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下句才是精華,可惜鮮有人知

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下句才是精華,可惜鮮有人知

現代的老人經常提到兒女的時候通常會把一句話放在嘴邊,那就是:“兒孫自有兒孫福。”


這句話的意思是兒女自有他們自己的福氣,老人們不必過於擔憂,也不必為他們過多操勞。


這句俗語《增廣賢文》裡記載過,它的出處是元代關漢卿寫的《包待制三勘蝴蝶夢》。


提到這句話,很多人只知道上句,卻不知道這句話還有個下句,這個下句才是這個句子的精華部分,可惜很少有人知道。

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下句才是精華,可惜鮮有人知

01

提到這句話,就不得不講一個典故。


傳說,明朝宣德年間有個秀才姓羅,他因家境貧寒考場失意,最後只能遠離家人,到其他地方當個教書先生。


羅秀才有妻有兒,妻子是大家閨秀,他不在的時候只能妻子來幹家務,妻子不擅長幹家務,後來就是兒子妻子一起管理家務。


在外過了幾年,羅秀才休假回家過年,見到自己7歲的兒子,很滿意,就想考考他的對對子,然後送他去上學。


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下句才是精華,可惜鮮有人知

羅秀才指著天,先出了一個“天”讓他對,兒子平時只懂家務,所以根本對不出。


母親在一旁乾著急就指著地,結果不小心指到了地上的雞屎,兒子心領神會,對出了一個“天”對“雞屎”。


羅秀才大怒,又厲聲問他“父親”對什麼,其母怕丈夫氣壞,就指著自己,想讓兒子對“母親”。


結果兒子看到了奶,就對出“奶”,羅秀才聽罷,對自己蠢笨的兒子終於死心,他既恨自己與科舉無緣,又對兒子心灰意冷,最後出家當和尚去了。

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下句才是精華,可惜鮮有人知

02

羅秀才突然離開,對這個家打擊很大,後來他的妻子慢慢想開了,就用農忙的閒暇時間悉心教導兒子。


後來又積攢錢財為自己兒子請名師,在這樣的教導下,兒子進步飛快,後來一舉高中,成了狀元。


為了感激自己的母親,兒子中了狀元后就為母親過壽。


出家的羅秀才聽了,非常高興,急忙趕回家探訪,看門的人不認識他,就稟報說有個和尚來化緣。

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下句才是精華,可惜鮮有人知

羅母開始給他錢,他不要,後來還請求見新科狀元,見到後就在牆上寫了一首詩:

離別家鄉十八秋,千錢鬥米我不收。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


這句話的下句其實是告誡天下父母,兒孫自有他們的福氣,智力也是一樣,只能因勢利導,而不能強逼或者放任,否則最後只能適得其反。


對子女付出是愛的表現,但要掌握尺度。


林則徐曾說過一段發人深省的話:

子若強於我,要錢有何用,賢而多財,則損其志;

子若不如我,留錢有何用,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下句才是精華,可惜鮮有人知

子女逐漸長大,已經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父母不必為子女過於操勞擔憂。如果子女有福,即使兩手空空,也能白手起家;如果沒福,就算你家財萬貫,最後也是任其揮霍,坐吃山空。


這時候做父母的可以適當地給他們一些人生建議,但不能管得太緊,讓他們有束縛感,畢竟這樣會使雙方徒增煩惱,也不利於家庭和諧。


到了一定年紀,該花的錢就花,想去的地方就去,該放下的放下,該淡忘的淡忘,揹負太多,身體受不了。


不要對自己太苛刻,辛辛苦苦半輩子,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愛好一定不能少,一來可以消遣時光,二來可以擇交而友。


管好自己,有個好身體,有個好心情才是最重要的。要堅信,自己過得好,全家都有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