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前,赵国面对冯亭送来的上党十七邑,该怎么做才算明智之举?

蝮蛇血清


不管从那方面来说,赵国都应当果断的接收韩上党十七邑。

为什么这么说,大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

  1. 从地缘大势看,韩上党对赵国的战略意义十分重大。

  2. 秦国对韩国采取一系列军事行动,看似不起眼,实则灭赵之野心暴露无遗。当此之时,赵国已无退让的必要。

  3. 赵国经武灵王、惠文王两代苦心经营,国力军力大增,又在瘀与之战,秦国风头最甚的时候大败秦军,赵国完全有实力与秦国拼一拼,断无理由一味地猥琐避祸。

下面分别具体说一说:

韩上党对赵国的战略意义

先介绍下上党的历史渊源和地理形势。若以腹地本土论,秦赵两国之间堪称天险重重距离遥远,从秦国河西高原东出一直到赵国的都城邯郸,中间要经历黄河天险、吕梁山天险、汾水河谷平原,太行山天险,这太行山是最后一道天险。请认真看下图体会下。


太行山是一道南北绵延千里,东西百余里甚至数百里的苍莽高地。之所以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东西仅仅只有8个出口,称为太行八陉,自南向北分别为轵关陉、太行陉、白陉、滏口陉、井陉、飞狐陉、蒲阴陉、军都陉。

从秦赵抗衡的军争大势来看,此时的秦国已经稳定占据了河东、河内两郡,北边的晋阳(今太原)也在与赵国的拉锯之中。最可行的进逼赵国腹地的通道,就是太行山南段的四条通道----轵关陉、太行陉、白陉、滏口陉(注意上图中有标注)。这四条通道,除了滏口陉在赵国腹地,其余三条恰恰都在目下秦国的河内郡。

然则,整个这四条通道却都要通过一片要害山地,这片山地便是上党。上党者,以其高“上堪与天党”之赞誉得名也。春秋时期,上党高地本来属于晋国,魏赵韩三家分晋之后,瘀与以东的上党高地分给了赵国,其余绝大部分上党高地全部归属韩国。于是韩国有上党郡,赵国也有上党郡。

同是上党郡,韩国分到的有太行山作屏障,是个战略要冲,进可攻退可守。而赵国分到的则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所以一旦韩上党被秦所占,赵上党也将失守。赵上党一旦失守,赵国军事重镇晋阳(今太原)就直接暴露在秦军的面前,而且秦军占领上党之后可以随时跨过太行山进攻赵国国都邯郸,所以韩上党绝不能掉进秦国的手中。反之,赵国如果得上党,便是邯郸西部天然的战略屏障,可一举将秦国压制在河内。由此可见,韩上党对赵国的战略意义十分重大,即使韩国不给,也得夺,因为这个战略要地关乎赵国的存亡。

秦国的灭赵野心

在长平之战前夕,秦国虽尽力掩饰灭赵的野心,但是一系列看似不起眼的军事行动还是引起了一些人的警觉,其中之一便是韩国上党郡守冯亭。具体事实是:此时秦国正以蒙骜为统帅,率十万大军渡过黄河攻打周王室、韩国的汜水之地,然后逼迫周王室与韩国割让河外渡口之地,这个举动实际上大有深意。深意在什么地方呢?

秦国之前夺取韩国的河东和魏国的河内两郡之后,韩国的上党郡事实上已成了漂浮在秦赵两国间的一座孤岛,因为此时韩国的本土主要在黄河以南,而韩上党却在黄河以北。韩上党与韩本土唯一的沟通通道就是从上党出太行陉,经野王南下渡过黄河。如果此时秦国要求韩国割让黄河渡口,这就意味着韩上党就与韩本土失去了唯一的通道联系。加之上党虽然是三晋兵家圣地,然而却是一个民生穷困之地,若无源源不断的粮草辎重输送,韩国上党驻军很快便会支撑不住,到时候韩上党自然便落入秦国手中,上党一旦乱入秦国手中,赵国便有亡国之险,由此秦灭赵之野心也就昭然若揭了。赵国若亡,韩魏灭亡便会接踵而至,上党守冯亭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决定献韩上党给赵国。对于赵国而言,秦国已有明确的灭赵企图,此时不接受上党,难道坐等被灭吗?

赵国之野心

历史事实表明,百余年来,凡赵国畏缩避祸,游离于中原之外,无不国势大衰,凡大刀阔斧开疆拓土,周旋于天下,都是国势昌隆。就上党而论,赵国原本便有东上党,今受西上党,自成一体屏障,亦是题中应有之意。秦国争上党,分明为诛灭三晋寻求根基。当此之时,一旦退缩,则危局接踵而来:上党归秦,韩魏附秦,赵国孤立;锐意进取,则大局大利:上党归赵,三晋结盟,六国合纵,孤立秦国。长远看去,秦赵大争天下,势在必然。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岂有他哉!

如果赵国接受韩上党,那么秦国的军事重镇安邑(今山西夏县)也就暴露在赵国的眼皮底下。如果秦国的安邑失守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赵国可以绕过易守难攻的函谷关,过秦岭,渡黄河,直击秦国国都咸阳。所以说,秦有灭赵之心,难道赵就不能有亡秦之志?

由此三者,上党焉能不受。


积翠古亭


公元前262年秦赵长平之战爆发,最后赵国损失45万大军,秦国也是死伤30万左右。那么为什么秦赵两国会爆发如此大规模的战争呢?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为了上党这个地方,秦国攻占韩国野王,目的就是为了上党,可是赵国坐收渔人之利,这个无论给谁都是无法接受的,而且秦赵两国当时的实力就相当于冷战时期的美苏,谁也不服谁。秦国吃了这么大的亏,肯定不会就这么算了。



其实这个只是表面原因,更深层的原因就是上党的位置太重要了。不论是对于韩国还是秦赵都是不能失去的,只是韩国太弱小已经退出了争夺的行列。秦国得上党之后,向东就再也没有人能挡住他了,而且秦国东出只有上党这一条路可以选择,赵魏韩都在秦国的眼皮子下面,赵国得上党可以守住秦国的东出之路,秦国对赵国也就没有威胁了去,还可以俯瞰韩魏。所以说秦赵都不可能放弃上当。

那么从结果来说赵国就是因为当时接手了上党,导致赵国从一流国家瞬间沦为二流。那么赵国当时有没有更好的选择呢?先说一下赵国接手上党那是肯定的,但是赵国的策略有问题。


首先误判了秦国的决心,廉颇为什么要坚守?就是看到秦国长途作战,只要守住秦国必退军。当时赵国君臣上下都认为秦国会退军,没有谁能想到秦国下了如此大的决心。当赵国来求和的时候,直接被秦昭襄王拒绝了。所以秦国打赢这场战争更重要的就是比赵国的决心要强。赵国两面三刀,一会打,一会求和,一会又联合其他五国。

如果赵国要接手上党,最好的选择就是早就应该派大军守住上党,而且一开始就应该死守,择机出击。一开始秦军将领是王龁,只有二十多万大军,不会超过三十万。如果这时候赵国派出四十万大军,直接出击,击退王龁的军队,那么后来也就没有白起的事了。廉颇一味的坚守恰恰遗失了最好的战机。

然后就是要联合魏楚,而且要下以重利,不过谁也没有想到赵国会败,赵国自己也肯定没想过自己会败,所以联合魏楚的时候,没有下重利,魏楚看不到利益肯定不会出兵,在这一点上秦国甩赵国几条街。当年孟尝君带领齐魏韩三国联军攻进函谷关的时候,秦国果断割地给韩魏,韩魏才退兵。如果这时候赵国能够给魏楚一点好处,魏楚出兵应该不难。或者直接和魏国瓜分上党,再给楚国割地。

历史不能重来,不过长平之战秦国胜了,也促进了战国的结束,如果长平赵国取胜,战国这个诸侯混战的时代不知道还要持续多久。中国可能就永远的陷入了像欧洲那样,到现在几十个国家了。所以这也是后世对于秦国,对于秦始皇肯定的地方。



小伍讲历史


赵国只会也只能有一个选择,吞下上党,增强自身实力。只有自身的强大才是解决一切周边问题的最好方法。秦赵本就会有一场决战,吞下上党能在决战前增强自身实力,为什么不干。

赵国的失误不在吞下上党这个决定,而在于吞下上党的具体操作上多次失策。

1,对上党郡守请赵出兵接收上党没有清醒认识。最初只派五万接收,人家让你接收你只出兵五万,还没有人家守备不对多明显看不起人家,上党士兵不让赵兵入内,进不是退不是搞得异常尴尬,浪费了宝贵的战前部署时间,只有当实力足以碾压上党守军,时才会让他们心甘情愿,归顺赵。

2.做出决定后意志不够坚决,内政外交,完全没有做好准备,在秦国面前虎口拔牙,却没有做好应对秦国报复的战争准备,简直傻得可以。

3.没有做好周边外交,长平之战长达四年,韩,魏,燕,齐,竟然没有对赵有过任何实质性的帮助,可见赵的外交做的有多差。

赵国在接到上党消息的同时,应1.统一思想坚决吞下上党,应出北部骑兵、王都附近守卫、南部、西部可调动的机动部队等一切可调动的部队进驻上党,顺利接收上党郡,拿下地利优势。2.全面动员提前秦国进入举国战争模式,利用时间差,在战争前期拿下兵力资源优势。3.在做出决定的同时,派出使节出使韩魏燕齐,对韩魏,不要求其有任何帮助只要求高战备守好国都附近,防止魏绕道超后路就行。对燕齐可以用金银珠宝换取钱粮军械支持,甚至可以用城池换取兵马支持,营造有力的周边环境。

各位看官,有的同志会说拿下巴蜀后秦已经有了一统天下的实力,整体实力而言,秦确实是战国第一,没得说。兵马器械,钱粮,积蓄了3代,经过变法,组织合理先进,战争动员能力强,1.但当时秦领土面积是赵的三倍多,即便已修了驰道,当当时主要国家都修的有只不过秦最多,全面动员速度,能和一个面积小这么多的国家比么?2.根据史书记载长平末期,秦赵战场及国境周边兵力可知,秦兵力为赵1.6倍,人口当为1.8倍左右,赵加上燕,齐帮助并非没有一战之力。3.利用前期动员赵可有优势及离长平距离优势。以全体国力对秦国攻打韩国的一个方面军,赵至少有3个月可在长平有绝对优势。三个月后上党大局一定,黄花菜都凉了,秦再来就和正常的领土争端一样了。300年都是那样过的,野战1:1,攻守1.5:1,攻城损失2:1,就是慢慢耗的事。最多就是士兵强点,器械好点损失会小点,但也有限。

要说明的是,楚汉相争的楚,三国魏,五代梁唐晋汉周都有一统天下的实力,有实力和能统一是两码事。当只有两个国家的时候战争的走势决定于两个国家的整体实力,当天下还有很多国家的时候,战争的走势就不一定的,除非有一个国家整体实力超过了其他国家实力的总和。很明显,长平前,秦没有。

所以结果不一定。


识达天下


首先,说说赵取上党十七邑的历史背景。

自从范雎相秦后,大力推行“远交近攻”的战略,“近攻”的第一目标就是韩国。范雎指出,秦国与韩国的边界线犬牙交错,如果天下形势有所变化,没有哪个国家能像韩国这样直接威胁秦国的安全,所以必须先征服韩国。秦昭王同意范雎的分析,于是韩国成为秦国鲸吞蚕食的对象。

如何征服韩国呢?范雎提出一个非常高明的计划。该计划的进攻重点是荥阳,只要占领了荥阳,就可以切断巩邑与成皋的交通,从而切断太行山通道,断绝上党与韩国本土的联系。

在范雎这一战略的引导下,秦国对韩国发动一系列攻势:公元前264年,秦将白起伐韩,攻取汾水旁的陉城,而后接连攻陷九城,斩首五万。公元前263年,白起又略取韩国南阳,切断太行山的通道,上党成为一个孤立的区域。公元前262年,白起第三度出击,攻取野王(今河南沁阳),断绝上党与韩国首都的联系。至此,韩国政府完全失去对上党的控制。

每逢战败便割地请降,这几乎是历代韩王的惯性思维。上党郡被韩国政府作为求和的筹码,割让给秦国。可是这一回,上党军民不干了,他们不愿意成为秦国人的奴隶。郡守冯亭率军民奋起抵制秦军对上党的接收,率部抵抗三十日。光凭上党一郡的力量,根本没法长期独存,惟一的办法,就是把上党献给赵国。因此冯亭派人前往邯郸拜见赵孝成王,希望赵国能接收上党郡十七城。

对于这个意外的礼物,赵孝成王大喜过望,立即召见平阳君赵豹,询问意见。赵豹非但没有高兴,反倒担心接受十七城,将会惹来灾祸。他指出:秦国一直蚕食韩国土地,如今截断上党与韩国的联系,就是想不战而得到这个地方。韩国人把上党献给赵国,这是想嫁祸给赵国。赵豹立场明确,不能捡便宜,不能得罪秦国。

赵豹认为冯亭献上党归附赵国,这只是韩国的阴谋。尽管这一推论只是猜测,但有一点他说的并没有错,如果赵国接受上党,秦国势必不肯善罢甘休。赵孝成王又召平原君赵胜与赵禹,两人都认为这是难得的机会,不要白不要,劝赵孝成王要接受冯亭的投诚。

赵孝成王便把纳降的事宜交给平原君赵胜,赵胜动身前往上党。见到冯亭后,赵胜宣布赵孝成王的命令:封太守冯亭三个万户城邑,封县令三个千户城邑,世代为侯。上党的吏民全部加爵三级,每人再赏六金。

冯亭拒绝接受封赏,他认为自己做了三件不义的事情:第一,自己为韩王悍卫疆土,却不能拼死固守;第二,韩王把上党割让给秦国,自己公然违抗君主的命令;第三,出卖君王的土地,却得到三万户的食邑。冯亭并不像是在演戏,因而有理由认为献上党给赵国,是他个人的决定,而不是韩国政府的阴谋。

就这样,赵国顺利地接收上党十七城。赵孝成王派军队入驻,名将廉颇驻军于长平。赵孝成王取上党之地后,给韩桓惠王打招呼:赵国听说韩国不能守上党,现在已经发兵夺取该地了。韩桓惠王只得通知秦国:赵已起兵取上党。

秦昭王听罢大怒,马上派白起、王龁率军进攻上党。长平之战拉开序幕。

可以说,赵取上党是长平之战的导火索。那么面对上党十七城,赵国是应该取还是应该放弃呢?

这里我们要考虑一个事实,秦国如果不战而得到上党十七城,无论是对赵国还是韩国,都是更严重的威胁。赵国放弃上党,固然可以推迟与秦国战争的时间,然而不能改变秦国一统天下的决心。作为六国中唯一有实力抗衡秦国的国家,赵国取上党,以主动进取代替被动防御,这是绝对正确的选择。

至于后来赵国在长平之战的惨败,乃是高层决策的重大失误。如果能继续信任廉颇,继续以坚壁清野战术拖垮秦军,赵国原本是可以立于不败之地的。


君山话史


实事求是地讲,赵国没有任何选择,但是可以有更多的准备。

冯亭投赵所带来的土地和人口,尤其是韩属上党郡的重要地势,赵国哪怕明知道秦国要来发兵争夺,也必须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如图所示,上党郡其实是一个十字路口。

“2轵关陉”,这是太行山中最快捷的一条通道,连接河东郡和河内郡,因为山路短,因此通行速度快,当前也已经被秦国占领。

“3白陉”,西入口由秦国控制,东入口由魏国控制,中间的通道属于韩国上党郡。

“4羊肠陉”,又称“羊肠坂道”,只有东侧一个入口,由赵国控制,山上的道路则归属韩国上党郡。

“5滏口陉”,沟通赵国的晋阳与邯郸,是赵国的生命通道,东西两个出入口由赵国控制,中间的通道还是属于韩国上党郡。

“6太行陉”,唯一一条南北走向的通道,与上党郡其他三条通道都相通,唯一一个出入口和通道,全部控制在韩国手中。

从地图上看,秦国通向上党郡的唯一入口,就是“3白陉”的西入口,起初秦国正是从这里发起攻击的。

以上的5条道路,4条经韩国上党郡,也就意味着上党郡入秦,则赵国与重镇晋阳之间的通道被彻底封闭,赵国的疆域就变成了一个曲尺的形状,东西一横是代地三郡,南北一竖是中山、邯郸一线。

而当秦国扫荡完被隔绝在外的晋阳周围地区,以及山西的各个盆地之后,太行山以东沿山的赵国所有领地,都将笼罩在秦国的进攻兵锋之下,那么,等待赵国的只能是再次的分割、消灭。

所以,赵国不能丢失上党,必须将韩国的上党郡拿在手中,才能保证和秦国有对峙的本钱。

然而,赵国君臣犯的最大错误就是,并没有意识到秦国的胃口如此之大。

事实上,由于秦赵之间,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发生超大规模的决战,类似于伊阙之战、垂沙之战、鄢郢之战之类的大决战的经验缺乏,让赵国的君臣将秦国的此次来袭视作之前一城一池逐次争夺的山谷拉锯了。

在战争的初期,秦国也确实是以王龁主持这场局部战役,但是当进入相持之后,秦国迅速派出了武安君白起,而赵国其实一直是用拖字诀,就是用廉颇老将的坚壁战法来硬抗。

事实上,对于秦军的这次前出远征,如果赵国君臣能够有所远见,就应该利用联姻等关心,将日后邯郸之战时诸国的增援提前,这就需要赵国破釜沉舟的勇气和外交上的投入了,而从史书上看,赵国的主要外交行动竟然是借粮,而没有引入外力,一举将上党盆地中的秦军一把装进口袋消灭的决心和胆量。

所以说,收上党不是赵国君臣最大的错误,不收上党,邯郸之战就必然提前,收上党,将战场推到自己的核心区域之外,而且吸引秦军劳师远征,制造战机,这是没什么错误的,错误就在于自己已经缺少余力的情况下,既没有调动代地三郡的力量,也没有发挥外交努力,吸引外力,而是将倾国之战视为小仗,只能说赵国上下都没有一点战略眼光吧。


刘三解


人心不足蛇吞象,没有那样的实力,何必惹火上身!若问何明智之举,实话讲,已是死局,秦东出之势不可挡,如果不接收上党也许还可多喘几年,左右不了大局。

一城,二城还能罢了,还多少有周旋之地,赵国一下子接收上党十七邑实在是贪心不足,这也此怪不得平原君,毕竟做出决策者不是他,只能怪赵孝成王其人格局太小,说白了就是有点昏,

岂能不败!

上党之地秦早已视其为囊中之物
张仪曰:“上党为天下脊”。以太行一山,千里片石,绵延崒嵂,直溯云代,恒自西北,缭界东南,河流因之逶迤,盖中原门限也。


做为战国中后期两个仅有超级大国秦赵两国 ,本来双方之前处于冷战时期,实力均衡,既便有摩擦也是十万八万的干,像长平之战倾国之战绝无仅有,因为双方都没有决对的能力与自信吞并对方,论军事实实力赵军的实力要略高于秦军,从长平之战之前的几交手可以看出,赵国胜多败少,秦的综合国力要略强于赵,战略要地上党之地哪一方得到将会打破这种平衡,秦昭襄王很明白这一点,所以下定决心与赵大干一场,并且做好了充分准 ,这是一场豪赌,而秦国赌赢了,决定胜负的关键在于各自君主的意志,

打了赵国一个措手不及,仓促应战,一步一步被秦压制。


世人皆知白起之才,却不言赢稷(秦昭襄王)之志,有失公允!🍉🍉🍉无明君,怎识良将?


墨兮公子


一个残局,但是说实话还是有能够解决的办法的。

上党之争,秦国将韩国一截两段,韩国觉得上党我守不了了,但是就算这块地我不能守了,我也不能让你走秦国佬这么乐呵,因此,不知道是否是出于韩国王族的授意,上党选择,像赵国投降,向赵国奉献出上党的土地。

但是问题立刻就出来了,正像成为你看哇,我不费一兵一卒,我拿到这么大一块土地,现在。国内那帮老臣总不会说我,然后屁颠的找到他叔叔平原君,你看这个功劳,我让给你,我不交给廉颇,我不让他带兵过去接受上党!

这就出去了军事历史上面一个比较奇怪现象,上党这块儿土地过去接收的不是本国部队,而是赵孝成王只派了自己叔叔平原君过去宣布了一下,让全世界都知道,上党被我们赵国人给拿了,只不过我赵国还没派军队过去接收,赵孝成王心里美滋滋,秦国廉颇一帮人心里可是麦麦皮呀。

对于秦国来说你至于嚣张成这种样子吗?我国家比你国家强大,大哥,要揍你分钟的事情,现在你虎口夺食,宣布扔在地上这块儿肥肉是你的,但问题是你连爪子都还没伸到,反到这块肥肉,现在已经快到我嘴边了,你认为我还会把这块肥肉让给你吗?

廉颇心里也感觉很气呀,(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你说你处理方式能不能稍微成熟点,你认为隔着个千八百里我的军队能够飞过去还咋的,你要做这件事情先低调点,至少等我军最先上去了再说,现在你二话没说把这件事情给宣布了,平原君跑的比我的军队都快。秦国拿下这块土地,你转过头来瞪我,也没用,实力才是硬道理,土地才是所有人一直要抢的东西,你现在虎口夺食,又没有做任何安全措施,你这样容易引火烧身。

结果,秦国人打过来了,秦国打上党的时候,跟赵孝成王同不同意上党是赵国土地有什么区别?跟秦国人作战的还是只有韩国的军队,赵国的军队都追不上平原君的马车!

事情我们再想想,如果说这个赵孝成王脑子里还有点数,能够跟当时的秦国或者是韩国打蘑菇战术,说咱们先考虑考虑,事情先放着,我们先劝你秦国跟韩国之间先停手 大家先别打了,等一会儿,现在我照过来劝架了,如果说你们不给我面子,好,大家一起不给你们俩面子,你秦国不是牛逼是吧,我告诉你如果说不给我赵国面子,等于不给山东诸国面子,大家一起揍你没商量,所以你必须得思量到底该不该停下你的进攻锋芒。

如果说趁着这一段空隙能够把赵国的不说多,就是廉颇一开始面对秦国的那20万军队给运上去,这就可以生米煮成熟饭了,上党,天下之巅,秦国光是打一个只有韩国军队驻守的上党地区都很吃力。如果说能把赵国的军队给运上去,这场战役赵国的军队就立刻能够化被动为主动。

说实话,赵孝成王,平原君一开始如果能够肯把这个功劳让给军队,这件事情不至于发展到后来这个地步,可惜呀最后到邯郸保卫战出来迎接信陵君的在青史上面留下最重一笔的,还是平原君,至于廉颇呢,大家更愿意的谈论就是他老了!


漩涡鸣人yy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应该说,冯亭此举应该有祸水东引。嫁祸于人的意思。而赵国面对如此‘’美味‘’也确是是为难,肉是真想吃。但又怕把狼给召来。也难怪赵国为难。实际上上党之争就是秦赵两国的国力之争,当时唯一能和秦国一较高下的只有赵国。二者的相争其实就是争霸之战,谁也不能输,谁也输不起。上党的战略地位对秦赵太重要了,谁都输不起的一场战役。

赵国必须吃掉上党,这是一个大国应有的气魄,上党能够维护赵国的安全。那赵国应该怎么怎么做呢?首先做好一切战争准备。积蓄一切力量对抗秦国,再就是联合其他五国共同对付秦国,即便不成,也能够在气势上压住秦国,尤其是要拉住楚国。共同对付秦国,起码让秦国有所忌惮。


作为战略要地,秦赵两国都必须拿下,这就要可是看两国的综合国力,军事力量的比较。乃至两国国君的意志力的较量。但在这一点上。赵王明显不如秦王。除了决心之外。上党不要独吞。分给楚国一部分 ,或者给楚国其他土地,把楚国拉拉下水。集两国之力秦国。

上党之战秦国拖得起,赵国拖了三年实在拖不起了,才希望速战速决。天予不取,反受其咎,赵国接受不接受,都得和秦国决战。只是因为上党提前爆发而已。赵国最好的方式就是把上党均分,谁帮赵国,就给谁上党的一半。最好把齐楚两国拉下水。但赵国缺乏这样的远见卓识。

赵国之败在于认识不足,尤其是粮食不足。廉颇的坚守从战略上是对的,但赵国拖不起了。国力不足是赵国失败的最重要原因。而赵括的速战也是迫不得已。也是因为此被白起坑杀赵军40万。

廉颇的一味坚守拖延,赵括的速战都非最好的办法。就实际情况而言,赵国除了与他国分享上党,拉别国下水之外,没有其他办法,廉颇守上党,最终的结局也是一样的。秦国强大是山东六国根本无法抵御的,


清水空流


愚蠢!!!赵国一下子吃17城,不怕撑死吗?吃独食是没有后援的,所以长平之战的前期,其余诸国都不愿意跟赵国一起,其中也有赵王愚蠢,秦国外交厉害的原因,一直到,赵国所得城池都被王纥打下的情况下,赵国才得到诸国的同情,只要稍微加把劲,诸国肯定会援赵的,不过赵王还是太蠢,绝了外援!

上党当时已经被韩王给了秦国,大义上已经是秦国的国土了,只不过太守冯亭不愿意,于是献城给赵国,首先冯亭没资格送城给赵国,其次,这已经是秦国的了,赵国接受就无异于虎口夺食!

最应该的做法就是,名义上联合魏国,驰援韩国,组成三晋抗秦之势,然后赵国和魏国一家两城,既抗击了秦国还得了利,至于韩国,这也是最好的结局。只不过着建立在三晋能打过秦国的前提下。


云上62202661


这么说吧。其实赵国决定冒着激怒秦国的风险毅然接手韩上党郡这块烫手山芋,并不能简单归咎于赵王贪恋土地。从自然条件而言 上党高地这块地方山地多平原少、人口不多产出也有限,并不能为赵国带去多少经济效益。所以真正原因在于 上党这块战略要地是绝不能拱手让人的。为什么说上党是战略要地,就因为它四通八达的交通位置和易守难攻的地理形势。北上可以威胁赵国的太原郡,南下可以抄掠魏国的河内郡,东出太行山可以直逼邯郸城下。如果上党落入秦国手中,必将成为其挺进中原的桥头堡,居高临下随时可以威胁到三晋的国境安全。所以一旦丢失这块要地再想拿回来是非常困难的。于是赵国选择了铤而走险,并寄希望于通过战争消耗来迫使秦国知难而退。注意赵国只想逼秦国退兵,并非打算和秦国决一死战,但是赵国显然低估了秦国的决心,没想到秦国会倾全国之力来争夺上党,最后演变成了一场赵国最不愿看到的全面战争。所以开战之初赵国其实并没有做好充分的战前准备,尤其是粮草短缺非常严重。按理说主场作战比劳师远征在补给上更有优势,只要坚守下去是有可能迫使对方粮尽退兵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秦国的辎重部队可以顺渭河而下进入黄河再上溯汾河下游再经陆路转输到上党前线,而赵国的补给线几乎全要穿过太行山道,从运输效率上反而秦国更有优势。开战后不久由于赵军无法迅速击败秦军,只能采取坚壁清野的守势。但基于上述原因,只怕是打持久战也是对赵国不利的。所以赵孝成王才迫不及待地撤下廉颇,换上赵括,因为赵括是个主攻派,并期待他能够再现其父赵奢在阙与之战的辉煌。应该说在战略上看赵国的决策无可厚非,战术上的激进也实属无奈,归根结底赵国是输在了国力上的差距。秦赵间的账面军事实力前者稍微占优,但是经济实力和人口基数已非一个数量等级。一场长平之战足以耗光赵国40万大军但也让秦国付出损失30万的代价,所以这场仗赵国打得并不算难看,这还是在秦国占据地利、主将更优秀的前提下。长平之战也让秦人见识到了赵人同仇敌忾、不惜玉碎的血性,此后连武安君白起都不愿意再次挂帅出征赵国,唯恐一世的英名被赵国的哀兵所终结。然而赵国毕竟输掉了大半家底,只能调遣北方边境的李牧军团来救火救急,而家大业大的秦国没过几年又满血复活了。

最后来设想一下,赵国怎么做才是明智之举。简而言之只有合纵抗秦。然而由于韩魏在伊阙之战新败于秦国暂时是不敢再挑事的,燕国与赵有隙也指望不上,后来燕国果然来趁火打劫。有可能帮上忙的只剩下齐国和楚国。然而当时楚国的战略大方向已经偏离,郢都被攻陷后没去找秦国报仇反而向东与齐国在淮泗流域拉锯,成为秦国事实上的盟友。而齐国一直偏安一隅对合纵抗秦本来就毫无兴趣,就算抗秦成功对他而言其实也没什么好处,因为它和秦国并不接壤,打败秦国也不可能兼并秦国的土地。长平之战过程中赵国曾向齐国借粮,然而齐国都不愿意搭理。最后眼看赵国战败。以上所有方案赵国的政治精英们都应该考虑过了,然而现实是没有一条是可行的。所以我想告诫大家不要站在后来者的角度对古人进行指指点点,身在当时的人比你更了解当时的状况,很多时候古人做出不尽如人意的选择往往是迫于现实条件不允许,而不是因为想不出更高明的手段。这就是所谓的历史的无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