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皇帝为啥非要诛杀功臣?你要处在那个位置你也这么干!

翻开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可以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几乎每一个王朝的建国之初都写着四个大字:诛杀功臣。从汉高祖刘邦的大肆诛杀异姓诸侯王,到明太祖朱元璋的“胡蓝党狱”,再到清圣祖康熙的铲除鳌拜、平定三藩,莫不如此。仔细想一下,这些功臣们的遭遇是偶然的吗?难道真的是应了那句“狡兔死,走狗烹;飞禽尽,良弓藏”的老话吗?


开国皇帝为啥非要诛杀功臣?你要处在那个位置你也这么干!

历代帝王在打天下的过程中都要依靠一批有才能的谋臣武将,因此便涌现出一大批功臣。这些功臣们都是经历了无数血与火的考验,从刀光剑影中走出来的。他们一般都重兵在握,在战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着辉煌的战绩,为新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他们都理应受到封赏。历代帝王在建国后也要面临一个如何对待和安置功臣的问题。然而,环境变了,一个明智的皇帝此时首先要考虑的不是如何如何地大肆封赏,而是国家的重建。这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仅仅从政治方面考虑,就是要加强专制集权,巩固专制统治。那么,这个“权”从哪里集中呢?这个“统治”从哪里巩固呢?帝王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开国功臣们手中的大权。

开国皇帝为啥非要诛杀功臣?你要处在那个位置你也这么干!

在打取天下的过程中,为了战争一时之需,大权,尤其是兵权被分配到各个将领、谋士手中,他们可以南征北战,攻城夺地。现在建国了,战争结束了,权力的分散也就没有必要了,应物归原主,上交给皇帝了。况且,大权一直被掌握在功臣们手中,时间一长,皇帝也绝不会放心,因为没人能保证他们没有私心,不会犯上作乱。毕竟是“权重震主”啊!位高权重的大臣、将军与极其专制的皇帝之间必然会产生矛盾,目光犀利的大臣会看出来的。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主动交出权力,由皇帝进行权力的再分配或者直接退出朝政。但这些功臣们都会自主情愿地上交权力,卸甲归田吗?不会的,至少不都会这么做。

开国皇帝为啥非要诛杀功臣?你要处在那个位置你也这么干!

他们把新王朝的胜利看作是自己的胜利,战争的胜利看作是自己的胜利,因此想要拥有更多的财富、荣誉和权力。而战功显赫理应赏赐则成为他们保留权力的最好借口。现在的皇帝已经不再必须依靠他们了,既然不愿主动上交,那朕就只好亲自动手了。但如果强行剥夺,很有可能会造成他们的反叛,这对皇帝来说是很不利的。此时的君臣关系已经是很微妙的了:一个想要拿,一个不愿给,君臣之间的矛盾尖锐而不可调和。作为一个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只能从国家大局出发来考虑问题,他别无选择!凡是威胁到专制统治的,都将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一个字,“杀”!因此,皇帝利用一个个借口来除掉这些曾经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们,也就出现了诛杀功臣的局面了。那些被定为“谋反”、“叛乱”、“贪污”等罪名而被处决的功臣们,即使真的是被冤枉的,也没有办法。因为“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君叫臣死,臣就有死的理由。

开国皇帝为啥非要诛杀功臣?你要处在那个位置你也这么干!

另一方面,许多功臣们自恃开国有功,居功自傲,骄横放纵,尾大不掉。这也是被诛杀的原因。他们有的趁建国初期朝廷权力真空之时把持朝政,独断专行,结党营私,威胁皇权。还有的借助百废待兴之机利用自己的兵力或战略地位与皇帝讨价还价,索取封赏,甚至还会拥兵割据,与朝廷分庭抗礼,对抗中央,从而构成了对中央政权的严重威胁。这是皇帝所不能容忍的,这不得不促使皇帝考虑消灭他们以巩固皇权,维护国家的安定。清朝康熙年间的铲除鳌拜、平定三藩就是很好的例子。

开国皇帝为啥非要诛杀功臣?你要处在那个位置你也这么干!


还有一点,作为帝王,不得不考虑自己王朝的长远利益。一般说来,开国帝王是比较霸气和英明的,具有崇高的威望的十足的能力,从而赢得了功臣们的尊敬与效忠,在自己有生之年是完全可以驾驽他们的。而帝王的继承人一般未经历过战争的考验,经验不足,资历较浅。帝王一旦死去,以其继承人的威望与能力去驾驽一群经验丰富、功勋卓著而资历又高的前辈,是很难以服众的。这一代江山能坐多久,能否稳固,实在是个未解之迷。因此,在继承人远不如自己的情况下,要保证他能驾驽群臣,除了让他多学习多锻炼之外,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剪除其中的强者、不顺从者。首选目标就是那些飞扬跋扈 、不从命令的功臣了。明太祖朱元璋就是这么做的,结果遭到太子朱标的反对。太子劝谏父皇说,诛杀的人过多,恐怕会伤和气。当时朱元璋并没有答复他,而是次日把太子叫去,他让太子去捡掷于地上的荆棘,朱标怕扎手,不敢去拿。朱元璋说,你不好拿,我为你剥光了刺再给你,不好吗?我现在杀的人都是对国家有威胁的人,除掉了他们,对你将来是有好处的。为了留给后人“一根没有刺的权杖”而诛杀功臣,可谓一语道破天机。

开国皇帝为啥非要诛杀功臣?你要处在那个位置你也这么干!

汉朝以后,几乎每个朝代的开国皇帝都会诛杀功臣,然而也有例外。像宋太祖赵匡胤这样不开杀戒的几乎没有,但前提是他的“杯酒释兵权”的政策没有受到抵制,其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也得到顺利实施。他找到了比杀戮更好的解决办法,那就是“养”。他宁愿把一大批正值盛年的将领闲养起来也不愿看到大权旁落的情况出现。他肯定也预备着杀戮功臣,一旦“兵权之释”不顺利,那么他诛杀的借口便会接踵而至。这是毫无疑问的。

所以,诛杀功臣一类的事不能完全归咎于皇帝的个人品质,也并非完全是“狡兔死,走狗烹;飞禽尽,良弓藏”。归根结底,这是封建王朝加强专制集权,维护专制统治的必然产物。


��ht3�ٹ


分享到:


相關文章: