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着四千多年兵法沉淀的汉人政权没能赢得抗蒙、抗清战争?

圣女程心


不管是再好兵法还是超级的武器都是需要人控制使用!内部腐败使得人心思变,当大多数人希望改朝换代时,外部的强势介入就会减弱甚至失去敌抗,人人巴不得朝廷快点垮台了,兵法也就成为兵家解闷的小说。


手机用户老草


为什么汉人没有赢得抗蒙和抗清战争,这个问题有些偏颇,准确来说应该是说为什么南宋和南明没有打赢抗蒙与抗清的战争,这样这个问题才算比较准确。

蒙古灭南宋其实打得非常艰苦,当时蒙古大军横扫世界,由成吉思汗长子术赤发起的“长子之征”直接打到了欧洲的多瑙河流域,将蓝色多瑙河染成了红色多瑙河,直到听到蒙古大汗窝阔台的死讯才班师回转,要不然他们能够一直打到西班牙去。

当时南宋已经是世界上抵抗蒙古骑兵最努力的国家了,凭借襄阳和钓鱼城抵抗蒙古大军多年,而且阵殒了蒙古大汗蒙哥,导致蒙古汗庭发生内战,赢得了十余年的喘息时间。

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蒙古大军并不是全部蒙古人组成,原渤海人、契丹人、甚至也有汉人都参与了灭亡南宋的过程,崖山海战之后,南宋全军覆没,陆秀夫抱着小皇帝跳海殉国,而主导此战的就是汉人张弘范,他还在山崖上刻下了“张弘范灭宋于此”的大字,被称为汉人之耻。

南明时期也是如此,南明小朝廷开始竟然还对满清朝廷击溃李自成的义军拍手称快,对吴三桂引清军入关称为妙计,可见长期党争的文官们智商已经不在线了。

当时满清全族才二十万人,以四顺王为首的汉奸部队才是灭南明的主力,其中吴三桂更是亲手绞杀了南明末代天子永历皇帝朱由榔。

造成这种情况的其实并不是汉人不懂兵法,而是汉人当时都是以家族为重,许多人心中并没有民族、国家大义的概念,只要当权者给他们利益,他们不在乎是蒙古人还是满州人当政,所以这种心态造就了大量的汉奸,当权者开科举考试,知识分子们也高高兴兴的赴新朝科举去了,旧王朝就与时间一起随风消逝了。


历史飞凡观


为啥一个简单的问题,却没一个答到点上?

反而喷子不少!

因为:动机不同。

实际上,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一向是胜多败少。

但由于动机不同,农耕民族即便胜了10次,对结局无伤大雅,但只要输了1次,却会万劫不复。

众所周知,汉族是农耕民族,只要是不能种田的土地,都是没用的土地。

以400毫米“等雨线”为界,基本与长城的走向吻合,此线以南,适合耕种,以北,就不再适合耕种,只能以游牧为主。

由于不能耕种,这些土地对于农耕民族没啥吸引力。相反,为了守住这些土地,还要耗费大量的资源,浪费人力物力,成为巨大的负担。

所以,尽管历史上农耕民族多次进入,并征服这一地区,但往往没多久,就主动放弃了,退出了。

然后这里重新被游牧民族占据,然后又开始新一轮的攻防战。

而400毫米等雨线以南,气候环境优越,天然具有吸引力,吸引游牧民族一次又一次地进攻。

所以,双方的战争,对农耕民族,只是把对方驱赶出去就行了。

而对游牧民族,则是一次又一次地进攻,直到彻底征服。

所以,农耕民族哪怕胜10次,最后也只是恢复到战前的南北对立状态。

而游牧民族,只要胜1次,就会长驱直入,最终占据整个版图。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斗争了数千年,后者偶尔赢了两次(元、清),并不奇怪。

不过,这是在古代。

在现代不会了。

一来,

随着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以前貌似没用的土地,由于地下含有丰富的矿藏,变得珍贵起来,自然对人具有吸引力,甚至哪怕现在看起来没有开发价值的土地,也会引起人们的哄抢——所以但凡有点实力的国家,对海洋、南北极、乃至月球都在争夺。

以前那种因为土地没有价值,而被放弃的情况,将不会发生。

二来,

游牧民族的最大优势,就是机动性强。

而现代交通工具的出现,足以秒杀这一优势——在汽车、火车面前,马匹还有啥优势?

而再彪悍的人,也抵不过机枪的一顿扫射。

现代各国比拼的,是科技实力。而这恰巧是农耕民族的优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