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教學中的提問和討論,是師幼之間互動的一種良好方式

學者劉晶波說過:“幼兒教育是一種靠教師和幼兒之間的互動往來才能變成現實的活動。”

因此,師幼互動的有效行為策略直接影響教育的有效性。戶外教育讓幼兒走出校園,彌補幼兒園教育資源的不足,引導幼兒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以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我實踐戶外情境教學中的師幼互動行為的有效策略探究,認為幼兒的提問和討論是教師與幼兒、幼兒與幼兒之間互動的一種良好方式,如果幼兒具備了相對獨立的觀察、思考、判斷和表述能力,說明教師的指導方式是有效的。因而,提問和討論這兩個策略就是“授之以漁”!

關於教學中的提問和討論,是師幼之間互動的一種良好方式

策略一:由教師主動發起的有效互動

1.在戶外情境教學中教師的有效提問。

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萬,起點在一問。”在戶外情境教學中,有效的提問,能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激活幼兒的思維、引導幼兒對事物的客觀現象進行觀察和探索,優化教育效果。反思日常教學中教師的提問,卻常常是封閉式的,教師提出來的問題往往是幼兒不需要經過思考,就可以做出回答,更不用說讓幼兒反問了,完全忽視幼兒在活動中主體地位的體現。為了培養幼兒樂於思索,敢於提出疑問的品質,提高戶外情境教學的教育成效,我從兩方面人手:一方面是教師的有效提問,另一方面是有目的地組織幼兒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集體思考,即討論。具體如下:

關於教學中的提問和討論,是師幼之間互動的一種良好方式

(1)問題的設計應巧妙且有效。提問應以啟發、激勵幼兒的思維為出發點,必須符合幼兒的認知水平,問題應具有一定的導思性,使幼兒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通過思考能做出回答。這樣的問題是有效的,它能激發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使幼兒有了更多想象的空間,為幼兒提供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而無效的問題如:有沒有 、對不對,只會使幼兒機械回答,容易導致幼兒養成不愛動腦筋思考問題的陋習。

關於教學中的提問和討論,是師幼之間互動的一種良好方式

(2)問題的設計應開放且有效。一個問題的答案,往往不是單一的,開放式的問題,沒有限定的答案。教師應設計一些需要幼兒經過思考和適當的表達才能做出回答的問題,引發幼兒的思考和討論,共同尋找問題的答案。在過程中,教師就是幼兒學習的支持者、引導者和參與者,不要著急把答案告訴幼兒,也不要過早地去尋求統一的認識。如:在一次到西湖公園的戶外教學中,幼兒在觀察樹上的葉子,卻看到很多黑色的樹籽,就問:“這是什麼呀? 怎麼地上也有呢?”我告訴幼兒:“這是樹的果實, 也是種子。”接著提出了問題:“大家想一想,一顆種子落在地上會發生什麼事情?小樹怎樣變成大樹,大樹怎樣生小樹?”就這樣,幼兒三三兩兩地討論,發表意見,都懂得了植物種子發芽生長變化的過程。在此基礎上,我進一步提問:“你們認為葉子是從哪裡來的?葉子是怎樣變化的?”引導幼兒更深入地去分析,尋找答案。

關於教學中的提問和討論,是師幼之間互動的一種良好方式

(3)問題的設計應體現個別化教育。教師在提問時,不要只請能力好或表現好的幼兒來回答,而對那些調皮搗蛋的幼兒熟視無睹,或者只注意鼓勵能力差的幼兒,卻忘了能力中等幼兒的發展。這樣片面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應具體針對不同層次的幼兒提出不同難易程度的問題,加強個別化教育,使每個幼兒通過教師的啟發和自己的思考,都能做出回答。久而久之,在戶外教學活動中,幼兒會長出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更富有個性地成長。

關於教學中的提問和討論,是師幼之間互動的一種良好方式

2.在戶外情境教學中組織幼兒有效討論。

為了使問題能激發幼兒集體的關心與興趣,產生討論的慾望,教師應為幼兒創設相應的問題情境,在討論過程中應認真傾聽,關注幼兒富有啟發性的感想。當教師正視某個幼兒的問題或假設參與討論時,已經成為幼兒提出問題和進行問答的一部分,為下一次的討論引出了新問題。

關於教學中的提問和討論,是師幼之間互動的一種良好方式

策略二:由幼兒主動發起的有效互動

1.教幼兒學會如何提出自己的問題。

起初,幼兒所提出的問題大多與自身或一些表面現象有關,問題單調雷同。其實幼兒並不是沒有問題可提,而是不知道如何提問,因此有必要教幼兒學習怎樣提問。

關於教學中的提問和討論,是師幼之間互動的一種良好方式

2.注重隨機教育並抓住契機,鼓勵幼兒提問。

經觀察,我發現有些幼兒無法提出問題,是由於生活知識經驗缺乏導致思維不活躍。如:在一次戶外教學中,陳錚小朋友提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為什麼葉子會唱歌?”那是在認識“秋天的葉子”活動中引發出來的。我立刻抓住這個機會,引導他們觀察葉子的顏色與特徵,發現葉子上有葉脈、葉柄、邊緣有齒,並找出不同顏色的葉子進行比較,用手摸摸、朝葉子吹氣,葉子都會發出不同的聲……在觀察過程中我鼓勵幼兒提問,並認真傾聽幼兒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引導幼兒共同討論和解答。在寬鬆的氛圍中幼兒思維異常活躍,提了不少問題。最後孩子們終於懂得了葉子為什麼會“唱歌”, 而且還知道由於每片葉子所含水分不同,它們所發出的聲音也不同,因此它們唱的曲調也不同呢!在以上過程中,我沒有采取以往那種單一的教師問,幼兒答的方法,而是抓住契機鼓勵幼兒在觀察中思考、提問。

關於教學中的提問和討論,是師幼之間互動的一種良好方式

3.採取多種形式提高幼兒的提問技巧。

讓幼兒學習提問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可以在戶外情境教學中組織幼兒參觀時根據所見所聞進行提問,也可以鼓勵幼兒在觀察時有新的發現了進行提問,或者對不理解的自然現象或事物進行提問。只要教師關注孩子的興趣和需求,就會發現孩子有許多的為什麼,等待老師來解答。提問和討論是我在開展戶外情境教學過程中經常使用的一種教育手段,是師幼互動類型中最為直接有效的兩種行為方式,是優化教育成效的有效策略,你不妨一試!

參考文獻:

[1]劉晶波.師幼互動行為研究—我在幼兒園裡看到了什麼[M].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