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皇帝為啥非要誅殺功臣?你要處在那個位置你也這麼幹!

翻開中國封建王朝的歷史,可以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幾乎每一個王朝的建國之初都寫著四個大字:誅殺功臣。從漢高祖劉邦的大肆誅殺異姓諸侯王,到明太祖朱元璋的“胡藍黨獄”,再到清聖祖康熙的剷除鰲拜、平定三藩,莫不如此。仔細想一下,這些功臣們的遭遇是偶然的嗎?難道真的是應了那句“狡兔死,走狗烹;飛禽盡,良弓藏”的老話嗎?


開國皇帝為啥非要誅殺功臣?你要處在那個位置你也這麼幹!

歷代帝王在打天下的過程中都要依靠一批有才能的謀臣武將,因此便湧現出一大批功臣。這些功臣們都是經歷了無數血與火的考驗,從刀光劍影中走出來的。他們一般都重兵在握,在戰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有著輝煌的戰績,為新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他們都理應受到封賞。歷代帝王在建國後也要面臨一個如何對待和安置功臣的問題。然而,環境變了,一個明智的皇帝此時首先要考慮的不是如何如何地大肆封賞,而是國家的重建。這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僅僅從政治方面考慮,就是要加強專制集權,鞏固專制統治。那麼,這個“權”從哪裡集中呢?這個“統治”從哪裡鞏固呢?帝王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開國功臣們手中的大權。

開國皇帝為啥非要誅殺功臣?你要處在那個位置你也這麼幹!

在打取天下的過程中,為了戰爭一時之需,大權,尤其是兵權被分配到各個將領、謀士手中,他們可以南征北戰,攻城奪地。現在建國了,戰爭結束了,權力的分散也就沒有必要了,應物歸原主,上交給皇帝了。況且,大權一直被掌握在功臣們手中,時間一長,皇帝也絕不會放心,因為沒人能保證他們沒有私心,不會犯上作亂。畢竟是“權重震主”啊!位高權重的大臣、將軍與極其專制的皇帝之間必然會產生矛盾,目光犀利的大臣會看出來的。此時最好的辦法就是主動交出權力,由皇帝進行權力的再分配或者直接退出朝政。但這些功臣們都會自主情願地上交權力,卸甲歸田嗎?不會的,至少不都會這麼做。

開國皇帝為啥非要誅殺功臣?你要處在那個位置你也這麼幹!

他們把新王朝的勝利看作是自己的勝利,戰爭的勝利看作是自己的勝利,因此想要擁有更多的財富、榮譽和權力。而戰功顯赫理應賞賜則成為他們保留權力的最好藉口。現在的皇帝已經不再必須依靠他們了,既然不願主動上交,那朕就只好親自動手了。但如果強行剝奪,很有可能會造成他們的反叛,這對皇帝來說是很不利的。此時的君臣關係已經是很微妙的了:一個想要拿,一個不願給,君臣之間的矛盾尖銳而不可調和。作為一個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只能從國家大局出發來考慮問題,他別無選擇!凡是威脅到專制統治的,都將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一個字,“殺”!因此,皇帝利用一個個藉口來除掉這些曾經立下汗馬功勞的功臣們,也就出現了誅殺功臣的局面了。那些被定為“謀反”、“叛亂”、“貪汙”等罪名而被處決的功臣們,即使真的是被冤枉的,也沒有辦法。因為“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君叫臣死,臣就有死的理由。

開國皇帝為啥非要誅殺功臣?你要處在那個位置你也這麼幹!

另一方面,許多功臣們自恃開國有功,居功自傲,驕橫放縱,尾大不掉。這也是被誅殺的原因。他們有的趁建國初期朝廷權力真空之時把持朝政,獨斷專行,結黨營私,威脅皇權。還有的藉助百廢待興之機利用自己的兵力或戰略地位與皇帝討價還價,索取封賞,甚至還會擁兵割據,與朝廷分庭抗禮,對抗中央,從而構成了對中央政權的嚴重威脅。這是皇帝所不能容忍的,這不得不促使皇帝考慮消滅他們以鞏固皇權,維護國家的安定。清朝康熙年間的剷除鰲拜、平定三藩就是很好的例子。

開國皇帝為啥非要誅殺功臣?你要處在那個位置你也這麼幹!


還有一點,作為帝王,不得不考慮自己王朝的長遠利益。一般說來,開國帝王是比較霸氣和英明的,具有崇高的威望的十足的能力,從而贏得了功臣們的尊敬與效忠,在自己有生之年是完全可以駕駑他們的。而帝王的繼承人一般未經歷過戰爭的考驗,經驗不足,資歷較淺。帝王一旦死去,以其繼承人的威望與能力去駕駑一群經驗豐富、功勳卓著而資歷又高的前輩,是很難以服眾的。這一代江山能坐多久,能否穩固,實在是個未解之迷。因此,在繼承人遠不如自己的情況下,要保證他能駕駑群臣,除了讓他多學習多鍛鍊之外,唯一有效的辦法就是剪除其中的強者、不順從者。首選目標就是那些飛揚跋扈 、不從命令的功臣了。明太祖朱元璋就是這麼做的,結果遭到太子朱標的反對。太子勸諫父皇說,誅殺的人過多,恐怕會傷和氣。當時朱元璋並沒有答覆他,而是次日把太子叫去,他讓太子去撿擲於地上的荊棘,朱標怕扎手,不敢去拿。朱元璋說,你不好拿,我為你剝光了刺再給你,不好嗎?我現在殺的人都是對國家有威脅的人,除掉了他們,對你將來是有好處的。為了留給後人“一根沒有刺的權杖”而誅殺功臣,可謂一語道破天機。

開國皇帝為啥非要誅殺功臣?你要處在那個位置你也這麼幹!

漢朝以後,幾乎每個朝代的開國皇帝都會誅殺功臣,然而也有例外。像宋太祖趙匡胤這樣不開殺戒的幾乎沒有,但前提是他的“杯酒釋兵權”的政策沒有受到抵制,其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也得到順利實施。他找到了比殺戮更好的解決辦法,那就是“養”。他寧願把一大批正值盛年的將領閒養起來也不願看到大權旁落的情況出現。他肯定也預備著殺戮功臣,一旦“兵權之釋”不順利,那麼他誅殺的藉口便會接踵而至。這是毫無疑問的。

所以,誅殺功臣一類的事不能完全歸咎於皇帝的個人品質,也並非完全是“狡兔死,走狗烹;飛禽盡,良弓藏”。歸根結底,這是封建王朝加強專制集權,維護專制統治的必然產物。


��ht3�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