後到了唐朝貞元六年,改成了放假七天,並一直將這一規定延續到唐朝滅亡。

就這樣唐朝的清明節就有了七天的假期,是不是很開心?

假期時間長了,朝廷和百姓自然要想辦法娛樂,由此就有了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

對於皇帝以及達官貴族,活動主要有改火習俗和掃墓習俗。

在唐朝,改火是普遍流行的習俗,清明節一大早,就有人將鑽燧取來的榆柳新火獻上朝廷。皇帝下令頒賜新火。於是,宦官們將眾多的蠟炬在新火上點燃,列隊而出,將新火引至宮外,“振香爐以朱噴,和曉日而焰翻。出禁署而螢分九陌,入人寰而星落千門”,場面十分壯觀。朝廷之內,在場的官員都為能分到一炬新火感到無限光榮,紛紛叩謝皇恩,表達自己定要效忠國家的熱切願望。

掃墓自然是清明節的核心習俗,只不過在唐朝,清明節的掃墓僅僅限制於士大夫這一群體,而當時掃墓的稱呼叫“拜墓”,其意是指拜謁祖先的墳塋

唐朝的清明節竟有七天假期,而且活動豐富多樣真是羨煞世人

對於唐朝的老百姓,活動形式就更多樣化和趣味化。

踏青、鬥雞、盪鞦韆、蹴鞠等等都是唐朝老百姓在清明假期會進行的活動。

踏春除了指初春時去郊遊以外,還有專指清明節出遊的意思,在唐代,關於踏青還有專門的“踏青履”(鞋子)。

唐朝的清明節竟有七天假期,而且活動豐富多樣真是羨煞世人

清明時節,唐朝人從上到下還都十分熱衷鬥雞遊戲,李山甫詩中“繡袍馳馬拾遺翠,錦袖鬥雞喧廣場”是當時司空見慣的景象。鬥雞在當時屬於高端文化活動,參與者多是達官顯貴和帝室貴胄。

盪鞦韆、蹴鞠也是當時流行的娛樂活動,杜甫《清明二首·其二》有“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的詩句,說明了這一習俗的流行。

唐朝的清明節竟有七天假期,而且活動豐富多樣真是羨煞世人

此外,清明節也有專門的飲食。白居易《清明日送韋侍御貶虔州》中更明確提到清明節要“留餳和冷粥,出火煮新茶”。

唐朝的社會穩定,經濟繁榮,正是有著這樣的經濟基礎,才有了清明節的長假期和豐富的娛樂活動,清明節有了節日和節氣的雙重身份,更呈現了家國祥和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