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怎么成为我们的:关于皇权政治的十本书

我对于中国历史的阅读始终围绕着这样一个终极关怀,即“我们是怎样成为我们的”,如果用更规范的说法的话,那就是皇权政治是怎样形成、深化,并影响到我们今日的生活的,而这样一种关怀也成为我历史阅读的主线,以下的推荐也是希望通过下面十本书能够帮助大家对这样一个问题获得一个概括的认识,在开始之前还需要解释一下,我在这里推荐有两点偏好,第一,尽量选取新的著作,如果新的著作对经典著作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展、深化,那么我会推荐新的著作而非经典著作,基于这个理由我没有推荐顾颉刚、陈寅恪先生的著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观点已经过时;第二,尽量选取整体性的论述,而非更碎片化的论文集,出于这样一个原因,虽然仇鹿鸣的《长安与河北之间》在断代、主旨上均与李碧妍的《危机与重构》类似,但是出于整体性的考虑我会更推荐李碧妍的《危机与重构》,那么下面就开始正式的安利。

第一本推荐王明珂的《华夏边缘》,实际上民族史在当前的中国史研究中仍处于边缘地位,之所以在一开始推荐这本书主要基于两点原因,第一,他所涉及的主题是“华夏”族群的形成与深化,虽然王明珂并未着眼于政治史的视角,但是这样一个主题实际上构成了皇权政治的逻辑起点,王明珂在本书中讨论的断代从西周延续到汉代,从宏观上整理了华夏族群与周边族群的关系以及华夏形成的过程,为后续的论述提供了整体性的轮廓。第二,从方法上,王明珂在第一章就对传统的历史学方法和考古学方法提出了质疑,并从主观认同的角度重新理解族群认同,并对传统的史学方法进行了质疑,从这个角度而言,《华夏边缘》最大的价值在于史观上的突破,通过理解王明珂的事例,有利于打破穿破的英雄史观,在后续的阅读中考量历史书写背后的因素,具体的书评可以参考我的这个回答如何评价王明珂先生的《华夏边缘》?

第二本推荐杜正胜的《编户齐民》,讨论集权帝制的形成显然不能脱离春秋战国(尤其是战国时期),但是碍于史料限制,我们很难从传统史籍中完整的展示出集权帝制的形成,而杜正胜的这本书较早的突破政治史的视角,主要是从社会史入手,通过考察爵制、行政机构、土地、法律、姓氏等问题,梳理出战国后期皇权体制形成的过程,概括而言,其核心思想即“军爵塑造新社会”,即各国通过军功爵制和编户齐民体制将权力深化到基层,提高了国家的动员力和控制力,从而形成与商周时期不同的国家形态,更为直接的展示出皇权体制是怎样形成的。在讨论秦汉帝制形成的众多专著中,本书所讨论的内容最为丰富,而社会史的视角也让本书的视角更偏向基层,使其理论更为扎实,按照日本学界的说法,就是着重关注了“秦汉帝国的形成基础”,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因为本书年代相对较早,随着简牍文献的出土,关于行政规划、土地、法律等问题又产生了新的进展,因此读者在阅读时可以针对具体问题参阅其他文献,当然目前来看杜正胜对于军功爵制和编户齐民的核心论述仍然成立。

第三本推荐陈苏镇的《春秋与汉道》,在讨论皇权政治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时,秦汉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作为第一个稳定的政权,汉帝国奠定了华夏帝国的基本框架,即使到了宋明时代我们依然能从中看到汉帝国的影子,因此对于皇权政治的理解不能脱离秦汉时代。而本书结合了思想史,整体性的梳理了两汉的演变,甚至可以直接视为一本《汉代政治史》。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本书的第一章与李开元的“后战国时代”理论相勾连,从关中-关东不同社会形态对立的角度理解秦汉之际的历史,突破了传统的暴秦叙事,使得楚汉时期成为战国与汉代的重要过渡,对于理解二者的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视为田余庆《说张楚》一文的具体展开。但是本书同样两个问题需要注意,首先是由于东汉内容是新添加的,因此东汉部分的内容相对而言争议较大,尤其是陈苏镇老师在涉及外戚问题时提出的郭氏集团与阴氏集团的概念目前来看缺乏论证,读者在阅读时需要格外注意;其次是本书的副标题虽然是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但是本书实际采取的并不是政治文化的视角,而是政治思想,政治思想仍注重分析思想家与典籍中展示的思想,而政治文化则侧重于更贴近于生活的服饰、口号、象征物等内容,因此陈老师对于政治文化的理解有待商榷。


我们是怎么成为我们的:关于皇权政治的十本书


第四本推荐田余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平心而论东晋在皇权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实际处于边缘地位,之所以推荐这本书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理由:第一,本书在写法上可以被视为政治史典范,甚至被誉为建国以来最好的历史著作,因此如果对政治史有兴趣的话,那这本书不可不读。第二,田余庆先生在结语中认为东晋门阀政治只是皇权政治中的变态而非常态,因此反对日本学界“贵族社会”的提法,由此引申的常态-变态理论成为我们理解皇权社会的关键,具体而言常态-变态理论可以分为两个子命题:皇权政治已经被作为一种常态塑造出来、作为常态的皇权政治会促使后世向其回归,通过这两个命题我们可以以东晋为切入点,将其前后的历史勾连起来,对于皇权政治怎样被塑造起来的回答需要回到秦汉时代,而皇权政治怎样限制变态的发展则可以从隋唐时代找到回应,当然田余庆先生只是在结语中提出了这一理论,对这一理论的具体展开我们会在下面推荐。

第五本推荐谷川道雄的《隋唐帝国形成史论》,对于北朝的研究一向是中古史的热门领域,之所以推荐这本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原因:第一,本书整体系统的梳理了北朝的崛起过程,展现出五胡时代—北魏时代—北朝时代的连续与发展,这在日益碎片化的历史研究中十分难得,第二,本书同样注重社会史和政治史的结合,尤其注重皇权与门阀之间的互动关系,从更基础的视角对隋唐帝国的形成问题进行了讨论。从观点上,谷川道雄尤其强调府兵制在强化皇权中的作用,而这一点实际上可与杜正胜对军功爵制的强调进行对比,即在统一帝国形成的过程中,某一军事化的制度往往能起到强化动员力的作用。但是由于日本语境与中国有所不同,因此有些用语需要注意,除了此前提到的“贵族社会”这一问题外,比如“贤才主义-门阀主义”的提法局限于选官制度本身,没有展现出这一问题背后的政治史意义,因此在中国的语境下不妨将“贤才主义”理解为“皇权政治”,与门阀政治相对立。

第六本推荐阎步克的《波峰与波谷》,实际上本书不属于严格的学术著作,而是科普性质的读物,然而本书对于理解阎步克的学术思路有着重要意义,阎步克老师曾说过自己觉得在政治史领域自己怎么努力也无法超过自己的老师田余庆,于是决定专攻制度史,然而阎步克老师在研究制度史时往往都包含着一个政治史的命题,比如在《从爵本位到官本位》一书中,阎步克老师通过考察爵制与官职的地位演变,实际上想要展现的是秦汉时代从贵族社会向皇权社会的转变,而这种宏观政治史的关怀被集中展现在《波峰与波谷》这本小书中。尤其是值得注意的是,阎步克老师在本书中对田余庆先生的常态-变态理论进行了具体展开,更直接的点出,皇权社会之所以是一种常态并不是因为他在时间上更为漫长,而是因为当处于变态时,依然存在向皇权社会回归的向心力,由此限制了中国社会向变态的路径发展。


我们是怎么成为我们的:关于皇权政治的十本书


第七本推荐李碧妍的《危机与重构》,传统上将中晚唐时代视为藩镇割据的衰落时代,因此往往不太重视,而李碧妍的此书则四个区域的藩镇进行整体上的梳理,由此展现了中央与藩镇的互动关系,以及唐帝国怎样从衰落的边缘一步步走向中兴,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河朔藩镇一章中,李碧妍尤其注重作为政治传统的河朔故事怎样限制了河朔藩镇走向独立,而这一点实际上是对常态-变态理论在隋唐时代的体现,并且体现了从秦汉到隋唐,皇权政治文化逐渐走向深化的过程。此外仇鹿鸣的《长安与河北之间》则针对河朔故事与政治文化这一问题进行了具体论述,可以参照阅读。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或许是因为作者是女性,在本书中多处体现出了历史的温情,比如在论及朔方军的悲剧时,李碧妍写道:“叛乱的根源在于朔方军的骄傲,他们曾是帝国的肱骨,也认为自己必然是帝国永远的肱骨,但是他们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地位,因为朝廷从未将他们视为肱骨。”

第八本推荐姚大力的《追寻我们的根源》,本书是十本书中唯一一本的论文集,之所以推荐本书,是因为本书可视为民族史构建的本土资源,他主要包括两个内容:第一,是从基本概念上梳理了中国、天下、民族、国家意识等基本概念的演变过程,因此可以防止我们将现代概念带入古代民族史研究;第二,如果认为秦汉时代华夏帝国的整体框架已经奠定,那么其后的历史中有没有什么突破性的变化呢?姚大力在此提出元清征服王朝实际上体现了与传统华夏帝国不同的另一种国家建构模式,为近现代的疆域和民族意识奠定了基础,如果说秦汉帝国奠定了皇权政治的基础,那么元清时代则实现了皇权政治的多元化。(具体论述可以参考我的这个回答都说胡虏无百年之运,为什么满清可以统治中国269年之久?)


我们是怎么成为我们的:关于皇权政治的十本书


第九本推荐威廉多伊尔的《法国大革命的起源》,在我看来如果想要理解皇权政治对当今中国的影响,那么就需要在与西方国家的对比中展开,而法国因其绝对君主制的传统(虽然对中国历史而言,所谓的绝对君主制只是一种神话)成为一个更为合适的比较对象,其中最为重要的自然是大革命史。本书在一开始做了一个惊为天人的文献综述,梳理了从马克思经典解释到修正派再到后修正派的流变(阅读心得可见如果抛弃阶级斗争的历史观,我们该怎样解读法国大革命?),初次阅读时我被深深的震撼了,此前关于大革命的知识体系全部撕碎,以我浅薄的见识,以前的阅读经历中只有仇鹿鸣关于魏晋史的文献综述让我感受到了相同的震撼。当然如果此前对大革命史没有太多了解的话,建议跳过文献综述从第四章开始阅读,你会发现阅读体验非常好,威廉多伊尔的文笔非常优美,同时我待会还要着重提一下译者,这本书的正文部分以这样一句话开始:“1786年8月,财政大臣卡隆告诉路易十六,他的王国快要破产了。”(我为什么想到了百年孤独的开头hhh),全书分别从财政恶化、宫廷矛盾等方面入手展示了旧制度末期法国的形势,在第一次阅读时最直观的的感受就是此时的情形与明末或清末的状况谜之相似。作者属于注重史实的修正派,所以全书并不涉及太多理论建构,以史实的分析为主,总而言之无论从内容、文笔还是学术史价值而言,这本书都是最适合新人入目大革命史的一本书了。

第十本书推荐新文化史林亨特的《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与阶级》,这是我个人读过关于大革命最好的著作,并且是彻底更新了我的历史观的著作,全书由经典的社会史与文化史组成,林亨特分别称之为革命的社会学与诗学,并且在序言中说:“之所以将革命的诗学放在第一部分不是认为他比社会学更重要,而是为了震撼那些经典的社会史读者”,实话实说她的目的达到了,她从修辞、服饰、象征物等多个角度分析了革命者是如何被法国的政治文化所影响,并进一步塑造革命的,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林亨特这部经典,那就是“真正创造大革命的,不是人权宣言,而是革命者的演说”,林亨特这部著作体现了新文化史的特征,那就是比起思想本身,他们关注作为心态或思潮的政治文化,比起革命是怎样发生的,他们更关注革命是怎么传播并被接受的,林亨特关于大革命“修辞学假设”的理论,可能是新文化史最好的注脚,也是我们从宏观角度理解大革命极为有效的历史学解释。最后,林亨特本身的文笔也非常富有感情,他的最后一章本是关于社会学视角下“社会中介”的解读,但是却用了大量篇幅去赞美革命时代的共和主义者,以下摘录部分原文:“共和派信奉这些理想,并不是因为他们发现这些对政治现代化有用,或是竭力避免被挤出历史舞台,1790年代,他们才刚刚走上历史舞台,在长远的19和20世纪的历史上,共和派是运动的政党,是未来的人类。他们是第二和第三共和国的先驱,而不是第一和第二帝国的前身,他们一时的失败掩盖不了长远的胜利光芒。”

最后做一个总结,上述的十本书实际上包括了三个侧重点:皇权社会的形成与深化、传统汉族王朝向元清多元帝国的转化、作为对比的法国近代化历程,通过这十本书的阅读,相信能够为大家整理出一开始问题的框架,即“我们是怎样成为我们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