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近日美日撤企,應該如何應對

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拉里·庫德洛(Larry Kudlow)4月9日向全美呼籲,所有在中國的美國公司,全部撤離中國。美國政府將支付搬家費用。“對於美國企業從這個遷回美國的所有支出,美國支付給予100%直接報銷,包括:廠房、設備、知識產權、基建、裝修等所有費用。”

討論:近日美日撤企,應該如何應對

1小時後,日本也宣佈將支付搬家費用給所有撤出中國的公司。

對美國來說可以有幾個好處:一是為找藉口制裁中國企業,特別是位於美國的中國企業做準備,這樣做了,中國就少了反制手段,最近美國頻頻找事,在美國的上市企業已經開始中槍。

二是製造業迴流,促進美國人就業,目前美國國內疫情形勢不容樂觀,受此影響,美國國內失業情況也愈趨嚴重,預計下一步就是裁減外籍人員工作崗位,讓回來的儘快補上,減少不必要的社會福利,當然這也有個過程。

討論:近日美日撤企,應該如何應對

美國、日本準備從中國撤走中國企業,甚至全部由政府買單,相信後來的效仿者還會有之。日本和美國近幾十年都是在我國投資規模比較大的國家,日本和美國企業不僅為我國創造了很多就業機會,它們也給我國的外貿出口做出了不小的貢獻。如果說日本和美國企業的撤出對於我國沒有任何一點影響,這肯定是假的,毋庸諱言,無論是出於政治還是經濟打壓目的,這對中國的經濟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尤其是當下,頗有趁火打劫之勢。

討論:那麼中國應該如何做呢?

首先,目前美國和日本在中國投資的產業主要是金融(各類外資銀行)、輕工業產品(比如沐浴用品,市面上主流的沐浴用品基本都是國外的)、家用電器(如日立、松下等等)、汽車(各類合資車)、餐飲業(如肯德基、必勝客、可口可樂等等)以及互聯網(有參股,但是遷移不走,根都在中國),涉及最核心的最機密的工業,一個都沒有在中國。所以即使全部都遷移走,中國也可以找出替代產品出來,不會很大程度上影響中國的工業體系。

討論:近日美日撤企,應該如何應對

其次,中國的製造業和國力走到今日,和西方的資本,科技有一定的關係,但目前遠沒有改革開放那段時間對中國的促進作用大。外資的大規模撤離會給中國帶來很大的就業壓力,但同時也我們留下了一個巨大的產業空間,也促使我們加緊反思該如何降低製造業的成本,增加就業人數。

最後,我國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一度唯“外資”馬首是瞻,以引進外資為榮,只要是外資企業,極盡優惠之能事,通水、通電、通路、免稅、資金扶持,一切綠燈,美其名曰“夾包入駐”,尤其是一些所謂的產業園區、技術開發區等,好像沒有外資企業的入駐就顯不出國際範,好像就不能與國際接軌,而本土企業,則一切按規章制度辦、一切按流程辦,這讓本土企業家頗有微辭。不客氣的說,對外資扶持在前,尤如雪中送炭;對本土企業,扶持在後,只是錦上添花。所以美日或者外資撤企對中國本土企業不為是個好的機會。這些企業中很多企業都有很強的創新研發能力、極具空間的市場發展潛力,稍加扶持,就會成長為參天大樹。而只有這樣的大樹才會真正的根植於中國這片沃土上,並且越扎越深。

討論:近日美日撤企,應該如何應對

並不是反對外資,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格局下,獨立的經濟個體並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任何一個國家和經濟體都不可能獨善其身,英國退出歐盟即是最好的例證。相反,外資的介入是對國民經濟重要的補充,利用外資的投資和先進技術可以加速推進國內產業發展,對推動國民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補充作用,正因為外資的介入,才使我國經濟呈現多元化發展格局。政府層面應該更高度重視民營經濟發展並密集出臺大量優惠政策推動民營企業發展,使很多民營企業發展迅速,有機會有條件有良好的營商環境不斷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提升企業創新研發能力,甚至擁有世界領先技術而發展成為獨角獸企業、跨國企業,成為國際行業標準的參與者、制定者,擁有越來越多的國際話語權。

對此,您怎麼看,歡迎留下評論,關注,點贊,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