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太子李建成身邊沒有什麼頂級的文臣武將?

伍弟


誰說太子李建成身邊沒有頂級的文臣武將?事實上李建成的勢力並不比李世民弱多少,當時李建成有三大謀臣:王珪、魏徵、裴矩,五大猛將:羅藝、薛萬徹、馮立、李瑗、韋挺。這些人在當時和歷史上都是名聲赫赫的牛人,才幹絲毫不比李世民手下的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人差。(不熟悉這幾人的可以自己去百度就知道他們有多牛了,在此不詳述。)

在此我想重點講一講玄武門之變爆發的前因後果和李建成為什麼爭不過李世民的根本原因。

早在玄武門之變發生之前,李世民和李建成為了爭奪皇位繼承權明爭暗鬥就已幾乎公開化,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發生在公元624年的楊文幹兵變事件,楊文幹為慶州刺史,是李建成心腹。當時李淵正帶著李世民、李元吉等人前往長安以北的北宜君縣仁智宮避暑,讓李建成留守京城,突然得到密報(應該是李世民得到的消息讓人報給李淵),說李建成暗通楊文幹,正密謀造反。李淵大怒,立刻讓人傳召李建成往仁智宮見駕,李建成驚恐萬狀,有部下勸他據城起兵,另有人勸他孤身請罪。李建成聽從了後者意見,孤身前往仁智宮請罪,見到李淵,倒地便拜,長跪不起,李淵盛怒難平,當即把李建成拘押起來,隨後又讓人去傳召楊文幹,不料傳令之人卻把李淵已獲悉他要謀反的消息告訴了楊文幹,楊文幹隨即起兵。李淵震怒,讓李世民帶兵去征剿楊文幹,並許諾等他得勝回朝後,就廢了李建成,立李世民為太子,李世民欣然率兵出征,大軍還沒到,楊文幹軍就已潰亂,楊文幹也死於部下之手。

現在看來,此事其實是頗有諸多蹊蹺之處的,李建成有著太子的名分只要不犯大錯皇位就是他的,幹嘛要甘冒奇險和楊文幹密謀造反呢?李淵派去傳令的人為什麼又要把李淵已經知悉楊文幹謀反的事告訴他呢?既然楊文幹早有反意,應該準備充分,為何李世民的平叛大軍還沒到,他自己的部隊就已潰亂,他自己還被部下殺了呢?我大膽猜測一下,這件事多半是李世民得知李建成要對付他,將計就計,逼反楊文幹,又發動早已埋在楊文幹身邊的內應,殺死楊文幹,不戰而勝。

李淵多半也是事後想明白了這件事沒那麼簡單,又有宰相裴寂力勸,所以事後並沒有兌現自己的承諾,廢李建成的太子之位,改立李世民。反而是各打五十大板,將太子府的王珪、韋挺和秦王府的杜淹同時流放,說他們挑撥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不睦。

李世民從李淵態度的轉變知道自己想用陰謀手段平穩搶奪皇位繼承權的計劃無望,正好李建成因為楊文幹兵變事件實力大損,王珪、韋挺被流放,武力最強的羅藝鎮守邊境,不在長安,這才悍然發動玄武門之變,武力奪位!

值得一提的是,玄武門兵變之後,李建成的部下除了後來起兵造反的羅藝、李瑗等少數人,大部分都得到了李世民的重用,成為開創貞觀之治的功臣,由此也可以看出,李建成手下不是沒能人,而是因為他謀事不密,優柔寡斷,才鬥不過李世民,他在玄武門之變的失敗在楊文幹兵變事件之後就已經註定了。

另外需要說明一下的是,李建成並不是如樓主所說的主要參與國政,沒有帶兵打戰,李建成其實也是很有才幹的,為開唐立下了不少功勳,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平定劉黑闥了。如果李建成真的是個昏庸無能的人,也不可能得到王珪、魏徵這些牛人的認同和輔佐,可惜的他有一個同樣才能出眾而且很有野心的弟弟,否則他未必不能成為一代賢君。

對於李建成為什麼鬥不過李世民,後世有很多說法,不過我認為主要還是他性格的原因,論才幹李建成或許並不比李世民差多少,論勢力在楊文幹兵變之前他的勢力或許還在李世民之上,為什麼會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呢?主要還是他優柔寡斷,用厚黑學的觀點來說是臉皮不夠厚,心也不夠黑,才會成為歷史的失敗者!





寂寞一刀本尊


李建成身邊的頂級文臣武將,其實並不比李世民少,甚至還要出眾!

我們先說武將,在李建成被殺後,東宮的將領馮立、謝叔方、薛萬徹等人依然率軍反攻秦王李世民,並打得秦王府軍隊幾乎招架不住,還殺死了支持李世民的將領敬君弘、呂世衡。

危急時刻,尉遲恭扔出了李建成、李元吉的人頭,東宮、齊王府的軍心遂大亂,這幾個人才無奈接受失敗的事實,然後選擇了逃亡。後來李世民不僅稱讚他們為真義士,還把他們都招降到自己麾下。

薛萬徹投降李世民後,受到李世民前所未有的重用,併成為貞觀年間最著名的將領之一。李世民晚年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當今名將,唯李勣、道宗、萬徹三人而已。”其中這個萬徹,正是這位薛萬徹。

我們要知道,秦王府出身的驍將尉遲恭、秦瓊、程咬金都不能位列李世民心中當世三大名將之列,而原東宮出身的薛萬徹卻可以,由此也可見他的能力之強。

還有馮立,他是李建成的心腹小弟,李建成死了,他繼續與李世民頑抗到底;大有一副我生是太子建成的人,死是太子建成鬼的架式。

後來馮立歸順李世民後,蓋棺定論就是童叟無欺的忠義之士。而且他還在二十四史中,被列在《忠義傳》中,這是一種什麼規格的肯定,大家可以想象。

李建成還有一位心腹小弟,叫做李安儼,他在李建成死後,也是依然與李世民玩命到底。最後被李世民俘虜了,李世民就說,你能這樣忠於我哥哥,肯定也能這樣忠於我,於是就讓他負責自己的安保工作,並把他當成自己的親信。

後來貞觀十七年後,太子李承乾想造反,於是特意收買了這位李安儼。而當李世民知道這件事後,直接驚得渾身冒汗,因為太子承乾要造他的反,還把李安儼這種關鍵人物收買了,那還了得?

當然,最後李安儼因此被殺,所以他在歷史上的地位,就變得無法與前面兩位相比。

說完武將,我們再來說文臣,最知名的當屬魏徵和王珪,這兩位都是太子建成的鐵桿親信,而且都曾積極鼓動太子建成火併秦王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就斥責魏徵說,你為什麼一直挑撥我們兄弟之間的關係?

面對李世民的斥責,人們都為魏徵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徵並沒有直接回答李世民,而是告訴李世民,如果太子建成願意聽我的話,就不會發生這種今天的事了。

看到魏徵這種氣勢,李世民自然不敢再責問魏徵,更不敢試圖讓魏徵低頭。因為這樣一問一答下去,李世民有可能會下不了臺的。因為魏徵這種人,肯定是死,也不會輸掉自己氣場的。所以,李世民馬上換了一種求賢若渴的面孔,開始對魏徵各種拉攏。而後來魏徵的地位有多高,就不用我多說了。

王珪呢,比魏徵還要猛,他一直都是公開慫恿李建成與秦王爭鬥,以至於被唐高祖李淵點名批評,並因此被流放到了邊遠的地方,因為在唐高祖李淵看來,李建成、李世民關係越來越緊張,就是因為王珪等人從中挑撥。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第一時間召回王珪,並對王珪表達了自己的求賢若渴之情。

雖然後來王珪的知名度,不及魏徵,但在李世民時代,他的地位之高,一點也不遜色於魏徵。

最簡單而言,王珪在貞觀二年就是大唐宰相了。更主要的是,王珪和魏徵一樣,都是以直言敢諫,剛正不阿聞名於世。

有一件事情最能說明王珪的地位,李世民非常寵愛魏王李泰,因此要求公卿將相見到魏王李泰,都要下拜。但魏王李泰見到王珪從來都是行弟子之禮,而王珪見到魏王李泰,也總是擺足了老師的譜。而李世民也告訴魏王李泰,你對待這位王先生,應該就象對待我一樣。

當然,上面所說的這五個人,其實只是冰山一角,因為李建成的實際影響力、東宮的整體實力,遠不是靠薛萬徹、馮立、魏徵、王珪等幾個人撐起來的。

因為,李建成的太子府中,光從四品及以上的文武官員,就有近三十個!至於下六品、七品的文武官員,就更是多的數不勝數。魏徵在東宮系統中,不過是一個正五品的太子洗馬,王珪的太子中允,也只是個正五品職位;馮立是正四品將領、薛萬徹是從四品將領。

換句話說,他們這些牛人在李建成手下,除了馮立之外,其他人幾乎都排在十名之外,尤其是魏徵和王珪,都排到了三十名之後。只不過,因為李建成成為失敗者,所以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沒有機會展露自己的風采


我是趙帥鍋


這是被歷史假象欺騙後的一種誤判,中國歷史由唐太宗李世民首開了篡改歷史的惡例,因此,讀歷史、學歷史往往不能浮於表面,“盡信書,還不如無書”。

秦王李世民麾下文臣薈萃、猛將如雲確實不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出自秦王府的就有長孫無忌、杜如晦、房玄齡、尉遲敬德、屈突通、張亮、侯君集、張公謹、程知節、虞世南、李勣、秦瓊12位;此外,還有高士廉、段志玄、長孫順德在玄武門之變中站隊李世民,李靖、柴紹、唐儉屬於天策府成員,是天策上將李世民的下屬;由此可見,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實質是李世民的功臣,而非大唐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大家就更加看不到許多與太子李建成有關的人物了。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以李世民為代表的秦王府、天策府中文臣薈萃、猛將如雲,同樣以李建成為代表的的東宮也是文臣薈萃、猛將如雲。魏徵、王珪、韋挺就是太子東宮的文臣代表,馮立、薛萬徹是太子東宮的重要將領,李世民都認為“當今名將,唯李勣、道宗、萬徹三人而已”。


李建成作為是李淵反隋活動的協謀者和組織者、建唐軍事戰爭的指揮者、建唐戰略方針的制定者、唐初對抗突厥總指揮,其麾下文臣武將也不僅僅侷限於太子東宮的那點勢力。甚至可以說,玄武門之變就是李世民的秦王府、天策府在處於劣勢的情況下,不得不採取鋌而走險的翻盤方式。同樣,在李世民成功後,不得不隆重安葬李建成、李元吉,滿足宮府舊僚的哀思,釋放反對情緒;重用魏徵、王珪、韋挺等,進一步籠 絡李建成舊部。即便如此,唐太宗李世民與群臣當面議定開國元勳長孫無忌等人的爵位食邑,也引來了李神通等人的不服,認為房玄齡、杜如晦等人只是捉刀弄筆之人,而李瑗、王君廓、李孝常、羅藝、韋雲起、郭行方的反叛,也足見李建成培植的一批親信的忠誠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