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文化 從何而來,走向何方?

潮州文化 從何而來,走向何方?

曾楚楠。

潮州文化 從何而來,走向何方?

謝振澤。

潮州文化 從何而來,走向何方?

陳海忠。

潮州文化 從何而來,走向何方?

胡朝舉。

潮州文化 從何而來,走向何方?

陳賢武。

潮州文化 從何而來,走向何方?

詹樹榮。

(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編者按

從歷史走到現在,潮州文化一路在綻放。

10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潮州時指出,潮州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支脈。以潮繡、潮瓷、潮雕、潮塑、潮劇和工夫茶、潮州菜等為代表的潮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從現在走向未來,潮州文化如何更燦爛?

習近平總書記說,“潮州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彌足珍貴,實屬難得,我們要很好地去研究她,去愛這個城市,呵護好她,建設好她。”

很好地進行研究,是建設好的基礎。那麼,潮州文化的歷史淵源是什麼?其精神內核和價值體系是什麼?如何客觀看待潮州文化?未來潮州文化應往哪去?系統性地研究、梳理好潮州文化成為當務之急,這也將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激發潮州經濟社會發展的內生動力。

為此,南方日報潮州新聞部與潮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聯合策劃,推出“千年文脈 論道潮州”大型重磅報道,走訪多位專家學者,全面、系統、深度呈現潮州文化的方方面面,以期讓更多人深入瞭解潮州文化,併為潮州發展提供文化力量。

■對話專家(排名不分先後)

潮州文史專家 曾楚楠

廣東南方軟實力研究院院長 謝振澤

韓山師範學院潮學研究院院長 陳海忠

韓山師範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 胡朝舉

潮州文史學者 陳賢武

潮州市潮州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詹樹榮

策劃:達海軍 許利榮

統籌:蘇仕日

採寫:蘇仕日 鄭淼鑫 肖燕菁

葉 彤 黃敏璇 方繼虹

出品:南方日報潮州新聞部

潮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1 潮州文化是什麼?

南方日報:潮州文化的源頭有哪些?

陳海忠:潮州文化是一個動態的開放體系。它的形成過程,是本地原住民文化和移民文化經過多次互相影響、互相吸收而逐漸融合的過程。在自成體系之後,由於潮人的遷徙,潮州文化向海外傳播,同時吸收其他文化的因素,經過長時間的融合發展而成。主要的來源是:

一是土著文化。距今8000年的南澳象山文化是在潮汕地區發現的最早的人類活動遺址,象山的古人類過著在海上捕撈採集魚蝦貝類的生活;距今6000-5500年,出現潮安陳橋文化,陳橋人已經能夠打造石器和燒製陶器;距今約3400-2900年,出現饒平浮濱文化,浮濱人已經踏進了青銅文明的門檻,能夠製作大型的陶器,繼承了本地區原始人類的航海傳統,發展了海上交通和貿易。唐代之後,中原人勢力漸強,經陳元光平定“泉(州)潮(州)嘯亂”之後,一部分土著漢化,另一部分西遷,是當代西南地區瑤族、壯族、侗族的一部分。漢化的土著族群,其文化融入潮州文化之中。潮汕先民民風彪悍,熟悉海洋,先秦時期已經掌握航海技術,富於冒險精神。當今潮州文化仍可觀察到土著文化的遺存,如喜魚生、狗肉。

二是中原漢文化。秦漢以後,漢文化才對本地區有所影響;晉唐時期,漢文化的影響逐漸擴大,尤其是高宗武后時,陳政、陳元光父子屢次平定泉潮間蠻僚嘯亂,實際上是中原文化與本地土著文化通過戰爭的形式不斷地互相接觸的過程。這場較量,經歷了半個世紀才告一段落,它在客觀上推動了本地的民族融合,加速了漢文化在本地的傳播。

中原人遷移的線路是從福建進入潮州地區的。中原漢文化成為潮州文化的主流有幾個重要的時間節點:

首先是唐代韓愈被貶潮州,奠定了潮州文化的儒學底色。其次是宋代理學興起,潮州官員大多來自福建,福建仕官在潮州興辦儒學,推動教育與學術發展,潮州遂有“海濱鄒魯”美譽。再次是明代王陽明心學興起,潮州是心學的重要傳播地,有“潮州學派”之說,王陽明“知行合一”的理念廣為潮人接受,潮人講求實際,注重實踐的文化品格或許與此息息相關。

三是近代南洋文化。潮人較大規模的海外拓展,開始於嘉靖萬曆年間,以吳平、林鳳、林道乾為首領的幾個潮州海寇商人集團,在明政府軍事高壓的逼迫下,出走東南亞,定居在菲律賓和暹羅,成為早期潮籍移民;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出現了本地區向東南亞的第一次移民潮,18世紀的大米國際貿易使潮州與東南亞地區(特別是暹羅)的交通有較大規模的發展,許多潮州人因此定居東南亞;1860年汕頭開埠後到1949年,人口壓力、地方動盪等因素造成潮汕人向東南亞的第二次大規模移民。潮人大量過番東南亞地區,形成了海外潮人社會,逐步發展出海外潮人文化。同時,通過海外潮人網絡,近代西方文化通過南洋地區,如基督教、建築形式、語言等傳入潮州,成為潮州文化的新內容。

南方日報:“海內一個潮州,海外一個潮州”體現了怎樣的潮州文化?

陳賢武:1860年汕頭開埠以後,交通條件改善,潮人向東南亞移民的人數迅速增加,導致了海外潮人社會的生成。移居海外的潮人,以僑批為主要紐帶,與原鄉保持著非常密切的互動關係。本地區社會慢慢轉型為僑鄉社會。從事海外貿易的商人和移居海外僑民在家鄉的地位上升,在商業活動裡形成的商人文化行為和觀念形態,不但流行於海外移民社會,也直接影響著本地區僑鄉文化。在潮州人的文化觀念中,本地與海外生活交融一體,大家一起生活在這樣一個不能分割的以海洋為中心的地域網絡之中。

改革開放後,潮人樂於經商的傳統觀念又被喚醒。潮人新移民的足跡,除在世界繼續發展外,更遍佈全中國,潮人社團在全國各省市均有成立。這些國內新移民也開始對本地區反哺:寄錢回家,讓留在故鄉的家人過上富足的日子;在捐款給宗族廟宇、學校醫院、各種慈善事業的活動中,新移民的慷慨比起海外潮人,毫不遜色。這是僑鄉傳統的延續。同時,各地潮人社團,積極參與國際潮人網絡的編織。

在變化速度越來越快的全球化進程和文化多元觀念影響下,1980年國際潮團聯誼年會應運而生,1981年11月19日在香港九龍舉辦第一屆年會,每兩年舉行一屆,至2019年已歷二十屆。通過國際潮團聯誼年會的建立和發展,散居全世界的潮人,納入一個互相聯繫的社團網絡中,越來越緊密地凝聚在一起。國際潮團聯誼年會雖然是一個聯誼性質的團體,卻逐漸表現出重構“潮州人”群體的功能。這時的“潮州人”,已不再以地理學意義上的“潮州”為中心,更加自覺地認同於文化意義上的“潮州”。

潮州文化是動態開放體系,有三大文化來源

南方日報:說到潮州文化,不少人會以為是在講潮州市這個地級市的文化,您能說說什麼是潮州文化嗎?

曾楚楠:潮州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地域性分支,由講潮語的民系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創造、形成的文化共同體,是一種由農耕文化與海洋文化、中原移民文化與本土文化長期相互交融、相互影響而形成的文化體系。

晉唐以後,中華主流文化以閩文化和移民文化為中介,對當時的潮州地區的影響力逐步增強。但早期的移民量少,相對於原住民而言,仍是弱勢群體。他們要在異鄉紮根,必須入鄉隨俗,為此本土文化得以保存延續。

隨著移民大量進入,加上以韓愈為代表的歷代官員不遺餘力地推行儒家思想教化,中華主流文化遂逐漸居於主導地位,但本土文化仍絃歌不輟。於是,潮州文化便呈現出農耕與海洋、移民與本土諸文化交織共存的、雜駁紛陳的獨特格局。

謝振澤:潮州文化是發祥於潮州、覆蓋整個潮語方言區、具有鮮明的區域文化特質、在全球特別是東南亞地區擁有著一定影響力的族群文化。

為何說發祥而不是發源呢?這是因為,潮州人主要是中原族群成建制地轉移而來的,較好地保存和繼承了中原文化的基因,落地到潮州後與本土文化、海外文化不斷交流磨合,從而形成以說潮州話為分野的獨立的、略帶封閉的文化圈。一千多年來,這個文化圈長期的中心就是在潮州。

潮州文化是一個泛地域概念。嶺南文化大致可以分為三大板塊,廣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州文化。廣府文化不是廣州一家的,而是白話區域的文化;客家也不止是梅州一家的。所以,從行政區劃來看,潮州文化囊括廣義的潮州地區,即當今的潮汕地區,甚至涵蓋了汕尾大部分,梅州的一小部分。這些文化都有比較清晰的界定——族群,即同根同脈同族的語言。

潮人下南洋,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一次海外移民壯舉,其移民人口之多,涉及地域之廣,移民時間跨度之長,在全世界尚屬罕見。據不完全統計,全球有六千萬華僑,其中一千多萬是潮籍,也有說兩千萬的。海外潮人將他們本鄉本土的原生態生活方式帶到世界各地,也就將潮州文化帶到世界各地,在東南亞尤甚,一些地方甚至比潮州更“潮州”。

在很多中國人不知道潮州這個地方的同時,潮州話卻一度在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等東南亞國家是可以通行的,潮州人甚至在海外建立過好幾個王朝,如鄭信於1767年被擁立為泰國吞武裡大帝,奠定了現代泰國的基本版圖。潮州歌冊、潮州陶瓷、潮州音樂等潮州文化不斷向海外輸出,沿著海絲之路,與海外文明交融發展。潮州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支脈,是獨樹一幟的,這種文化傳播和文明交融,在中國的文化脈絡裡是少見的。

潮州文化覆蓋潮語方言區,在全球有影響力

2 潮州文化有什麼?

南方日報:我們談潮州文化,這其中包含了哪些層面?

曾楚楠:辭書對文化的釋義為:“人們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這一界定,未免失之空泛。因此,不少學者認為,與其給“文化”以精確定義,還不如給它界定一個彈性的範圍。其中的“三層面說”指出,“文化”包括:

一是,意識形態:如世界觀、思維方式、宗教信仰、道德標準、審美觀、價值觀等。

二是,生活行為方式:典章制度、家庭生活、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社會風俗……

三是,物化的精神產品,即能反映人們觀念的物質形態。比方說,同為古建築的屋脊,開元寺作上翹的弧形,韓祠則是方屈狀的水平形。前者為閩南、粵東的風格,後者則為廣府風格(韓祠於光緒十三年由兩廣總督張之洞募集廣府建築師重修)。這是不同的建築文化理念的具體反映,故稱為“物化的精神產品”。

同其它區域文化一樣,潮州文化當然亦包含上述三方面的內容。

南方日報:潮州文化中最基礎、最顯著的是什麼?

陳賢武:對於潮州文化而言,潮語是最顯著的文化特徵。潮語屬漢語方言八大語系之一的河洛語之次方言。潮州話18個聲母,61個韻母,8個聲調,保留著許多現代漢語(普通話)所沒有的古語音、古字音、古詞彙和古聲調。據有關史料記載,潮語初始於秦、漢時期,成型於唐、宋,到了明末清初,才形成自己獨立的語言體系。潮州方言在清末已擁有自己的字典《潮州字典》,以及《潮語十五音》等研究地方語言的專著。

潮州話的音調、結構及內涵自成一體。潮州話被公認為中國乃至世界最難學的語言之一,一是因為其歷史悠久,很大程度上與古漢語文言文相近;二是它有著複雜的八大音調。古代漢語有平聲、上聲、去聲、入聲四個聲調,現代普通話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聲調,而潮州話則有八個音調:上平、上上、上去、上入、下平、下上、下去、下入。

潮州文化包含著許多文化特質,它們組成了既與共存於同一地域中的畲族文化、客家文化不同,也與周邊其他地域文化有異的一個體系。在這些文化特質中,語言是最具有區別性特徵的一種。潮州話是音調、結構及內涵自成一體,覆蓋面特別廣闊的一種方言。

潮語是潮州文化最顯著的特徵

南方日報:文學、美術、音樂是文化發展的高級成果,潮州文化有哪些文化成果?

陳賢武:潮州文化是一個動態的開放體系。它的形成過程,是本地原住民文化和移民文化經過多次互相影響,互相吸收而逐漸融合的過程。在自成體系之後,由於潮人的遷徙,潮州文化向海外傳播,同時吸收其他文化的因素,不斷髮展,創造了一系列風格獨特並在海內外有一定影響的文化成果,如潮劇、潮州音樂、潮州工藝、潮州農藝、潮州飲食、潮州文化、潮州建築等。

潮州是中國陶瓷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唐宋時期,朝廷鼓勵對外貿易,以水車窯、北關窯及筆架山窯為代表的潮州窯,其青釉、青白釉等產品銷往東南亞、中東及日本一帶,筆架山潮州窯遺址因而也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潮繡是一種具有濃烈地方特色的工藝,技法精巧,其中墊金繡尤為突出。墊金繡先用棉絮、翎毛、紙丁等材料,鋪墊在繡面的底層,再以金銀絨線,在墊高的地方精工刺繡,繡成的圖案微微凸起,富有浮雕立體感。這種大面積堆金凸繡,給繡品造成一種金碧輝煌、堆金積玉的瑰麗藝術效果,為我國民間刺繡所罕見,最能顯示潮繡的獨特風格。

在戲劇和音樂上,潮劇、潮州音樂、歌冊皆有自己的獨特風味。潮劇是宋元南戲的一個分支,由宋元時期的南戲逐漸演化,領奏樂器二絃為全國所罕見,保留著南戲傳奇流傳下來的角色行當分類。潮州音樂是漢族音樂在潮州方言區域內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器樂的總稱。它是我國民族民間音樂中一支別具特色的地方樂種,深受民眾喜愛和音樂專家的讚賞,有著“中華民族民間音樂瑰寶”之稱,為華夏正聲,被譽為“不受汙染的綠色音樂”。

潮州有很多文化瑰寶

潮人亦是潮州文化重要組成部分

南方日報:潮州文化以“精細”聞名,那麼在潮州文化中能夠突出體現這個特質的是哪些?

陳賢武:潮人文化諸多特點中,最具深刻內涵的特點,無過“精細”二字。農業的精耕細作,民間工藝美術的精雕細琢,商貿的精心經營,飲食的精工製作,藝術的精益求精,無一不與“精細”二字有關。

全國各地有不少潮菜館的名字就叫作“某某精細潮州菜館”,標榜的也是“精細”二字。而著名的工夫茶,這“工夫”二字,意思也就是“精細”:從精選上等茶葉、山泉水、紅泥小爐、砂銚、紫砂壺、若深杯、欖核炭等原料和茶具,到“高衝低斟”“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等沖泡程式,到“一賞其色,二聞其香,三品其味,四回其甘”的品嚐過程,充分體現了潮人的“精細”特色。

作為潮州文化核心的潮州工夫茶,其程序成形於明代。“講究”的潮州工夫茶藝既是可登大雅之堂的飲茶藝術,又是跳出狹隘的文人圈、紮根於大眾沃土的民俗。雅中有俗,俗中有雅,充滿著“和、敬、精、樂”的文化精神。

潮州菜擅長粗料細作,把最普通的食材,經過精細烹飪做成精緻的美食,比如常見的返砂芋頭、膏燒番薯、幹炸粿肉等等。如大家熟知的牛肉丸和牛肉火鍋,只能算是潮州菜裡面最簡單的吃法,但單就牛肉火鍋來講,早在民國時期潮州就有沙茶牛肉爐。1980年代,潮人發現新時代的爐具火力太大,沙茶容易煮糊,便流行起清湯牛肉火鍋,反而更能體現牛肉的鮮甜。後來吃得多了,知道牛的不同部位口感不一樣,又慢慢把牛肉分割出脖仁、吊龍、腳趾、五花趾、嫩肉、胸口膋等十幾個不同部位來,對食材如此苟刻,這在全球是絕無僅有的。

南方日報:潮汕地區的人民在潮州文化中扮演一個怎樣的角色?

陳賢武:潮州文化包括創造這些文化成果的廣大潮人所特有的文化心態,即他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如重視教育、多神崇拜的習俗、善於經營的潮商、強大的凝聚力、眾多的海外潮人等。

宋孝宗曾問潮籍官員王大寶:“潮風俗如何?”大寶對曰:“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宋代,國家加大對潮州的控制力度,推行儒學教育,潮人尊韓的活動也自宋代開始。四川人陳堯佐在潮州任通判期間修築潮州第一座韓文公祠,之後歷任官員又不斷修建,韓愈逐漸成為潮人頂禮膜拜的神靈。蒞潮官員致力辦好府縣儒學,發展書院和社學、義塾,使潮州的文教躋身於全省前列,“庠序大興,教養日盛”,“第進士者袞袞相望”。

據府縣誌記載,潮州在唐代進士只有3名,到了宋代增至172名,明代150名,清代148名(至道光十三年,1833),在當時廣東各州府中名列前茅,出現了明嘉靖十一年(1532)文狀元林大欽和清代武科舉上二位武狀元。更出現了“風俗之本,教化之原”的潮州前後八賢、明代前後七賢。到近代,學界泰斗饒宗頤、經濟學家許滌新、教育家杜國庠以及一群左翼文化人士印證著潮州重視文化的傳統。

廣袤的海洋賦予潮人天生的冒險精神,人多地少的窘境又迫使潮人出海經商和移民海外的風氣日見熾盛,形成一種不避冒涉風濤、向海外發展的傳統,孳育出勇於開拓的心態。唐宋明時,潮州的陶瓷業、製鹽業都十分發達,陶瓷遠銷東南亞、日本,鹽業行銷閩粵贛29個縣;清代,紅頭船南來北往,上至日本、天津,下至印尼、暹羅,運走本地的蔗糖、潮藍、潮菸等貨品,又帶來了各地的特產。

3 潮州文化的特質是什麼?

崇文、重商、堅韌、精緻、開拓

南方日報:潮州文化有什麼樣的特質?

曾楚楠:潮州文化有兩個特點:

一則為儒雅、精緻。

潮州民間禮俗中仍可看到“周禮”的影子;潮州音樂中至今仍有外地已失傳的“二四譜”和古曲牌;潮州方言被國際語言學界譽為“古漢語的活化石”……由於潮州文化中積澱了大量古文化的成分,自然會給人留下“儒雅”的印象。

潮州自然條件優越,但明清以後,地少人多,生存環境日漸嚴峻,生存競爭越來越激烈。潮人要謀生計、求發展,便須盡力完善自己的行為方式,在“精”字上做足文章:務農須精耕細作;經商要精打細算;做工要精緻奇巧;做人要“儒氣”精明……不如此,便難以在社會上謀事立身。

另一方面,半封閉的地理環境又催生出潮人在有限的活動空間中,追求自娛、自適、自樂的達觀心態:菜怎樣做才適口,茶怎樣衝才更香,器樂怎樣演奏才更動聽,等等。正因為行為方式與觀念形態互為因果,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從而造就了潮人追求儒雅精緻的文化理念。

二則是圓融、開放,即善於吸納、融通外來文化,為我所用;有開拓精神,且能隨遇而安,紮根創業。

潮州的先民多來自中州移民。移民文化有兩個特色:一是“安土重遷”(安於本土,把遷徙看得很重)的觀念相對淡薄,敢於向外另闢天地;二是到了新環境,善於入鄉隨俗,以便與該地的原住民融洽相處。而“大海在其南”的地理位置,又為潮人向外拓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前提。兩者結合,遂使潮州文化凸現出圓融、開放的特點,並在不同的時空環境中得到繼承與發展。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像潮州話中大量的外來詞:飲食中的肉丸系列(系客家人首創)、沙茶系列(由南洋傳入),商業街的騎樓式建築“五卡砌”,等等。而海內外潮人人數基本持平,“凡有潮水之處即有潮人”的奇特現象,更是潮州文化圓融開放特色最集中的體現。

謝振澤:潮州文化具有鮮明的區域文化特質,由原居住民文化和移民文化經過長時期的互相影響所形成,涵蓋了語言系統、宗教信仰、倫理道德、工藝美術、民俗習慣、建築民居等。這種文化特質不單純是活態的存在,還形成了大量的典籍,並且有系統、有傳承、有受眾,已經完全融入到潮語區的族群的生產生活中。

潮州文化的特質非三言兩語所能承載,但大致可以用“崇文、重商、堅韌、精緻、開拓”這十個字來簡短概括。其中,崇文解決了精神追求,重商解決了物質基礎,堅韌是一種意志品質,精緻是一種生活態度,開拓是一種地理人文。

南方日報:請您具體介紹下。

謝振澤:崇文,是來源於文化基因。

尚學崇教是潮州歷來的優秀傳統,也是造就潮州文化的基礎。歷史上,不管是務農為生或是經商為業,潮州從來不輕視教育。

我們研究院承擔潮州文化改革發展十四五規劃的編制工作。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我們對潮州文化印象最深的就是崇文。雖然潮州文化是中原文化、海洋文化和本土文化等多種文化綜合醞釀的結果。但是居於主線和核心位置的,仍然是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原文化,突出體現為綱常倫理、尊卑有序、尊師重教、崇文尚禮等,潮州可以說是整個中國對儒家文化繼承得最好的地區之一,海濱鄒魯的美譽當之無愧。

尤其是韓愈治潮,對潮州影響最為深遠的是興學育才,他自捐俸祿作為辦學資金,開啟了潮州興學之風。韓愈治潮僅八個月,但是他離開潮州後,儒家文化的種子卻生根發芽。自此之後,各代潮州先賢繼續興文辦學,至宋代時,潮州已成為人文鼎盛、重禮崇儒的“海濱鄒魯”,可謂讓潮州“從此儒風傳百代”。

這些特質還體現在潮州人的日常生活,做事要“儒氣”,形象要“書儒”,生活要“雅”。無論是宗族活動、婚喪習俗,還是人際交往,潮州都保留了大量的古代禮儀。

重商,是為了解決物質基礎。

潮州人素有“東方猶太人”之稱,善經商是潮州人共同的秉性。潮州人多地少,為了謀生人們不得不想方設法利用一切資源,其突出表現為對商業的開發。

潮州人的商業傳統最早追溯到漢代。潮州有港口,水運便利,宜商宜業。南越時期已經能夠製造比較大的出海船隻。宋代為了發展經濟,出臺激勵貿易措施,潮州人開始大規模海上貿易,悠久的商業傳統培養了潮人精明的頭腦和逐利的敏銳。

潮州人下南洋,很好地詮釋了潮州人向海而生的開拓精神。潮州人敢於搏擊、精打細算、勤儉立業、刻苦經營,經商有道使得商業人才輩出,在海外華人富豪中,潮州人數居榜首。

堅韌,是潮州人特有的意志品質。

這是每一位成功的潮商的品質,也是每項潮州工藝美術所具有的特質。

在潮安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熙公祠裡,士農工商、漁樵耕讀、花鳥蟲魚幾幅石雕堪稱石雕一絕。源於此的“一條牛索激死三個師父”典故,成為潮州人鍥而不捨、金石可鏤的精彩註腳。

“牛索”是指在從熙公祠門樓壁上一塊石雕裡的牧童手裡所捏的一條雙股相纏、長約5釐米細如牙籤的懸空雕飾物。傳說,當時有兩個師傅,用了很長時間來雕刻它,無論怎樣小心謹慎,都在眼看快要成功的時候不小心弄斷。到了第三位師傅,吸收了前面兩位的教訓,改用泡水細磨輕刮的方式,才終於把它雕成。

追求極致,堅韌不拔,是潮州人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傳統美德,也是競爭激烈的結果。在這種歷史條件下,產生了豐富多彩而又精妙絕倫的潮州工藝美術。40多個傳統工藝門類,技藝精湛,是“潮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潮州的文化史上閃爍著燦爛的光輝,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和獨特風韻,在中國工藝美術中獨樹一幟。

精緻,是潮州人的生活態度,被認為是潮州文化的基本內容,充分體現在潮州人的“衣食住行”當中。

單說潮州工夫茶,洗杯時“滾”杯之圓潤;淋杯時“繞”杯之柔和;分茶時“關公巡城”“韓信點兵”之周到。這是潮州文化最具有符號感和圖譜化的文化特徵。工夫茶的出現,從社會層面看,源自人口密集,經常溝通而產生的溝通協商模式。它滲透入潮人的生活工作之中,成為潮人溝通協商議事的常見載體,相當於西方的三人暢談制頭腦風暴,幾乎成為潮人天性般的協商合作機制,產生潮人的歸屬感和認同感。與此同時,看似悠閒的工夫茶,也讓潮州人學會了埋頭趕路的同時,抬頭看路,停一停,思考,協商,慢工出細活,辛苦做、休閒食,追求生活的品質。

開拓,則是一種地理人文。

地少人多,潮人面對生存壓力,迸發出敢於闖蕩,打開市場,向外發展的特質,並形成向外發展的傳統。紅頭船便是潮人拼搏和融合精神的集中體現。當年,潮人坐著紅頭船下南洋,開闢了一個個新天地,將潮州文化和潮人的生活方式帶到了南洋乃至世界各地,並在當地生根發芽,甚至深深影響了當地的生產生活,改變了當地的歷史。

同時,拼搏的潮人不忘本,時刻惦記著反哺家鄉,用大量的僑批滋養了潮州,也融合了多元文化。“紅頭船”既是苦澀的回味,又是美好的嚮往;既是萬千赤子艱苦奮鬥、開拓進取的橋樑,又是海內外潮人團結的紐帶。“紅頭船”所展示的“團結、拼搏、拓展、創新”的時代內涵,成為潮人前進的動力,催人奮進的精神。

潮人文化特質地標——廣濟橋

南方日報:文化是一個廣泛、深刻、厚重的概念,您認為最能體現潮州文化特質的標誌物是什麼?

謝振澤:對標“崇文、重商、堅韌、精緻、開拓”這十個字來簡短概括潮州文化的優秀特質,我認為可以用5個標誌物來代言潮州文化,分別為一本《論語》、一杆秤、一條牛索、一道工夫茶、一艘紅頭船這5個標誌物。

如果要選一個地標代表潮州,我認為廣濟橋最能代表,它包含了上述精神特質。 修復好的廣濟橋,共有21座橋墩,橋上的樓閣楹聯匾額和25對楹聯,對仗工整、韻律協調,體現了潮州文化“崇文”的特質;歷史上,潮州因其地理位置,當閩廣之衝,成為韓江流域經濟中心,廣濟橋下成為“四方鹽商輻輳之所”,一里長橋一里市,這些都體現了潮州文化“重商”的特質;而300多年官民持續建橋可謂“堅韌”的體現;“廿四樓臺廿四樣”是廣濟橋的一大建築特色,橋樑及其上的建築則是“精緻”的體現;廣濟橋被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樑”,這體現了潮州人勇於開拓創新的文化內涵。

4 如何客觀看待潮州文化?

潮人是有牢固家國情結的流動族群

南方日報:從歷史學的角度,應該如何看待潮州文化?

陳海忠:歷史是一面鏡子,既可以觀察過去,又能夠照耀未來。對於潮州文化,需要歷史地把握,動態地理解。

從歷史學的角度,我們不會去總結和提煉所謂文化特徵,更重要的是去理解一個地方的文化是如何在歷史的脈絡中產生以及如何變遷並發展成今天的面貌。

在區域環境與國家政策這兩個背景的共同作用下,永不停歇的歷史不斷地“刷新”著區域的社會文化景觀,持續地形塑著區域文化特徵。

我們今日所觀察、感受到的文化並非從來就有的,也並非一成不變的,被文化學者所概況出來的每一個“特徵”其背後都有國家宏觀歷史背景和區域社會生態背景。所以,更需要人們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潮州文化。

以潮人這個特殊群體為例,為什麼近些年來海外潮人要尋根?例如潮人(文化)從哪裡來?為何被稱為“東方猶太人”?這無非就是需要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不帶任何“文化迴歸”的意思。發展、變遷是文化生命力的表現。

南方日報:那麼,潮人是個怎樣的族群?

陳海忠:潮人是一個有牢固家國情結的流動族群。

首先是流動的潮人。

潮人的歷史是一部流動的遷移史。流動的人群,流動的生活工作方式,造就了潮文化中的“講義氣”“冒險”“拼搏”“講求實際”的品格。

其次是有牢固家國情結的潮人。

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家鄉宗族的認同,是不斷遷移的潮人內心形成的情結。

潮人大約是當今中國社會上宗族禮制保留得最好的族群,即便是離開潮汕到南洋的潮人,大多仍然保留本土的禮制和民俗。以往潮人下南洋,每年都會往返家鄉,最終都會選擇落葉歸根,對海外潮人來說,潮州就是唐山,唐山就是祖國、家鄉。現實中,出外的潮人,時年八節都會往返家鄉,參加家鄉或宗族的各類民俗活動,聯誼友誼,同時也維繫人情網絡。

所以,潮州文化中,保留著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漢文化的精髓,忠、孝、義是潮州文化的核心價值觀。

“忠”是傳統的儒家倫理,為潮人所推崇,表現為潮人注重家國同構,家國一體。歷史上潮州地區少有叛亂,潮州人所祭祀的神明大多為為國家、民族、百姓作出貢獻的人物,如祭拜孔子、韓愈、關帝、天后、三山國王及雙忠公等。

“孝”也是傳統的儒家倫理,更為潮人所恪守,併成為潮人的文化特徵。表現為潮人注重家庭、親情,由此也引申了注重家族觀念,產生保守、守舊的印象。

“義”是民間社會普遍觀念,為潮人所遵循。義為古代遊俠之精神,司馬遷《史記》專門有《遊俠列傳》。關帝是中國人忠義的象徵,潮人普遍祭祀關帝,團結守信,也由此有抱團對外的惡劣形象。

潮人的生存哲學,潮人的人文精神,大概都可以從“牢固家國情結的流動族群”獲得解釋。

向海而生影響深遠

南方日報:不同時代的變遷對潮州文化的形成有什麼影響?

陳海忠:為了能更深刻地理解“當下”的潮州文化,更需要探討潮州文化從何而來、如何形成及如何發展。

潮汕的土著是討海為生的群體,比較早掌握航海技術,他們身上有流動的基因;中原移民原來屬於農業文化,但是從中原至福建,再從福建至潮汕,在不斷的遷徙過程形成一種流動的特性;明清之後,潮人不惜冒險源源不斷下南洋,形成海外潮人社會,更加強化這種流動的特性。

因生計所逼,明代以後潮人不斷突破海禁政策的限制出海貿易。明洪武年間,朝廷施行海禁,禁止民人私自下海貿易。洪武二十六年(1393),為防止沿海居民通倭寇而徙南澳居民入內地。

在海禁的陰霾下,沿海居民被迫鋌而走險,他們對禁令或視若具文,“官市不開,私市不止”,我行我素;或陽奉陰違,私自出海;或引夷人入港交易,一旦遭朝廷查緝,則演繹成武裝對抗。

海禁政策也使岸上滋生了相應的不法群體。

只要有海禁政策,就有沿海居民為生存或為發財而冒險突破禁令的行為,這對於潮汕沿海地區形成彪悍的文化品格影響較大。

清代早期繼續明代海禁政策。順治十八年(1661),朝廷發佈“遷海令”,將沿海居民大規模地遷入內地。潮汕地區被遷地域有海陽、澄海、潮陽、饒平、揭陽、惠來、普寧共七縣。嚴酷的“遷海令”嚴重摧殘海上貿易活動,使潮商出海的成本更大,當然獲利也必然更豐。

潮人敢於冒險、敢於拼搏、善於經商的文化特徵在南來北往的歷程中得以形成,併發揮得淋漓盡致,漸漸為世人所矚目。海禁開啟了潮人移居東南亞的歷史,進一步形塑潮人冒險文化品格。

歷代國家政策是區域文化發展中不可迴避的問題。“國家”一旦出現,民間活動就有了合法與非法的區別。歷代對移民的限制嚴重摧殘海上貿易活動,但同時沿海居民對政策的突破更強化了區域文化的特質。

南方日報:近現代海外潮人社會、本土僑鄉社會的形成形塑了潮人什麼樣的文化心態?

陳海忠:清代康乾時期,地方社會進入相對平靜時期,人口增殖,貿易發展,地方經濟作物種植規模擴大,其中甘蔗的種植遍及廣義的潮州各地,潮糖成為本地出口的最重要商品,糧食則主要自暹羅運入。商機的存在,使這一時期大量潮人移居到暹羅。1860年汕頭開埠後,潮汕出現移民高潮,並一直持續到1949年。近百年的移民潮使海外潮人社會與本土僑鄉社會得以形成,形塑了潮汕人家鄉觀念強、有凝聚力、刻苦的文化心態。

1978年改革開放,數百年的海上貿易傳統全面復活,敢冒險、勇拼搏的商業精神又在這一片土地上獲得了蔓延的陽光和雨露,潮汕人又開始下海的征程,這一歷史進程正在急速地重塑著新時代的區域文化。

守正創新並行不悖 潮人品質有利有弊

南方日報:如何辯證地看待潮州文化?

陳海忠:以辯證的眼光看潮州文化,需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和全面的觀點看問題。一切事物都存在著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

從潮州文化歷史變遷的角度看,潮州文化呈現出“守正”“創新”並行不悖的特點。

在守正方面,表現為恪守忠孝義的傳統核心價值觀,遵循傳統生活方式,例如喜歡聚族而居,時年八節仍然舉辦流傳多年的各類民俗活動。

在創新方面,表現為潮州文化並非一成不變的,而是在遷移過程中不斷吸收其他族群的文化,在應對新的環境中不斷生成新的文化精神。其中包括:

——新的內容。例如宋代潮州文化基本定型,但是明代以後,庶民化宗族制度興起,宗族文化嵌入,成為潮州文化具有標誌性的內容。明代中後期,海上貿易的發達,不斷鍛造潮人冒險的文化品格。清代中後期,地方經濟發達,文化昌盛,來自江南地區的精緻文化被潮人吸收,逐步形成當代潮州文化面貌。今天潮州的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可以在江浙地區找到源頭。

——新的形式。潮州文化不但融合吸收了江南、閩南、廣府、客家、海外等多元文化的內容,也借鑑增添新的形式,例如潮劇的唱腔、舞臺,潮菜的創新等。

——新的舞臺。海外潮人社會,是潮州文化的另外一個舞臺,與中國其他區域文化比較,這是潮州文化最突出的特點。

南方日報:具體到潮人而言,如何辯證地看待其人文特徵?

陳海忠:潮州文化表現出明顯的人文特徵,主要是:

一是敢於冒險的勇氣和開拓進取的精神。進取和冒險是流動的族群必然的品質。潮汕人有一句俗語:“食到無可奈何,過暹羅(泰國)”,意思是在家鄉難以生存了,也可以到南洋尋求出路。對於潮人來說,哪裡有機會,他們就會第一時間出現在哪裡。1840年後香港成為殖民地,潮商是率先進入香港經商的群體之一;上海成為通商口岸後,潮州幫成為上海最主要的商幫之一,經營土糖、百貨、典當與銀業,上世紀二十年代上海的典押業十之七八是潮商,近半銀業商號由潮人掌控;深圳成為特區,潮汕人又湧入特區搶佔各個領域的商機。

弊端在於,潮汕人善於規避政策,有時甚至輕視政策和法規。

二是義利並重的價值取向。潮人的商業傳統最早追溯到漢代。南越時期已經能夠製造比較大的出海船隻。宋代為了發展經濟,出臺激勵貿易措施,潮人開始大規模海上貿易。悠久的商業傳統培養了潮人精明的頭腦和逐利的敏銳。但是,在潮人身上,利固然重要,義不可偏廢。一方面,對儒家文化的認同讓潮人崇信重義;另一方面,在異地做生意,不講信義很難取得當地人的信任,生意也難以長久。潮州人把關公當成財神爺供奉,內在的邏輯就是獲利必須建立在忠義的基礎上。

潮州人的義,是對宗族、家庭、朋友、生意夥伴的義氣與責任,是一個人情社會,有利有弊。

三是低調的處事哲學與實用主義精神。潮人不管在政界還是商界,不管成就多高,都保持低調,反對張揚,這是不斷遷移異地謀生的潮人保護自己的秘訣,即使是積德行善,他們也不張揚。

實用主義態度也是不斷流動遷徙的環境造就的。中原人到潮汕,農耕文化知識不能指導海洋生活,用潮人俗語就是“識字掠無蟛蜞”;潮汕人到海外謀生,本土的文化和南洋文化又差異太大;另外,悠久的商業傳統也強化了潮人功利實用的傾向。

這方面的弊端是,相對缺乏理想主義情懷,缺乏長遠眼光和宏大氣魄,處事經營有時眼光短淺。

四是敬重神明的宗教情懷和熱愛生活的樂感精神。祭拜神靈是潮人生活的重要部分,對於一個移民的族群來說,尤其是經常要出海謀生的族群,潮人認為神明的保佑能夠賦予他們強大的精神力量,另外,共同的神靈信仰和祖宗崇拜可以讓他們抱團取暖。對於潮人來說,生活中最隆重的慶典是遊神,最誠心的活動是祭拜。潮人信仰的神明主要有三山國王、媽祖、關帝、大峰祖師和雙忠公、玄天上帝等。

對於潮人來說,敬神和樂生是一體的兩面。潮人熱愛現世生活,用俗語來說就是“艱苦做,快活食”,就是說既要努力工作,也要享受生活。所以“潮州厝,皇宮起”,房屋要建得像皇宮一樣;所以潮州人要享用精美的潮州菜,品不求解渴的工夫茶,聽優美的潮樂和潮劇;所以潮州有精巧的木雕、潮繡、陶瓷等工藝品。潮人的精細性與熱愛生活的樂感精神息息相關。

當然,這種文化的精細性也和潮人在遷移過程中受江南文化的影響有關。

南方日報:如何正視潮州文化的缺陷?

陳海忠:應該時刻不忘自省,正視潮州文化的缺陷,重視文化多元的價值。潮州文化既是帶有中華文化的普遍性,也是含有特殊地域特徵和族群的文化。未來潮州文化的發展應順應中華傳統文化發展的主流,必須往這個方向發展才不會走上歪路。

以褒貶不一、頗具爭議的宗族文化為例,宗族文化是華南地區長期的文化存在,有好也有壞,要想推動宗族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建議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賦予宗族文化新內容——把宗族組織改造成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提升、自我監督的群眾性組織;

第二,創造宗族活動新形式——把宗族的理事機構如老人組、理事會等註冊為民間非盈利性組織,納入國家法律法規範圍內;

第三,制定宗族運行新規範——參照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進行管理;

第四,補齊短板——針對宗族組織偶爾發生一些不可控行為的特點,派出黨員幹部參與宗族組織的日常管理活動;

第五,擴展外延——延伸傳統宗族組織祭祖拜神的功能,擴大到支持教育、衛生以及對外聯絡工作等。

傳承與創新是文化前行的兩個輪子,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廢。不忘自變,通過賦予新內容、創造新形式、制定新規範、補短板、擴外延等多種方式,推動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5 潮州文化往哪去?

發揮潮州文化特質精神 打造潮州文化

南方日報:如何看待潮州文化與潮州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關係?未來,潮州應如何促進兩者融合發展?

胡朝舉:我認為,要發揮潮州文化的正向作用來推動潮州經濟社會發展。省委為潮州明確了定位,即做好“特精融”三篇文章,打造沿海經濟帶上的特色精品城市。這為潮州經濟與文化相融合提供了方法論,特別是對於潮州以文化為抓手推動產業發展,帶動經濟社會全面進步有著重要的意義。

南方日報:那麼圍繞“特”字,潮州文化應該如何發力?

胡朝舉:圍繞“特”字,潮州要把潮州文化中崇文重商的特質發揮出來,打造出潮州文化IP,做好城市形象營銷,做大文旅產業。

深入解剖潮州城市競爭力,就會發現其實潮州最具壟斷性、稀缺性及難以複製的核心競爭力恰恰是潮州先人們傳承下來的潮州文化。一方面,潮州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潮州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是中華民族燦爛地域文化的璀璨代表。潮州方言、潮劇、潮州音樂、潮州大鑼鼓、潮州菜、潮州工夫茶、潮州民俗風情等,地方特色明顯。

另一方面,潮州人崇文重商的特質也很突出。韓愈在潮為官八個月,潮州人民為了紀念韓愈的功績,潮州山水改姓韓。潮人聰明,潮商被譽為東方猶太人,潮商被譽為全球第一商幫,縱橫500年不敗不衰。同時,崇文重商的族群文化更是將潮州與其他城市區別開來。因此,潮州具有與其他城市差異化的、獨特文化旅遊資源。

南方日報:您認為,潮州應如何利用這些文化旅遊資源促進文旅產業發展?

胡朝舉:文化需要載體及通過產業的方式才能展現出來,併發揮經濟功能。為此,潮州應大力發展基於獨特潮州文化為核心的大文旅產業,著眼於旅遊空間佈局,加快形成潮州文化凸顯、功能結構完整、區域優勢互補、資源高效利用的旅遊發展大格局。

與此同時,潮州應實施政府主導戰略,把握重大決策,主動介入管理,加強城市整體品牌的塑造,強化城市營銷,提升潮州知名度和口碑,將旅遊業培育成潮州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一是發起設立潮州旅遊產業投資基金;二是實施古城區文化旅遊轉移支付計劃,將部分古城文化旅遊財政收入用來完善古城的基礎設施、改善原住民生活,實現主客共享;三是組建和引入大型旅遊企業集團;四是實施“文化+”戰略,加快文化與實體經濟融合,壯大文化產業;五是擦亮潮州菜品牌;六是點亮潮州夜經濟,引領城市消費經濟發展。

用精細文化將城市精雕細琢 助力特色產業改造升級

南方日報:潮州如何將“精細”的文化特色融入城市發展中?

胡朝舉:潮州文化極具“精細”特色。潮人的精明細心,潮州菜的精美可口,工夫茶之精巧別緻,潮劇、潮樂的柔婉精緻,可以說,精細是潮州文化最突出、最具深刻內涵的特點。

潮州無論自然資源、人文資源、景區景點,還是城市本身都不宏大,而是小巧、精細、用心的。因此,潮州城市發展應從實際出發,不求城市大強,只求城市精緻,對城市精雕細琢,促進資源供給的精緻化。

在城市精雕細琢方面,潮州應重點圍繞潮式古建築、潮菜、茶、潮商、潮式美好生活等來定製。要注重潮州老宅建築的構造設計與細節打造,精緻潮菜色香味俱全的味蕾促動,茶文化中茶具製作的工匠精神、鳳凰單叢茶樹培育養護及單叢製作、工夫茶精緻茶道,晚禮服的精湛工藝等元素在品味與附加值上的提升。

南方日報:城市發展離不開產業支撐。您認為,潮州還應如何將“精細”融入產業發展中?

胡朝舉:圍繞“精”字,潮州要把潮人堅韌不拔、精益求精的精神發揚好,打造潮州整體地理標識保護,推動改造升級,優化傳統產業。

特別是在特色產業發展方面,潮州要基於“精”字做文章。潮州八大傳統支柱產業的產生與發展,特別是陶瓷、婚紗晚禮服等產業,大多與潮州文化之精細緊密相關,如潮州陶瓷融入了精緻細膩的潮州文化特色,以“清新、素雅、細膩、玲瓏”形成了中國陶瓷的獨特風格。

潮州已有“中國瓷都”“中國婚紗晚禮服名城”等美稱,更應進一步大力推進注入“精細”內涵的潮州地理標誌產品申請,圍繞“精細化”促進傳統產業升級,並在此基礎上打造潮州特色產業、特色產品的綜合性電商平臺,為潮州企業和個體提供統一的集成的交易市場。

打造世界潮人精神家園 吸引在外潮商迴歸

南方日報:圍繞“融”字,潮州應如何挖掘相關的文化特質,促進城市發展?

胡朝舉:圍繞“融”字,潮州要把潮人團結協作,開拓進取的精神引導好,打造世界潮人精神家園,吸引潮商迴歸,培育新興產業。

“傳承感恩、開放包容、儒雅精緻、開拓創業”,是潮州先人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一種特有精神品質,是潮州城市精神的核心內涵,是潮人一直以來引以為傲的價值觀念,也是凝聚潮州城市發展的靈魂。

潮州這座城市以及潮州文化的振興崛起,離不開全市人民的參與,需要全市人民發揮潮人團結協作的精神。文化不是空洞的、口號式的,文化需要載體,文化自信落實到潮州,就是必須增強城市自信,潮州人要愛潮州!潮州人自己必須對城市文化、美好未來有充足的城市自信,並在此基礎上內化為潮州人的城市自覺!比如,加快提升公共素養、愛護環境衛生、遵守交通秩序、遵紀守法、開放包容、熱情友好等。

南方日報:潮州如何進一步發揚團結協作的文化精神促進文化經濟振興?

胡朝舉:在潮州文化振興方面,潮州要通過宣講、弘揚潮州城市精神的文化和意識形態的魅力,融合並激發人民的創造力和凝聚力,將智慧、技術投入到城市的生產運作中,成為城市的資本。同時,要以城市精神營造良好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增強城市吸引力。

此外,潮州的發展同樣需要匯聚、融合海外鄉親的智慧和力量,得到支持和幫助。為此,潮州在潮州文化上必須勇當主角。潮州要以堅定的自信、勇於負責,著力打造世界潮人精神家園!通過各種渠道、方式,加深海內外潮人對潮汕原鄉的榮譽感和認同感,使他們成為潮州在海外內的城市形象大使。

南方日報:在吸引潮商迴歸家鄉方面,您認為政府還應做哪些努力加以支持?

胡朝舉:各級政府應多措並舉為海外潮人助潮發展提供便利。一方面,各級政府要持續改善營商環境,為潮商提供優質高效、細緻周到的服務,吸引更多實力派潮商回鄉投資興業,切實增強潮商“迴歸”的信心,使其加大回鄉投資置業的力度。

另一方面,各級政府可在國內外潮商聚集地多舉辦招商推介活動,邀請潮商回鄉考察,吸引在外潮商回鄉投資置業,多措並舉助力各地潮商互動並進。同時,可對海內外潮商來潮州投資設立特別的綠色通道或推出稅收方面的優惠,從而吸引更多的海內外潮人、投資商參與到潮州的城市建設及新興產業的培育與發展之中。

構建城市文化空間體系 彰顯城市文化魅力

南方日報:您認為,潮州文化在傳承與發揚時應著重哪些要點?

詹樹榮:首先,潮州文化內涵豐富,在傳承與實際應用時應該重點發力,特別是對非遺文化項目進行重點保護。其次,文化的傳承和發揚還應注重與城市建設相結合,例如構建城市文化空間體系。並且,文化空間體系建設還需要有系統性、整體性的規劃,避免文化景點出現散亂分佈,影響其帶來的經濟效益。

在這方面,潮州古城是最典型的例子。因為潮州古城具有完整性、活態性的特徵,原住民多,使潮州文化基本完整保留下來。可以說,潮州古城就是承載各類潮人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的潮州文化空間體系。

南方日報:對於潮州古城,您認為具體應如何保護和構建其文化空間體系?

詹樹榮:正如前面所提的,文化傳承需要重點發力。具體到潮州古城來說,就需要從“點、線、面”三方面下功夫,即點狀文化空間、線狀文化空間和麵狀文化空間。

點狀文化空間就是指單體建築,包括古城中體現唐代廟宇建築文化的開元寺,體現宋代生產文化的宋窯,體現宋、明、清三代府第文化的許駙馬府、黃尚書府和卓府,體現清中期的木雕工藝文化的己略黃公祠等。這一系列的點狀文化空間,共同承載了潮州文化“不斷代”的傳承。

點狀文化空間的保護核心是保持它的原真性。這主要通過文物和歷史建築的修繕來進行,對於文物,要遵循“不改變原狀”的原則,修繕中注意對原工藝、原材料的運用。另外,還可以通過舉辦與建築文化相關的主題博展,彰顯文化價值。而對於歷史建築,一般是通過建檔記錄與之相關的歷史事件、信息,在保護外立面的基礎上進行適度的功能置換。

南方日報:那麼,線狀和麵狀文化空間主要指古城裡哪些建築?又應如何保護?

詹樹榮:我們說串點成線,線狀文化空間就是指古城裡的各類街巷,這些街巷把前面提到的主要文化建築串連起來。目前,潮州古城裡有720多條小巷,每條巷都有許多相應的故事。其中有兩種類型的巷道較為有代表性,分別是以甲第巷、義井巷為代表的坊巷型歷史街區,代表了明清時代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另一種是以太平路、上水平路為代表的騎樓街,代表了民國時代潮州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

對線狀文化空間的保護,重點是讓街道文化可感。這包括通過街巷口述史記錄保存街道的歷史信息,通過立面和公共空間的改造,帶動兩側私有空間的改造,增強街區活力,藉助各類技術手段展示街區集體記憶和歷史事件。

面狀的文化空間主要由潮州古城歷史上的區位特徵決定,包括代表“東財”商業文化的太平路以東的騎樓街區、代表“西丁”平民生活的從國王宮巷和舊西門街周邊的區域,代表“北貴”的許駙馬府周邊的區域,代表“南富”的南門十巷區域。與此同時,整個古城的街巷肌理和山水格局也是重要的面狀文化空間特色。

對於面狀文化空間,最重要的就是系統性、整體性的規劃。針對潮州古城裡具有不同文化特色的區域,需要通過劃定保護範圍,保護該區域內的整體風貌和街巷格局,同時要協調好核心文物、歷史建築與周邊傳統風貌建築的呼應關係,協調好片區保護和環境整治的關係,適度挖掘片區文化主題、設計文化遊徑,來展現整個古城片區的文化魅力。

總的來說,重點發力、整體規劃,是潮州古城的保護和建設兩大要點。未來,潮州也要根據這兩大要點,將潮州文化融入“一江兩城一海灣”的城市建設規劃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