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不過三代?不,這個潮商六代不衰且生意遍佈南洋;大潮社分享;

創立香港第一間南北行“乾泰隆行”

設立陳黌利行成為“暹羅米王”

開設黌利棧銀行轉戰現代金融業

破舊立新將家族式銀行變為民營商業銀行

……

這正是廣東富甲南洋的陳慈黌家族

歷六代不衰 傳百年不絕

今天讓我們一起去了解這個華僑家族

為中外經濟貿易發展拼搏貢獻的傳奇故事

富不過三代?不,這個潮商六代不衰且生意遍佈南洋;大潮社分享;

近代以來,善於經商的潮汕人在異國他鄉熱血奮鬥賺得鉅額財富,又將畢生所得捐輸投資回國。在下南洋的潮商隊伍中,陳慈黌和他的家族用幾代人的經營創造了一個個商業神話,也為祖國家鄉的建設作出不少貢獻。時隔一百多年,他們在泰國乃至整個東南亞華僑圈中仍是翹楚,甚至對今天的中泰經濟貿易發展和文化交流產生了積極作用和深刻影響。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

白手起家創基業 子承父業打江山

富不過三代?不,這個潮商六代不衰且生意遍佈南洋;大潮社分享;

嶺南金融博物館館藏:陳黌利棧匯票


富不過三代?不,這個潮商六代不衰且生意遍佈南洋;大潮社分享;

錢錢

粵粵,我這裡一張匯票呢。

粵粵

我看看。哦,這是嶺南金融博物館的一張丁卯年十二月二十七日開具的匯票,內容是:成豐泰商行在陳黌利棧存銀貳萬元,用來支付給成順泰商行的錢,憑票取錢,這張為正票聯,副票聯則在陳黌利棧。

富不過三代?不,這個潮商六代不衰且生意遍佈南洋;大潮社分享;

富不過三代?不,這個潮商六代不衰且生意遍佈南洋;大潮社分享;

錢錢

陳黌利棧是一家錢莊對嗎?

粵粵

沒錯,說到陳黌利棧,就不得不提一個人,陳慈黌(hóng)。你聽過“富不過慈黌爺”這句潮汕俗話嗎?

富不過三代?不,這個潮商六代不衰且生意遍佈南洋;大潮社分享;

富不過三代?不,這個潮商六代不衰且生意遍佈南洋;大潮社分享;

錢錢

意思是再富裕也比不上陳慈黌嗎?他很有錢的嗎?

陳慈黌究竟多有錢?這事還得從他父親——陳煥榮說起。

富不過三代?不,這個潮商六代不衰且生意遍佈南洋;大潮社分享;

富不過三代?不,這個潮商六代不衰且生意遍佈南洋;大潮社分享;

樟林古港是潮汕以至整個粵東及閩西南等地華僑進出的重要港口,與外來文化交流甚密,商賈文人輩出。

富不過三代?不,這個潮商六代不衰且生意遍佈南洋;大潮社分享;

清朝廣東的海上漁船及商船,船頭油刷硃紅色便於與其他省份船舶區別,潮汕一帶稱作“紅頭船”

鴉片戰爭之後,澄海隆都青年陳煥榮曾在紅頭船上當舵工,後來自己創業跑船。由於經商有道,又常接濟窮苦鄉親,陳煥榮被人稱作“船主佛”。

富不過三代?不,這個潮商六代不衰且生意遍佈南洋;大潮社分享;

陳煥榮公

當時的香港是中國沿海貿易與遠洋貿易的轉運站。1851年,陳煥榮在香港文鹹西街設立了

乾泰隆行——香港第一間南北行(香港人將南北貨物貿易稱做南北行),引得潮商紛紛效仿,留下了“南北行即潮商行”“大米靠進口,進口靠潮商”的說法。

如果說陳煥榮是白手起家,為家族事業立下基石,那麼真正打下江山的是他的大兒子陳慈黌。

陳慈黌又名陳步鑾,商名陳黌利,廣東省饒平縣隆眼城都前美鄉(今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隆都鎮前美村)人,他的一生堪稱傳奇。由於頗有經營天賦,陳慈黌十來歲就成為父親的得力助手,不到二十歲就全面掌管香港乾泰隆行。

富不過三代?不,這個潮商六代不衰且生意遍佈南洋;大潮社分享;

陳慈簧公

當時家鄉戰亂不斷,缺少糧食,陳慈黌便做起大米的生意。1871年,他在曼谷設立陳黌利行專營出入口貿易,後陸續創設各火礱(碾米業)於曼谷,開創家族運銷暹羅米的生意,救活了戰亂中的人民,成為香港、新加坡、泰國、汕頭的火礱霸主——“暹羅米王”。有資料記載,陳黌利行僅在汕頭的“四永一昇平”(指的是永安街、永和街、永泰街、永興街和昇平路)就擁有220多間鋪面。陳慈黌又拓展船務、銀莊等行業,與族人集資創設陳生利行(後改為陳元利行)於新加坡,聯泰國、新加坡、香港、汕頭經營於一環,開創黌利時代,被泰國華人尊稱為“慈黌爺”。

富不過三代?不,這個潮商六代不衰且生意遍佈南洋;大潮社分享;

暹羅陳黌利行舊照

富不過三代?不,這個潮商六代不衰且生意遍佈南洋;大潮社分享;

陳慈黌開辦陳黌利行首家火礱的火船廊,現改造為藝術碼頭


半生勞心苦經營,心繫家鄉情切切

1903年,61歲的陳慈黌返回故鄉頤養天年。他在家鄉築橋修路,改善交通;帶頭捐資疏浚溝渠,助力農業灌溉保收成;興辦學校,普及教育,是潮籍華僑在家鄉興辦社會公益事業的先驅之一。由他獨資創辦的隆都前美鄉成德學校,是粵東地區最早的僑辦學校。

陳慈黌為家鄉留下的還有陳慈黌故居這一文化瑰寶。俗語“潮州厝,皇宮起”是指潮汕地區有很多古民居仿造宮廷樣式而建,其中名聲最大的當屬陳慈黌故居。它是潮汕地區規模最大的近現代家族式建築,被稱為“嶺南第一僑宅”“潮汕的小故宮”。

富不過三代?不,這個潮商六代不衰且生意遍佈南洋;大潮社分享;

陳慈黌故居

1865年陳慈黌家族開始建造豪宅,歷經三代人,跨越兩個世紀,從祖居地“劉厝”建到新鄉,相繼建了12座,堪稱史詩式的家族工程。現在人們經常提起的,一般是後來興建的四座,即“郎中第”“壽康裡”“善居室”和“三廬”書齋,這四座宅院共有廳房506間,佔地面積25400平方米。前二座及“三廬”書齋歷時各十年完成,而“善居室”是為了紀念陳慈黌早逝的幼子陳立桐而建,整座樓宅基本由其幼媳一手督建,歷時17年還未竣工,後因日寇侵入潮汕不得不被迫輟工。

富不過三代?不,這個潮商六代不衰且生意遍佈南洋;大潮社分享;

富不過三代?不,這個潮商六代不衰且生意遍佈南洋;大潮社分享;

富不過三代?不,這個潮商六代不衰且生意遍佈南洋;大潮社分享;

富不過三代?不,這個潮商六代不衰且生意遍佈南洋;大潮社分享;

陳慈黌故居

(向右滑動)

陳家大院屋多,居者少,為使空氣流通,他們僱用一個僕人專事開關門窗,每天早晨把所有門窗打開,繼之再關閉,一天的時間就接近黃昏了,其規模之龐大可見一斑。大宅總格局中西合璧,以傳統的“駟馬拖車”“下山虎”“四點金”糅合西式洋樓而成,是潮汕古建築的一朵奇葩。


規模龐大的陳慈黌故居是怎麼建起來的呢?錢錢和粵粵已經迫不及待想要去一探究竟,我們一起跟上去看看吧!


富不過三代?不,這個潮商六代不衰且生意遍佈南洋;大潮社分享;

錢錢

粵粵,你看看那邊,工地上有不少布幕,工匠們都站在布幕前等候著,他們在等什麼?布幕下面藏著東西嗎?

粵粵

你仔細看就知道了。

富不過三代?不,這個潮商六代不衰且生意遍佈南洋;大潮社分享;

富不過三代?不,這個潮商六代不衰且生意遍佈南洋;大潮社分享;

工匠甲

少夫人,請看。我在斗拱上貼上了進口彩瓷,嵌瓷是我們潮汕傳統的“書卷”。

工匠乙

少夫人,請看我做的斗拱,用的是西洋的石膏泥塑,這是幾何圖形,這是浮雕,還有通雕、陰刻……

富不過三代?不,這個潮商六代不衰且生意遍佈南洋;大潮社分享;

富不過三代?不,這個潮商六代不衰且生意遍佈南洋;大潮社分享;

工匠丙

少夫人,這是我做的斗拱,請看。我這是中西合璧,我們建的畢竟是陳家祖宅,不能太標新立異,我們潮汕傳統的“書卷”還是要有的,但是,您看看,我將西洋文和西洋畫點綴在花紋中……

管家

這個好!既保留了我們潮汕建築的特色,又融入了西洋的精髓。

富不過三代?不,這個潮商六代不衰且生意遍佈南洋;大潮社分享;

富不過三代?不,這個潮商六代不衰且生意遍佈南洋;大潮社分享;

少夫人

就用他的這款中西合璧!賞大銀兩元!

(工匠甲和工匠乙的斗拱未被採納,於是推倒重做)

當時陳家大宅的建設只聽憑主人的口頭指示,往往一堵牆、一扇窗,就要推倒重來好幾次,進程緩慢。但他們的理念是,只求質量不趕進度,所以潮州有句俗語:“慈黌爺起厝——好慢孬猛(可以慢不可以快)。”雖然耗費甚多,最後的成品卻蔚為大觀,為潮汕地區的建築文化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富不過三代?不,這個潮商六代不衰且生意遍佈南洋;大潮社分享;

富不過三代?不,這個潮商六代不衰且生意遍佈南洋;大潮社分享;

富不過三代?不,這個潮商六代不衰且生意遍佈南洋;大潮社分享;

富不過三代?不,這個潮商六代不衰且生意遍佈南洋;大潮社分享;

陳慈黌故居細節之美

(向右滑動)

陳家通過海運從泰國、西歐、上海等地購買了上等建築材料,光進口瓷磚式樣就有幾十種,各式門窗造型飾以灰塑、玻璃,書法石刻也皆出自名家之手,可謂是一擲千金!為了運載這些材料,他們專門挖了一條從韓江入海口通到村前的小運河,聘用遠近聞名的能工巧匠。這些工匠為求工藝奇特精巧,互相鬥智鬥藝,作業時皆用幕布遮擋,防止互相干擾、摹仿,只博交卷時主人一聲喝彩,因此創作出許多工藝精湛的藝術之作!


“萬里穿雲燕,歸巢戀舊枝。家鄉甜井水,何處不相思?”或許正是這種思鄉愛鄉的熱情,驅使陳慈黌以建造大型家園的方式來表達對故鄉的眷戀。

商賈之家重教育 家族事業傳百年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但是陳慈黌家族打破了這個定論。

富不過三代?不,這個潮商六代不衰且生意遍佈南洋;大潮社分享;

陳慈黌家族,也稱陳黌利家族,是享譽潮汕和泰國的華僑大家族,蜚聲海內外。該家族自十九世紀中期崛起至今,歷經六代,流傳百餘年而不衰。陳慈黌對兒女的教育甚嚴,雖身在泰國,也不忘讓子女回老家接受中國文化教育,其子孫繼承先輩事業,業績輝煌。

富不過三代?不,這個潮商六代不衰且生意遍佈南洋;大潮社分享;

陳立梅

陳慈黌的次子陳立梅在蒸汽船取代人力帆船後,果斷地放棄紅頭船,改用輪船運輸大米。1912年陳立梅於泰國、香港、汕頭分設黌利棧匯兌莊,承租挪威國船舶之中暹輪船公司。1930年陳立梅病逝於曼谷,20歲的陳守明繼承先業。陳立梅臨終時交代兒子:無論何人、無論何時都不許變賣家業;家族後代必須接受教育,由家族支付學費;子孫學成回來,進入家族企業必須從最低層做起。

富不過三代?不,這個潮商六代不衰且生意遍佈南洋;大潮社分享;

陳守明

當時暹羅的幾家外資銀行服務對象都是洋商,為他們提供貸款、開具信用證,以便洋商進出口貿易,因而暹羅絕大部分的遠洋貿易都被洋商壟斷。黌利棧匯兌莊只為黌利服務、業務範圍小、業務種類單一的侷限開始暴露出來。1933年,陳守明將黌利棧匯兌莊改造為暹羅吞武裡的第一家銀行——黌利棧銀行,並在香港、新加坡、汕頭設立分行,同時還創立鑾利保險公司,開拓新興事業。黌利棧銀行的成立使陳黌利家族的龐大事業由傳統火礱業、運輸業、進出口業等進軍現代金融業。陳守明也當上泰國中華總商會主席,歷時四屆八年,成為了泰華工商界執牛耳者。

富不過三代?不,這個潮商六代不衰且生意遍佈南洋;大潮社分享;

泰國曼谷陳黌利家族火礱廠舊照

至二戰前,陳黌利家族有近20個商號,其中泰國有元利、利興隆、乾興利、乾利棧、鑾利公司、乾利、和盛、黌利總行、振華興有限公司、中暹輪船公司、黌利銀行;汕頭有黌利棧、陳萬利、乾元利、三利公司;新加坡有元利行、陳生利行;越南西貢有乾元利。經營項目包括大米輸出、土特產品進出口、航運、金融、房地產業及保險等,曾被列為泰華八大集團之首。

富不過三代?不,這個潮商六代不衰且生意遍佈南洋;大潮社分享;

吞武裡火船廊

“惠此中國”四字為張之洞所提

20世紀40至50年代末,由於戰爭動盪,泰國政治混亂,經濟難以發展,黌利也處於守成狀態,銀行、保險業務疲軟,進出口業幾乎停業,但卻堅持支援祖國抗戰。

富不過三代?不,這個潮商六代不衰且生意遍佈南洋;大潮社分享;

陳氏家書 信封背面印有“黌利”二字

富不過三代?不,這個潮商六代不衰且生意遍佈南洋;大潮社分享;

陳氏家書 信中出現“乾泰隆”三字

富不過三代?不,這個潮商六代不衰且生意遍佈南洋;大潮社分享;

陳氏家書 信紙為陳黌利行通行用箋

(向右滑動)

1961年,沉默了20年的黌利再度啟航。新一代掌舵者陳守鎮順應泰國政府發展工業的政策,在原先的農產品加工廠基礎上擴大生產,並在1973年將黌利棧銀行改名為黌利銀行,出售40%的銀行股份給萬國寶通銀行。自此,黌利銀行從舊式的家族銀行變為民營商業銀行。1982年陳守鎮逝世,隨著家族最後一位集權家長的逝去,這一古老的家族式集團企業也完全進入了新黌利時代。

富不過三代?不,這個潮商六代不衰且生意遍佈南洋;大潮社分享;

陳黌利家族經過150多年的漫漫洗禮,家財億貫,人丁興旺,其後代分佈在世界各地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各個行業的拔尖人才。他們頑強拼搏,心繫家鄉,報效祖國。陳氏家族至今仍是泰國望族,對促進中泰兩國和東南亞及香港的經濟、貿易、文化交流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併為中泰兩國的社會公益事業做出了顯著的貢獻。

來源:嶺南金融博物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